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家畜南丰民间饲养的家畜,清代有牛、马、骡、驴、猪、羊、狗、猫等。民国时期,马、骡、驴、羊明显减少。建国后,牛猪迅速发展,增加养兔,马、骡、驴、羊逐渐淘汰。
牛品种有黄牛、水牛、荷兰牛、秦川牛和杂交牛。黄牛和水牛是地方品种,黄牛毛色多为黄色、棕黄色、棕黑色,分布全县,以山区和县城附近较多;水牛多为青灰色和浅黑色,分布在平原、丘陵及沿河地区。民国34年(1945)县城天主堂神甫运进1头荷兰奶牛,挤奶自用。1965年1月省农业厅拨款1.5万元,购买地方良种公牛40头,同时成立南丰县耕牛良种繁殖场。同年,农业局购进荷兰奶牛7头,也由良种繁殖场经营,鲜奶供应市场和制炼乳。1976年引进秦川公牛1头,1979年进行冷冻精液人工授精获得成功。
饲养量建国前,耕牛多为地主富农所有,由佃农饲养。民国23年(1934),南丰耕牛饲养户1.7万户,养牛1.8万头。民国26年存栏13903头,3年中下降48.2%。民国38年只剩下6463头,又下降53.5%。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耕牛,采取了很多保护和奖励措施,1950年10月制定《关于保护耕牛的指示及办法》,不久又颁布《保护耕牛的布告》,对养牛有贡献的农民给予表扬和奖励,评选劳动模范时有养牛劳模,对私宰耕牛的违法户给予严厉惩处。这些措施促进了养牛业的发展。1952年耕牛存栏10227头,比1949年增加58.2%。此后除1958~1963年略有下降外,基本上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发展速度加快,1982年全县养牛16563头,到1987年增加到25017头,年平均增加1691头,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5年。
表16—1 1949~1987年耕牛存栏一览单位:头饲养方法以草食放牧为主。春耕时,草料少,牛的耕作负担重,佐以必要的精饲料,有利耕作。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每头牛均留40斤稻谷作精饲料,此法至今仍在实行。平时有专人早晚放牧,夏日拴在水中或阴凉处反刍,冬天晴晒日头雨关栏,并包牛角,勤垫栏,阻风口,做到“夏日有水塘,冬天有暖床”。
猪品种有赣东黑猪、南丰花猪、巴克夏、约克夏、苏白、长白、杂交猪等。前两种为地方品种,肉质细嫩、耐粗食、母性好、产仔率高,但生长缓慢,饲养周期长(肥猪出栏要一年半左右),生产成本高,制约了生产发展。1954年农业部门引进体型高大的约克夏、巴克夏公猪与本地母猪交配,产生的杂交猪,既保持了耐粗食、肉质好的优点,也发挥了良种猪生长快的特性,一般饲养6~9个月,体重60~100公斤,屠宰率66%左右,均比本地猪高,受到养猪户普遍欢迎。到1960年前后,本地纯种猪已全部为杂交猪所取代。此后,农业部门根据农村普遍出现的盲目配种、多代杂交现象,每隔2~3年引进一批不同品种的优良纯种种猪,使全县基本保持种猪良种化。
饲养量民国23(1934)年,全县饲养生猪5.6万头,平均2.14人有1头猪。此后一直下降,民国38年,只有17961头,平均5.6人才有1头猪。建国后,人民政府把发展养猪作为农村一大产业,采取很多鼓励措施,引导农民把养猪事业从自给性生产向商品化方向发展。1955年5月30日开始实行派购派养政策,此后又陆续采取奖售粮食、布票、化肥的办法,鼓励农民多养猪、养肥猪、多交售,养猪事业有稳定的发展。1957年生猪存栏32539头,比建国初增长81%。1958年贯彻“公养与私养并举”的方针,随着人民公社化,大办公共食堂,不顾有没有集体养猪的物质条件和管理经验,把私人饲养的生猪全部作价归集体养猪场,导致全县养猪业大幅度滑坡,到1960年全县养猪下降到14498头。1961年,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后,解散公共食堂和集体养猪场,下放自留地,生猪下降局面迅速扭转,1962年基本达到1957年饲养量,并稳定发展。1966年年终存栏48721头,1969年55265头,1971年86635头,这一时期发展速度为历年所少有。与此同时,贯彻“积极发展集体养猪,继续鼓励社员家庭养猪”和“公养私养并举,以私为主”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具备下列3个条件的地方才能兴办集体养猪场:1.有坚强的领导和懂得科学养猪的饲养员队伍;2.有饲料基地,每头猪不少于2分饲料地;3.有较好的猪舍和生猪活动场所。1971年,县社队三级养猪场饲养生猪18291头,占全县养猪数的21.1%,但由于当时收购价格偏低,使用精饲料偏多,养猪场均入不敷出,靠集体补贴。1972年,饲养量略有下降,并连续6年处于徘徊局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迅速好转,此时农村集体养猪场已全部解散,科学养猪也逐渐普及,加上配(混)合饲料的推广应用,生猪饲养周期由20世纪50年代的1年半左右下降到6~9个月,出栏猪重量也增加一半左右。1985年取消派购,开放市场,肉猪出栏数猛增。1986年全县牧业收入1458.71万元,占农业总收入11.3%,仅次于种植业,是农村第二大支柱产业。1987年全县出栏肉猪96069头(每头平均重113公斤),年终存栏107479头,出栏数和存栏数均是历史最多的一年。
表16—2 1949~1987年生猪存栏一览单位:头饲养方法建国以来变化很大,旧法是放养为主,熟食为主,用大米、米糠、红薯、薯藤、水浮莲、浮萍、青菜、野菜煮熟后,加米泔水、洗碗水、剩饭菜调和喂养,此法精料用量多,饲料成本高,难以大量饲养。1958年推广糖化饲料和青贮发酵饲料,颜色黄绿,香、酸、软,大小猪均喜吃,但制作麻烦,只能在集体养猪场推广,农民仍沿用旧法。1980年以后,饲料工业迅速发展,混合饲料、配合饲料、饲料添加剂普及使用,养猪业也进入大发展时期,户养猪由1~2头增至5~6头,多的10多头,习惯放养为主也改为圈养为主。
兔品种 1954年从南昌、玉山购进安哥拉长毛兔200只,后又陆续引进英系和德系安哥拉长毛兔。1987年又引进皮肉兼用型的新西兰兔和日本卡尔兔50对。
饲养量开始饲养不多,且只限于城区。1979年外贸部门在市山、三溪、沙岗、太源等公社以赊兔种收兔毛的方法组织农民饲养,在科技人员指导下,很快建立起20多个养兔场,1980年以后又以承包方式由养兔能手承包饲养,到1982年发展到6812只。三溪乡池丰村胡火红(女)以勤劳养兔而致富,她总结了一套饲养长毛兔的经验,传授给各地养兔户,被评为江西省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1983年兔毛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滞销,价格大幅度下跌,养兔户积存兔毛无法售出,给养兔业以沉重打击,养兔户大量宰杀兔子,到年底全县只剩下兔子375只,比上一年减少6437只,减幅达94.6%。1985年省人民政府对兔毛收购订出新办法,提出最低保护价,养兔虽有回升,但元气大伤,多数养兔户已转向其他项目,不愿再养长毛兔。1987年引进皮肉兼用的新西兰兔、日本卡尔兔,颇受欢迎,到年底全县养兔1333只,其中长毛兔763只。
饲养方法全部用竹制笼养,饲料以野生的葛藤和青菜为主,每天加喂一定数量的细糠饼和少量矿物质。
马(骡、驴) 南丰养马(骡、驴)历史悠久,是古时主要交通力畜,唐代设驿站,饲养驿马。民国以后,公路交通逐渐发展,马的作用明显减少,饲养量渐次下降。1949年解放前夕,全县马、骡、驴尚余50多匹,其中除县、区政府、地方保安队和少数豪绅养马20多匹作乘骑外,县城还有4户专业养马户,养马、骡、驴30余匹,出租供人乘骑和运输货物之用。1954年3月搬运站成立后,养马户和马匹均加入搬运站,1958年后马匹全被淘汰消失。
羊 1959年引进东北细毛羊50只,因不适应南丰夏日高温气候而试养失败。1979年县社队企业局又从浙江嘉兴引进湖羊(皮用羊)175只,亦未能成功。近几年有的山区农民利用山区草场广的优势,从邻县购进少量山羊饲养,主要分布在洽村、西溪等乡的低坡山区。
其他家畜南丰城乡历来习惯养猫、狗,用来捕鼠和看门,具体数量无确切统计。
第二节家禽南丰农民有饲养家禽的习惯,主要有鸡、鸭、鹅、鸽和鹌鹑。前2种饲养量大,后3种数量不多。鹌鹑是近年新饲养的禽种。
鸡品种有本地黄鸡、麻鸡、白毛乌骨鸡、崇仁麻鸡、新沪东鸡、来杭鸡、白洛克鸡、星布罗鸡、罗斯鸡、澳洲黑鸡等。除本地黄、麻鸡外,均为建国后引进品种。
饲养量 1949年全县养鸡9万羽。1957年发展到23.6万羽。1979年以后发展加快,最多时46.7万羽。1987年,出售和宰杀33万羽,年末存笼34.24万羽。
饲养方法散养为主,自由觅食为主,清晨开笼,旁晚关笼,喂以适量精饲料。近10年来,农村出现一些养鸡专业户,采取圈养或笼养的方式,喂以混合饲料和青菜等饲料,这种喂养方式均选用优良鸡种,生长快,产蛋多,有发展趋势。
鸭品种有本地泥鸭、麻鸭、番鸭、凫鸭、北京鸭等。
饲养量建国前农户仅有零星饲养。1959年市山公社开始用炒谷孵雏鸭后,泥、麻鸭饲养量大幅度增加,除本地饲养2万羽外,还有10万余羽销往福建等地。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养群鸭已成为发家致富的重要门路。到1987年,全县养群鸭超过18万羽,有的专业户养鸭5000羽以上。
饲养方法凫鸭、北京鸭为各户分散饲养,多放养在池塘边、田边自行觅食。泥鸭、麻鸭、番鸭均为群牧,平时在江河港汊及水塘中放养,觅食小鱼虾和水草为主,佐以适量精饲料,水稻收割后在田中放牧,检食落谷。群鸭有专人牧放,早放晚关。
鹅品种有本地白鹅、灰鹅和狮头鹅3种。
饲养量太和、傅坊、白舍、波罗、西溪等乡有较多饲养,全县约2000余只。
饲养方法零散饲养,以食青菜和青草为主。
表16—3 1949~1987年年末家禽存笼一览单位:千羽其他家禽有鸽(包括菜鸽、信鸽、杂种鸽)、鹌鹑2种,多在城镇附近饲养,均无确切统计。
第三节蜜蜂南丰县城附近历来有少数人养蜂,所产的桔花蜜是蜂蜜中的上品。建国前,养的均为土蜂,产蜜很少。建国后引进意大利蜂,产蜜量增加很多,1971年养蜂64箱,产蜜280公斤,1973年养蜂259箱,产蜜3700公斤,1986年养蜂384箱,产蜜5130公斤。
第四节疫病防治疫病种类牛病传染病有:牛瘟、牛炭疽、口啼疫(五号病)、牛出血性败血症、流感、传染性肠炎、李氏杆菌病等。寄生虫病有:伊氏锥虫病、血吸虫、肝片吸虫、鹿前后盘吸虫、蛔虫、疥癣虫、蜱虱等。普通常见病有:黑斑病中毒、霉稻草中毒、风湿病、胃病和产科疾病等。
猪病传染病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喘气病、仔猪副伤寒、仔猪白痢、猪链球菌、猪流感、传染性肠胃炎等。寄生虫病有:蛔虫、姜片虫、肺丝虫等。普通常见病有:痢疾、水肿病、胃肠炎、风湿病、弓形体病、产前产后疾病等。
禽病传染病有:鸡瘟、小鸡白痢、鸡马立克氏病、禽霍乱、鸡伤寒、禽痘等。寄生虫病有;蛔虫、球虫。普通常见病有:感冒、肺炎、痢疾、嗉囊扩张等。
防治机构南丰曾于民国25年(1936)设置家畜防疫所,但形同虚设。疫病发生时,只靠民间兽医和阉割人员用土法偏方治疗,收效甚微,常出现整户整村鸡、猪瘟光。建国后,人民政府逐步建立和健全畜禽疫病防治体系,1951年成立南丰兽医站和家畜防疫队,配有专职兽医干部2名,开展疫病防治工作,先是培训民间兽医人员,紧接着在全县开展“牛瘟兔化毒疫苗”和“牛炭瘟疫苗”注射。1954年成立南丰县家畜诊疗所和南丰县畜牧兽医工作者协会,不久市山、太和、古城、白舍区和城关镇成立以民间兽医和阉割人员为主的区畜牧兽医站。1957年农业局有畜牧兽医干部7人,民间畜牧兽医人员38人。1966年全县各人民公社和垦殖场均成立畜牧兽医站。1980年以后县畜牧兽医站和太和、白舍、中和、波罗、桑田、东坪畜牧兽医站设置牛、猪人工授精站。1984年1月,县畜牧兽医站内部增设畜牧防疫检疫站,对牲畜交易实行检疫、检验。到1987年,全县有基层兽医站17个,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112人,其中县属畜牧兽医站9人,有高级畜牧兽医师1人,畜牧兽医师5人,助理畜牧兽医师1人。
防治效果对畜禽疫病的防治,始终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1951年开始对牛瘟、牛炭疽病进行疫苗预防注射,是贯彻“预防为主”的开始。1955年5月30日县人民政府发出通知,从1955年开始对猪瘟、猪肺疫、猪丹毒3种主要传染病进行春秋两季防疫注射。1960年以后对鸡进行新城Ⅰ系、Ⅱ系疫苗注射,效果也很明显。由于畜禽流通性大,加上注射密度不够理想,疫病仍时有发生。1973年以后,在春秋预防注射中采取有效措施,由公社、大队干部带队,逐村逐户注射,密度达100%,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和牛瘟、牛炭疽等几种主要疫病已基本得到控制。1976年起,各基层畜牧兽医站对所辖地区的养猪户实行“三包一扶持”(包防疫、包治疗、包阉割,因疫病死亡适当赔款)的政策,搞合作防治承包,效果明显。
1980年市山、城关镇、莱溪、古城、太和等地发生猪链球菌病,死猪600余头,经兽医确诊后,在每年春秋预防注射中增加链球菌疫苗,以后这种病未再发生。
1983年春,连续发生两次病毒引起的大批耕牛死亡事故。一是1982年冬至1983年春长期阴雨,很多堆垛的稻草发霉,耕牛吃后发生霉稻草中毒,到3月16日死亡347头(其中水牛322头)。此后古城、太源、莱溪等水牛较多的公社继续发生大批死亡,到5月初,死牛1000头以上,虽经抢救减少了死亡,但直到青草取代稻草作耕牛饲料才得到制止。二是耕牛口啼疫(五号病),同年3月18日,白舍公社戈镰石生产队从疫区广昌甘竹购进1头耕牛,不久同村6头牛发生五号病,并迅速蔓延,除本村60%耕牛发病外,古城公社根竹、港背等村发生病牛29头,东坪公社下堡大队、城关镇果园14队、太和公社太和大队、桥背公社水南大队等地也出现疫情。同时,部分猪也感染这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县及时成立防治牲畜五号病办公室,各公社均成立防治五号病领导小组,采取隔离治疗,活埋(共活埋病牛23头,病猪160头)、烧毁等果断措施,迅速控制了疫病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