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地区柑桔研究所 1956年,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在南丰设立江西省南丰柑桔试验站,归省农业厅直接领导。1957年秋调整机构,与江西省双金柑桔试验站合并,由双金站在南丰设柑桔试验推广工作组。1958年春工作组撤销,科技人员调回双金站,有的留在南丰继续从事柑桔科研工作,并在1958年创办的南丰蜜桔大学担任专业教师。1972年在南丰蜜桔园艺场的基础上,以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形式,设立南丰县农业局柑桔试验推广站,1974年迁大坪嵊,在红壤山岗上建试验基地并单独建站。1983年改为南丰蜜桔研究所。1984年由抚州地区接管,并改称为抚州地区柑桔研究所,成为独立的科研机构。该所桔园面积289亩,干部职工92人,16名科技人员中高中级科研人员8人,该所科研项目和成果主要有: 柑桔选育种研究为时10多年,并将长期坚持下去,1975年选育出的南丰蜜桔小果系“杨小2—6”新株系,以及后来相继在大果系中选出的“水南早”、“石上一号”、“城果6—0”等株系。1985年还选出“白舍大果”,果大质优,外观鲜艳,是大果系中较有希望的选培对象。1985年开始运用生物学技术培育新品种,蜜桔茎尖培养已获成功,获得试管苗并移植苗床,胚与子叶的分离培养已得到幼苗并茁壮生长,并有希望育成新的南丰蜜桔品系。
柑桔良种引种试验 1975~1987年试验证明,哈姆林、冰糖橙、锦橙适宜于小气候条件下在南丰推广,椪柑作为晚熟良种可以搭配种植。温柑中的兴津、宫川、立间等早熟品系,在南丰表现很好。兴津已列为抚州地区重点推广良种。
柑桔贮藏保鲜技术研究简易贮藏技术已获成功并获抚州地区科技成果奖。1983~1986年与省工业卫生研究所合作进行钴60幅射保鲜技术研究,经3年小试到中试,并通过动物饲养等研究,贮藏3个月后,经长途运输,好果率仍达80%以上,果实风味良好,无残毒,对人畜生理均无影响;1986年通过省科委组织的鉴定会,可以推广应用。
南丰蜜桔优质丰产栽培研究该所高产试验中7年生蜜桔园,亩产超过2500公斤,最高株产98.5公斤。在科研试验成果中,根据南丰柑桔生产的现实情况,提出促丰产的技术措施,如广种绿肥,增施有机肥及水、肥、土管理技术;以防治疮痂病和螨类害虫为中心,抓好病虫害防治技术;以调节土壤酸度为根本措施的提高蜜桔品质的技术等,对南丰蜜桔的发展起到了保证的作用。
桔园喷施微肥试验经多年试验证实,南丰蜜桔普遍缺乏硼、锌等微量元素,经喷施后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从而获得广泛的应用。此项成果曾获得江西省二级技术推广奖,推广到全省后,约有30万亩桔园获得增产。
南丰县蜜桔园艺场这是一所面向生产、面向基层、服务当前、以推广先进科研技术为主要任务的生产科研单位。建于1957年,是在原南丰柑桔试验机构调整后设置的,始称江西省南丰蜜桔园艺场,经费由省直拨,行政上由县领导,科技人员大多数是原试验站留下的科技人员,随着机构调整划归县管理,更名为南丰县蜜桔园艺场。1958年曾以场校结合的形式,创办“南丰蜜桔大学”(后改称为农业大学、农业技术学校),园艺场生产基地也是教学实验和学生实习场所,科技人员则为学校专业教师。1965年学校改名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丰分校。1968年学校与长红垦殖场合并后,园艺场归口县农业局领导,场址设在石子山(现农科所址)。1966年开发下井红壤山地400余亩,并于1967年将场部迁至下井,1974年柑桔试验站在大坪嵊单独设站后,大部分科研人员随之调入该站工作,县蜜桔园艺场现有390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3人,科技人员3人,职工155人,有桔园605亩,苗圃30亩,茶叶111亩,以生产和推广蜜桔科学技术为主体兼营奶牛场、奶品厂、食用菌厂和茶叶厂,年产柑桔500多吨,产值超百万元。1979年实行各种生产责任制后,特别是1983年实行个人承包到1985年实行家庭农场经营以来,生产发展很快,扭转亏损局面,取消国家补贴,1986年利润达11.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