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畜牧水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324
颗粒名称: 卷十六 畜牧水产
分类号: S8
页数: 12
摘要: 南丰民间饲养的家畜,清代有牛、马、骡、驴、猪、羊、狗、猫等。民国时期,马、骡、驴、羊明显减少。建国后,牛猪迅速发展,增加养兔,马、骡、驴、羊逐渐淘汰。牛品种有黄牛、水牛、荷兰牛、秦川牛和杂交牛。民国34年县城天主堂神甫运进1头荷兰奶牛,挤奶自用。1965年1月省农业厅拨款1.5万元,购买地方良种公牛40头,同时成立南丰县耕牛良种繁殖场。同年,农业局购进荷兰奶牛7头,也由良种繁殖场经营,鲜奶供应市场和制炼乳。1976年引进秦川公牛1头,1979年进行冷冻精液人工授精获得成功。民国26年存栏13903头,3年中下降48.2%。民国38年只剩下6463头,又下降53.5%。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畜牧

内容

第一章畜牧第一节家畜南丰民间饲养的家畜,清代有牛、马、骡、驴、猪、羊、狗、猫等。民国时期,马、骡、驴、羊明显减少。建国后,牛猪迅速发展,增加养兔,马、骡、驴、羊逐渐淘汰。
  牛品种有黄牛、水牛、荷兰牛、秦川牛和杂交牛。黄牛和水牛是地方品种,黄牛毛色多为黄色、棕黄色、棕黑色,分布全县,以山区和县城附近较多;水牛多为青灰色和浅黑色,分布在平原、丘陵及沿河地区。民国34年(1945)县城天主堂神甫运进1头荷兰奶牛,挤奶自用。1965年1月省农业厅拨款1.5万元,购买地方良种公牛40头,同时成立南丰县耕牛良种繁殖场。同年,农业局购进荷兰奶牛7头,也由良种繁殖场经营,鲜奶供应市场和制炼乳。1976年引进秦川公牛1头,1979年进行冷冻精液人工授精获得成功。
  饲养量建国前,耕牛多为地主富农所有,由佃农饲养。民国23年(1934),南丰耕牛饲养户1.7万户,养牛1.8万头。民国26年存栏13903头,3年中下降48.2%。民国38年只剩下6463头,又下降53.5%。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耕牛,采取了很多保护和奖励措施,1950年10月制定《关于保护耕牛的指示及办法》,不久又颁布《保护耕牛的布告》,对养牛有贡献的农民给予表扬和奖励,评选劳动模范时有养牛劳模,对私宰耕牛的违法户给予严厉惩处。这些措施促进了养牛业的发展。1952年耕牛存栏10227头,比1949年增加58.2%。此后除1958~1963年略有下降外,基本上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发展速度加快,1982年全县养牛16563头,到1987年增加到25017头,年平均增加1691头,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5年。
  表16—1 1949~1987年耕牛存栏一览单位:头饲养方法以草食放牧为主。春耕时,草料少,牛的耕作负担重,佐以必要的精饲料,有利耕作。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每头牛均留40斤稻谷作精饲料,此法至今仍在实行。平时有专人早晚放牧,夏日拴在水中或阴凉处反刍,冬天晴晒日头雨关栏,并包牛角,勤垫栏,阻风口,做到“夏日有水塘,冬天有暖床”。
  猪品种有赣东黑猪、南丰花猪、巴克夏、约克夏、苏白、长白、杂交猪等。前两种为地方品种,肉质细嫩、耐粗食、母性好、产仔率高,但生长缓慢,饲养周期长(肥猪出栏要一年半左右),生产成本高,制约了生产发展。1954年农业部门引进体型高大的约克夏、巴克夏公猪与本地母猪交配,产生的杂交猪,既保持了耐粗食、肉质好的优点,也发挥了良种猪生长快的特性,一般饲养6~9个月,体重60~100公斤,屠宰率66%左右,均比本地猪高,受到养猪户普遍欢迎。到1960年前后,本地纯种猪已全部为杂交猪所取代。此后,农业部门根据农村普遍出现的盲目配种、多代杂交现象,每隔2~3年引进一批不同品种的优良纯种种猪,使全县基本保持种猪良种化。
  饲养量民国23(1934)年,全县饲养生猪5.6万头,平均2.14人有1头猪。此后一直下降,民国38年,只有17961头,平均5.6人才有1头猪。建国后,人民政府把发展养猪作为农村一大产业,采取很多鼓励措施,引导农民把养猪事业从自给性生产向商品化方向发展。1955年5月30日开始实行派购派养政策,此后又陆续采取奖售粮食、布票、化肥的办法,鼓励农民多养猪、养肥猪、多交售,养猪事业有稳定的发展。1957年生猪存栏32539头,比建国初增长81%。1958年贯彻“公养与私养并举”的方针,随着人民公社化,大办公共食堂,不顾有没有集体养猪的物质条件和管理经验,把私人饲养的生猪全部作价归集体养猪场,导致全县养猪业大幅度滑坡,到1960年全县养猪下降到14498头。1961年,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后,解散公共食堂和集体养猪场,下放自留地,生猪下降局面迅速扭转,1962年基本达到1957年饲养量,并稳定发展。1966年年终存栏48721头,1969年55265头,1971年86635头,这一时期发展速度为历年所少有。与此同时,贯彻“积极发展集体养猪,继续鼓励社员家庭养猪”和“公养私养并举,以私为主”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具备下列3个条件的地方才能兴办集体养猪场:1.有坚强的领导和懂得科学养猪的饲养员队伍;2.有饲料基地,每头猪不少于2分饲料地;3.有较好的猪舍和生猪活动场所。1971年,县社队三级养猪场饲养生猪18291头,占全县养猪数的21.1%,但由于当时收购价格偏低,使用精饲料偏多,养猪场均入不敷出,靠集体补贴。1972年,饲养量略有下降,并连续6年处于徘徊局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迅速好转,此时农村集体养猪场已全部解散,科学养猪也逐渐普及,加上配(混)合饲料的推广应用,生猪饲养周期由20世纪50年代的1年半左右下降到6~9个月,出栏猪重量也增加一半左右。1985年取消派购,开放市场,肉猪出栏数猛增。1986年全县牧业收入1458.71万元,占农业总收入11.3%,仅次于种植业,是农村第二大支柱产业。1987年全县出栏肉猪96069头(每头平均重113公斤),年终存栏107479头,出栏数和存栏数均是历史最多的一年。
  表16—2 1949~1987年生猪存栏一览单位:头饲养方法建国以来变化很大,旧法是放养为主,熟食为主,用大米、米糠、红薯、薯藤、水浮莲、浮萍、青菜、野菜煮熟后,加米泔水、洗碗水、剩饭菜调和喂养,此法精料用量多,饲料成本高,难以大量饲养。1958年推广糖化饲料和青贮发酵饲料,颜色黄绿,香、酸、软,大小猪均喜吃,但制作麻烦,只能在集体养猪场推广,农民仍沿用旧法。1980年以后,饲料工业迅速发展,混合饲料、配合饲料、饲料添加剂普及使用,养猪业也进入大发展时期,户养猪由1~2头增至5~6头,多的10多头,习惯放养为主也改为圈养为主。
  兔品种 1954年从南昌、玉山购进安哥拉长毛兔200只,后又陆续引进英系和德系安哥拉长毛兔。1987年又引进皮肉兼用型的新西兰兔和日本卡尔兔50对。
  饲养量开始饲养不多,且只限于城区。1979年外贸部门在市山、三溪、沙岗、太源等公社以赊兔种收兔毛的方法组织农民饲养,在科技人员指导下,很快建立起20多个养兔场,1980年以后又以承包方式由养兔能手承包饲养,到1982年发展到6812只。三溪乡池丰村胡火红(女)以勤劳养兔而致富,她总结了一套饲养长毛兔的经验,传授给各地养兔户,被评为江西省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1983年兔毛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滞销,价格大幅度下跌,养兔户积存兔毛无法售出,给养兔业以沉重打击,养兔户大量宰杀兔子,到年底全县只剩下兔子375只,比上一年减少6437只,减幅达94.6%。1985年省人民政府对兔毛收购订出新办法,提出最低保护价,养兔虽有回升,但元气大伤,多数养兔户已转向其他项目,不愿再养长毛兔。1987年引进皮肉兼用的新西兰兔、日本卡尔兔,颇受欢迎,到年底全县养兔1333只,其中长毛兔763只。
  饲养方法全部用竹制笼养,饲料以野生的葛藤和青菜为主,每天加喂一定数量的细糠饼和少量矿物质。
  马(骡、驴) 南丰养马(骡、驴)历史悠久,是古时主要交通力畜,唐代设驿站,饲养驿马。民国以后,公路交通逐渐发展,马的作用明显减少,饲养量渐次下降。1949年解放前夕,全县马、骡、驴尚余50多匹,其中除县、区政府、地方保安队和少数豪绅养马20多匹作乘骑外,县城还有4户专业养马户,养马、骡、驴30余匹,出租供人乘骑和运输货物之用。1954年3月搬运站成立后,养马户和马匹均加入搬运站,1958年后马匹全被淘汰消失。
  羊 1959年引进东北细毛羊50只,因不适应南丰夏日高温气候而试养失败。1979年县社队企业局又从浙江嘉兴引进湖羊(皮用羊)175只,亦未能成功。近几年有的山区农民利用山区草场广的优势,从邻县购进少量山羊饲养,主要分布在洽村、西溪等乡的低坡山区。
  其他家畜南丰城乡历来习惯养猫、狗,用来捕鼠和看门,具体数量无确切统计。
  第二节家禽南丰农民有饲养家禽的习惯,主要有鸡、鸭、鹅、鸽和鹌鹑。前2种饲养量大,后3种数量不多。鹌鹑是近年新饲养的禽种。
  鸡品种有本地黄鸡、麻鸡、白毛乌骨鸡、崇仁麻鸡、新沪东鸡、来杭鸡、白洛克鸡、星布罗鸡、罗斯鸡、澳洲黑鸡等。除本地黄、麻鸡外,均为建国后引进品种。
  饲养量 1949年全县养鸡9万羽。1957年发展到23.6万羽。1979年以后发展加快,最多时46.7万羽。1987年,出售和宰杀33万羽,年末存笼34.24万羽。
  饲养方法散养为主,自由觅食为主,清晨开笼,旁晚关笼,喂以适量精饲料。近10年来,农村出现一些养鸡专业户,采取圈养或笼养的方式,喂以混合饲料和青菜等饲料,这种喂养方式均选用优良鸡种,生长快,产蛋多,有发展趋势。
  鸭品种有本地泥鸭、麻鸭、番鸭、凫鸭、北京鸭等。
  饲养量建国前农户仅有零星饲养。1959年市山公社开始用炒谷孵雏鸭后,泥、麻鸭饲养量大幅度增加,除本地饲养2万羽外,还有10万余羽销往福建等地。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养群鸭已成为发家致富的重要门路。到1987年,全县养群鸭超过18万羽,有的专业户养鸭5000羽以上。
  饲养方法凫鸭、北京鸭为各户分散饲养,多放养在池塘边、田边自行觅食。泥鸭、麻鸭、番鸭均为群牧,平时在江河港汊及水塘中放养,觅食小鱼虾和水草为主,佐以适量精饲料,水稻收割后在田中放牧,检食落谷。群鸭有专人牧放,早放晚关。
  鹅品种有本地白鹅、灰鹅和狮头鹅3种。
  饲养量太和、傅坊、白舍、波罗、西溪等乡有较多饲养,全县约2000余只。
  饲养方法零散饲养,以食青菜和青草为主。
  表16—3 1949~1987年年末家禽存笼一览单位:千羽其他家禽有鸽(包括菜鸽、信鸽、杂种鸽)、鹌鹑2种,多在城镇附近饲养,均无确切统计。
  第三节蜜蜂南丰县城附近历来有少数人养蜂,所产的桔花蜜是蜂蜜中的上品。建国前,养的均为土蜂,产蜜很少。建国后引进意大利蜂,产蜜量增加很多,1971年养蜂64箱,产蜜280公斤,1973年养蜂259箱,产蜜3700公斤,1986年养蜂384箱,产蜜5130公斤。
  第四节疫病防治疫病种类牛病传染病有:牛瘟、牛炭疽、口啼疫(五号病)、牛出血性败血症、流感、传染性肠炎、李氏杆菌病等。寄生虫病有:伊氏锥虫病、血吸虫、肝片吸虫、鹿前后盘吸虫、蛔虫、疥癣虫、蜱虱等。普通常见病有:黑斑病中毒、霉稻草中毒、风湿病、胃病和产科疾病等。
  猪病传染病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喘气病、仔猪副伤寒、仔猪白痢、猪链球菌、猪流感、传染性肠胃炎等。寄生虫病有:蛔虫、姜片虫、肺丝虫等。普通常见病有:痢疾、水肿病、胃肠炎、风湿病、弓形体病、产前产后疾病等。
  禽病传染病有:鸡瘟、小鸡白痢、鸡马立克氏病、禽霍乱、鸡伤寒、禽痘等。寄生虫病有;蛔虫、球虫。普通常见病有:感冒、肺炎、痢疾、嗉囊扩张等。
  防治机构南丰曾于民国25年(1936)设置家畜防疫所,但形同虚设。疫病发生时,只靠民间兽医和阉割人员用土法偏方治疗,收效甚微,常出现整户整村鸡、猪瘟光。建国后,人民政府逐步建立和健全畜禽疫病防治体系,1951年成立南丰兽医站和家畜防疫队,配有专职兽医干部2名,开展疫病防治工作,先是培训民间兽医人员,紧接着在全县开展“牛瘟兔化毒疫苗”和“牛炭瘟疫苗”注射。1954年成立南丰县家畜诊疗所和南丰县畜牧兽医工作者协会,不久市山、太和、古城、白舍区和城关镇成立以民间兽医和阉割人员为主的区畜牧兽医站。1957年农业局有畜牧兽医干部7人,民间畜牧兽医人员38人。1966年全县各人民公社和垦殖场均成立畜牧兽医站。1980年以后县畜牧兽医站和太和、白舍、中和、波罗、桑田、东坪畜牧兽医站设置牛、猪人工授精站。1984年1月,县畜牧兽医站内部增设畜牧防疫检疫站,对牲畜交易实行检疫、检验。到1987年,全县有基层兽医站17个,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112人,其中县属畜牧兽医站9人,有高级畜牧兽医师1人,畜牧兽医师5人,助理畜牧兽医师1人。
  防治效果对畜禽疫病的防治,始终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1951年开始对牛瘟、牛炭疽病进行疫苗预防注射,是贯彻“预防为主”的开始。1955年5月30日县人民政府发出通知,从1955年开始对猪瘟、猪肺疫、猪丹毒3种主要传染病进行春秋两季防疫注射。1960年以后对鸡进行新城Ⅰ系、Ⅱ系疫苗注射,效果也很明显。由于畜禽流通性大,加上注射密度不够理想,疫病仍时有发生。1973年以后,在春秋预防注射中采取有效措施,由公社、大队干部带队,逐村逐户注射,密度达100%,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和牛瘟、牛炭疽等几种主要疫病已基本得到控制。1976年起,各基层畜牧兽医站对所辖地区的养猪户实行“三包一扶持”(包防疫、包治疗、包阉割,因疫病死亡适当赔款)的政策,搞合作防治承包,效果明显。
  1980年市山、城关镇、莱溪、古城、太和等地发生猪链球菌病,死猪600余头,经兽医确诊后,在每年春秋预防注射中增加链球菌疫苗,以后这种病未再发生。
  1983年春,连续发生两次病毒引起的大批耕牛死亡事故。一是1982年冬至1983年春长期阴雨,很多堆垛的稻草发霉,耕牛吃后发生霉稻草中毒,到3月16日死亡347头(其中水牛322头)。此后古城、太源、莱溪等水牛较多的公社继续发生大批死亡,到5月初,死牛1000头以上,虽经抢救减少了死亡,但直到青草取代稻草作耕牛饲料才得到制止。二是耕牛口啼疫(五号病),同年3月18日,白舍公社戈镰石生产队从疫区广昌甘竹购进1头耕牛,不久同村6头牛发生五号病,并迅速蔓延,除本村60%耕牛发病外,古城公社根竹、港背等村发生病牛29头,东坪公社下堡大队、城关镇果园14队、太和公社太和大队、桥背公社水南大队等地也出现疫情。同时,部分猪也感染这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县及时成立防治牲畜五号病办公室,各公社均成立防治五号病领导小组,采取隔离治疗,活埋(共活埋病牛23头,病猪160头)、烧毁等果断措施,迅速控制了疫病蔓延。
  第二章水产第一节资源南丰水面辽阔,水产资源丰富,农民历来有养殖家鱼习惯,是农家一项主要家庭副业。
  水面南丰水系属长江流域抚河水系。民国时期,全县养殖水面有3602亩。建国后,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据1981年全县水产资源调查,全县共有水面144755亩,其中天然水面123851亩(包括贯穿全境总长54公里的盱江、盱江的16条一级支流、6条二级支流面积57719亩;大中小沟渠港汊面积66132亩);池塘15431口,水面11964亩;中小型水库56座,最大水面8940亩(中型水库2座,其中车磨岭水库水面1275亩,潭湖水库水面2500亩;小(一)型水库3座,水面800亩,小(二)型水库51座,水面4365亩)。1981年全县养殖水面13383亩,其中鱼塘7712亩,水库5616亩,其他55亩。1987年养殖水面增加到16217亩,其中鱼塘11642亩,水库4557亩。
  表16—4 1987年养殖水面一览单位:亩鱼类据1981年水产资源调查,全县鱼类共有58种,分鲤形目、鏘形目、合鳃目、鳗鲡目、鳢形目、鲶形目、鲈形目7个目,鲤科、鳅科、鳉科、合鳃科、鳗鲡科、鳢科、鲶科、胡子鲶科、鲍科、鱼旨科、鲡鱼科、攀鲈科12个科。其中鲤科38种,鳅科5种,〓科3种,胡子鲶科、〓科、鲡鱼科各2种,其余6各科各只有1种。草、鲢、鳙、青、鲤、鲫、鳅、鳝等是养殖和捕捞的主要鱼类,占全县鱼类产量的80%以上。除鱼类外,水产品还有甲壳类的青虾、白虾、溪蟹等,瓣鳃类的无齿蚌,腹足类的田螺、湖螺、椎实螺,爬行类的甲鱼及两栖类的青蛙等。1974年以后,在养殖鱼类中先后引进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散鳞红镜鲤、婺源红荷包鲤、兴国红鲤、丰鲤、团头鲂、日本白鲫和埃及塘虱鱼等良种鱼类。除莫桑比克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两种热带鱼需在傅坊乡汤尾温泉越冬外,其余引进的鱼类均能适应县内各种水域环境。
  第二节养殖建国前,人工养鱼是农民一项主要副业,但放养不多,自然繁衍的鱼类占多数。
  建国后,人工养鱼逐步取代自然繁殖,建立鱼种繁殖场,实行科学放养,增加水库养鱼,引进新鱼种,养鱼业得到稳定发展。
  鱼苗 1962年以前,鱼塘放养的鱼苗均出自长江。每年春夏之交,朝仙、耀里、白舍、鄱阳、游军、富溪、梓和、洽湾、古城、九源、上井、水北、石邮、前山、封家等地有100多名有经验的农民联袂赴九江做鱼苗生意,每人采购2~3担水花鱼苗(每担约5~6碗,每碗约有鱼苗6000~10000尾),鱼苗运回后,放养在消过毒、排灌方便的鱼塘中,经过一年精心喂养和管理,长成4~5寸长、100~125克重的“春片”,起塘出售,民间有“一年苗、二年种、三年鱼上市”之说。这些鱼苗均为草、青、鲢、鳙4大家鱼。如草鱼苗占的比例大则获利丰厚,其他3种鱼苗占的比例大则获利较少。一般有经验的鱼苗经营者投入100元,可获240~400元的收入。
  1962年县农业局水产站的技术人员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试验和实践,突破家畜人工繁殖孵化难关,在车磨岭水库人工繁殖草鱼、鲢鱼、鳙鱼鱼苗成功,结束了从九江调运鱼苗的历史。1971年以后,繁育的鱼苗还远供广昌、宁都、南城和福建省建宁、泰宁等地。1980年全县有种鱼塘179亩,年繁殖水花鱼苗约1600万尾、夏花鱼苗约350万尾、冬片鱼苗约40万尾。
  池塘养鱼草鱼是池塘养鱼的主要当家品种,次为鲢、鳙、青、鲤,习惯是春放冬捕。放养品种因塘而异,村前屋后的赤水塘,水质肥沃,管理方便,以放养鲢、鳙,鲤鱼为主;水源较好的非赤水塘,以放养草鱼为主,适当搭养鲢鳙及其他鱼类;水质较瘦的山塘,管理不方便,有的荒芜,有的稀放粗养。近10余年来,引进罗非鱼、散鳞红镜鲤、婺源红荷包鲤、兴国红鲤、丰鲤、团头鲂、日本白鲫和埃及塘虱鱼,散养在鱼塘中,增加鲜鱼产量。
  1987年,全县池塘养鱼产量1054.8吨,亩产90.6公斤。
  水库养鱼始于1958年,在刚建成的车磨岭水库放养春片鲢、鳙鱼~ 万余尾,并放养少量草鱼、青鱼。1959年第一次干库,鲜鱼产量3.5万多公斤,最大的鳙鱼尾重12公斤以上。以后每4年干水库一次,放养3寸左右的各种鱼苗10万尾,产鲜鱼6.5万公斤左右。1966年潭湖水库建成后,放养冬片草、青、鲢、鳙鱼15万尾,1968年干库产鲜鱼13万多公斤,以后每3~4年干库一次,放养各种鱼苗30万尾左右,产鲜鱼12.5万公斤左右,每亩水面产鲜鱼约50公斤。水库养鱼极少投放饵料,水质变瘦,加上上游逃鱼现象时有发生,产量不够稳定。
  稻田养鱼民国时期,山区农民习惯在肥沃的一季晚稻田中放养鲤鱼。建国后,农业推行“三变”(晚稻变早稻、单季变双季、旱地变水田),放养鲤鱼的一季晚稻田逐年减少,1986年稻田养鱼8128亩,产鱼112.3吨,亩产13.8公斤。1987年稻田养鱼面积5362亩。此外还有3810亩稻田放养草、鲢、鳙鱼的夏花鱼种。
  稻田养鱼是选择土质肥沃、水源方便的稻田,在“小满”前后,每亩放鲤鱼苗100~200尾,“秋分”后起鱼,尾重0.1~0.3公斤,成活率很低,遇到山洪暴发,往往全部逃光。
  温泉养鱼县内傅坊乡石咀村汤尾温泉属中温热水,沟谷开敞,开采方便,有利用价值。1974年,县农业局于此兴建温室,作为对温度要求较高的鱼类安全越冬和繁育场。
  河蚌育珠和饲养牛蛙 1972年车磨岭水库试养河蚌育珠,经3年培育,收获珍珠1200多克,此后莱溪公社九联三队、琴城镇朝仙四队也养蚌育珠成功,产珠912克,后因无利可图终止。1973年5月,县农业局从厦门市集美牛蛙场引进古巴牛蛙种蛙8对,幼蛙50只,在汤尾温泉饲养,次年孵化出牛蛙1300余只,后因饲养成本高,饲料不易解决,饲养至此告终。
  鱼病防治鱼的主要病害有病毒性出血病,细菌引起的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白尾病、打印病,寄生虫引起的中华鳋病、白头白嘴病、寄生虫鱼鲺、锚头鳋病,以及缺氧引起泛塘等。1980年全县有3245亩鱼塘发生鱼病,损失约707吨,平均每亩损失鱼21.5公斤。发病的规律是:夏秋发病多,冬春发病少;体表发病多,内脏发病少;草鱼发病多,鲢鳙发病少;老区发病多,新区发病少;不防发病多,预防发病少。用科学方法防治鱼病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水产业务部门按照“全面防治,积极治疗,防重于治”的方针,向农民传授鱼病防治知识,如定期向鱼塘投放适量生石灰,使水质微呈碱性,能增强鱼的体质,减少病害。同时积极采用中草药、西药治疗鱼病。80年代以来,多数养鱼农民均能掌握鱼病防治方法,鱼病已大大减少。
  第三节捕捞全县除潭湖、车磨岭2个国营水库管理委员会设有专业饲养捕捞队伍外,多为兼业捕捞人员。鱼类捕捞以养殖的成鱼为主,天然鱼类为辅。成鱼产量很不稳定,1949年捕捞155吨,1957年上升到633.3吨,此后急剧下降,1958年为71.2吨,最低为1969年只有52吨,1976年以后产量稳定上升,到1987年达1449.1吨。
  天然鱼类捕捞 1958年以前,盱江水系与长江、鄱阳湖相连,天然鱼类资源丰富。清同治《南丰县志》有:“鳇鱼,春涨初落间有之”的记载。鳇鱼是一种巨型鱼类,成鱼最长可达5米;建国后,每遇发大水仍有巨鱼溯江而上,水退后被困浅滩,为民众捕杀,每尾重百斤以上。县城和沿河村镇很多渔民养有鸬鹚,以捕鱼为专业或主要副业。当时天然鱼类捕捞产量约占鱼产量的20~30%。1958年临川县建成焦石拦河大坝后,溯江而上的鱼类从此绝迹,历来较丰富的天然鱼类资源大量减少,现在旴江只能捕捞到经济价值很低的鳑鲅、麦穗鱼、餐条高等小型鱼类,捕捞产量下降80%以上。1987年全县有专业渔民22人,有鸬鹚36只。
  养殖鱼类捕捞多在秋冬和节日进行。1980年全县有渔业劳动力8224人,其中专业劳动力214人,兼业劳动力8010人,有鱼网474副,竹筏215块,小船9只。网捕是传统方法。建国初,鱼网多用麻绳织的撒网,后逐渐改用尼隆网,并增加栏网、粘网,提高了捕捞效率。干塘一般2~3年一次,过去用水车,现多用抽水机,干塘后清除塘泥,并用石灰消毒,起出的鱼有的移至它塘,有的出售。夏秋遇到干旱,抽水抗旱,因气温高,成鱼过塘难成活,大小鱼全部出售。
  南丰民间还有夏天用江令子(巴豆)、鱼藤在小河毒鱼的陋习,所过之处,大小鱼全部毒死。还有人用炸药炸鱼、电触鱼,给鱼类资源造成破坏。这几种方法,县人民政府严令禁止。
  表16—4 1949~1987年水产养殖及产量一览单位:亩、吨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