第二节 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36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养殖
分类号: S96
页数: 2
摘要: 建国前,人工养鱼是农民一项主要副业,但放养不多,自然繁衍的鱼类占多数。建国后,人工养鱼逐步取代自然繁殖,建立鱼种繁殖场,实行科学放养,增加水库养鱼,引进新鱼种,养鱼业得到稳定发展。鱼病防治鱼的主要病害有病毒性出血病,细菌引起的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白尾病、打印病,寄生虫引起的中华鳋病、白头白嘴病、寄生虫鱼鲺、锚头鳋病,以及缺氧引起泛塘等。1980年全县有3245亩鱼塘发生鱼病,损失约707吨,平均每亩损失鱼21.5公斤。同时积极采用中草药、西药治疗鱼病。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自然繁殖

内容

建国前,人工养鱼是农民一项主要副业,但放养不多,自然繁衍的鱼类占多数。
  建国后,人工养鱼逐步取代自然繁殖,建立鱼种繁殖场,实行科学放养,增加水库养鱼,引进新鱼种,养鱼业得到稳定发展。
  鱼苗 1962年以前,鱼塘放养的鱼苗均出自长江。每年春夏之交,朝仙、耀里、白舍、鄱阳、游军、富溪、梓和、洽湾、古城、九源、上井、水北、石邮、前山、封家等地有100多名有经验的农民联袂赴九江做鱼苗生意,每人采购2~3担水花鱼苗(每担约5~6碗,每碗约有鱼苗6000~10000尾),鱼苗运回后,放养在消过毒、排灌方便的鱼塘中,经过一年精心喂养和管理,长成4~5寸长、100~125克重的“春片”,起塘出售,民间有“一年苗、二年种、三年鱼上市”之说。这些鱼苗均为草、青、鲢、鳙4大家鱼。如草鱼苗占的比例大则获利丰厚,其他3种鱼苗占的比例大则获利较少。一般有经验的鱼苗经营者投入100元,可获240~400元的收入。
  1962年县农业局水产站的技术人员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试验和实践,突破家畜人工繁殖孵化难关,在车磨岭水库人工繁殖草鱼、鲢鱼、鳙鱼鱼苗成功,结束了从九江调运鱼苗的历史。1971年以后,繁育的鱼苗还远供广昌、宁都、南城和福建省建宁、泰宁等地。1980年全县有种鱼塘179亩,年繁殖水花鱼苗约1600万尾、夏花鱼苗约350万尾、冬片鱼苗约40万尾。
  池塘养鱼草鱼是池塘养鱼的主要当家品种,次为鲢、鳙、青、鲤,习惯是春放冬捕。放养品种因塘而异,村前屋后的赤水塘,水质肥沃,管理方便,以放养鲢、鳙,鲤鱼为主;水源较好的非赤水塘,以放养草鱼为主,适当搭养鲢鳙及其他鱼类;水质较瘦的山塘,管理不方便,有的荒芜,有的稀放粗养。近10余年来,引进罗非鱼、散鳞红镜鲤、婺源红荷包鲤、兴国红鲤、丰鲤、团头鲂、日本白鲫和埃及塘虱鱼,散养在鱼塘中,增加鲜鱼产量。
  1987年,全县池塘养鱼产量1054.8吨,亩产90.6公斤。
  水库养鱼始于1958年,在刚建成的车磨岭水库放养春片鲢、鳙鱼~ 万余尾,并放养少量草鱼、青鱼。1959年第一次干库,鲜鱼产量3.5万多公斤,最大的鳙鱼尾重12公斤以上。以后每4年干水库一次,放养3寸左右的各种鱼苗10万尾,产鲜鱼6.5万公斤左右。1966年潭湖水库建成后,放养冬片草、青、鲢、鳙鱼15万尾,1968年干库产鲜鱼13万多公斤,以后每3~4年干库一次,放养各种鱼苗30万尾左右,产鲜鱼12.5万公斤左右,每亩水面产鲜鱼约50公斤。水库养鱼极少投放饵料,水质变瘦,加上上游逃鱼现象时有发生,产量不够稳定。
  稻田养鱼民国时期,山区农民习惯在肥沃的一季晚稻田中放养鲤鱼。建国后,农业推行“三变”(晚稻变早稻、单季变双季、旱地变水田),放养鲤鱼的一季晚稻田逐年减少,1986年稻田养鱼8128亩,产鱼112.3吨,亩产13.8公斤。1987年稻田养鱼面积5362亩。此外还有3810亩稻田放养草、鲢、鳙鱼的夏花鱼种。
  稻田养鱼是选择土质肥沃、水源方便的稻田,在“小满”前后,每亩放鲤鱼苗100~200尾,“秋分”后起鱼,尾重0.1~0.3公斤,成活率很低,遇到山洪暴发,往往全部逃光。
  温泉养鱼县内傅坊乡石咀村汤尾温泉属中温热水,沟谷开敞,开采方便,有利用价值。1974年,县农业局于此兴建温室,作为对温度要求较高的鱼类安全越冬和繁育场。
  河蚌育珠和饲养牛蛙 1972年车磨岭水库试养河蚌育珠,经3年培育,收获珍珠1200多克,此后莱溪公社九联三队、琴城镇朝仙四队也养蚌育珠成功,产珠912克,后因无利可图终止。1973年5月,县农业局从厦门市集美牛蛙场引进古巴牛蛙种蛙8对,幼蛙50只,在汤尾温泉饲养,次年孵化出牛蛙1300余只,后因饲养成本高,饲料不易解决,饲养至此告终。
  鱼病防治鱼的主要病害有病毒性出血病,细菌引起的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白尾病、打印病,寄生虫引起的中华鳋病、白头白嘴病、寄生虫鱼鲺、锚头鳋病,以及缺氧引起泛塘等。1980年全县有3245亩鱼塘发生鱼病,损失约707吨,平均每亩损失鱼21.5公斤。发病的规律是:夏秋发病多,冬春发病少;体表发病多,内脏发病少;草鱼发病多,鲢鳙发病少;老区发病多,新区发病少;不防发病多,预防发病少。用科学方法防治鱼病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水产业务部门按照“全面防治,积极治疗,防重于治”的方针,向农民传授鱼病防治知识,如定期向鱼塘投放适量生石灰,使水质微呈碱性,能增强鱼的体质,减少病害。同时积极采用中草药、西药治疗鱼病。80年代以来,多数养鱼农民均能掌握鱼病防治方法,鱼病已大大减少。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