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产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29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产量
分类号: S601.956
页数: 3
摘要: 建国后,特别是土地改革以后,桔农有了自己的桔园,在人民政府大力扶持下,加强对桔树的护理,一些本来衰败的桔园,迅速恢复生机,产量明显上升。政府有关部门为了帮助桔农发展生产,除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外,还在生产资金和销售产品方面给予支持,桔粮比价明显提高。1951年10月1日《江西日报》发表题为《欣欣向荣的江西城乡贸易》一文中说:“南丰桔子周游列国,被誉为桔中之王。”11月25日《江西日报》报导:“南丰水南乡全体桔农热爱人民领袖,11月15日函呈毛主席和斯大林,向毛主席和斯大林敬献蜜桔两千斤。”这是桔农在获得自己的土地后饮水思源,对人民领袖表示感激之情。10年增长一倍半,创建国以来第一个高产年。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南丰蜜桔

内容

建国后,特别是土地改革以后,桔农有了自己的桔园,在人民政府大力扶持下,加强对桔树的护理,一些本来衰败的桔园,迅速恢复生机,产量明显上升。1950年总产由1949年的894.5吨迅速增加到1013.4吨。政府有关部门为了帮助桔农发展生产,除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外,还在生产资金和销售产品方面给予支持,桔粮比价明显提高。1951年10月1日《江西日报》发表题为《欣欣向荣的江西城乡贸易》(作者为当时江西省商业厅厅长)一文中说:“南丰桔子周游列国,被誉为桔中之王。”11月25日《江西日报》报导:“南丰水南乡全体桔农热爱人民领袖,11月15日函呈毛主席和斯大林,向毛主席和斯大林敬献蜜桔两千斤。”这是桔农在获得自己的土地后饮水思源,对人民领袖表示感激之情。随着蜜桔生产的发展,供应面不断扩大,能吃到南丰蜜桔的人越来越多,“江西是个好地方,南丰桔子甜又香,”这首歌传遍江西城乡以至全国,南丰蜜桔成为人人向往的珍品。1958年柑桔总产达2276.2吨。10年增长一倍半,创建国以来第一个高产年。以后连续3年自然灾害和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从1959~1972年14年中,产量徘徊,处于低产停滞状态,1970年桔园面积缩小到1360亩,总产降到1495吨,成为建国后产量最低的年份之一。1976年后,蜜桔生产才加快了发展步伐,1977年栽培面积达11577亩,总产4541.5吨。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蜜桔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1979年产量突破5000吨大关,总产达5750吨,此后4年每年以增加7000~8000亩的速度扩大生产基地。1983年后以提高单产为中心,大力进行低产园改造,促进幼龄桔园适时结果,取得持续增产的明显效果,1983年产量突破10000吨,以后连年增产,连续创纪录,到1986年,年产突破20000吨,比解放初增长21.5倍,成为江西省柑桔高产的县,栽培面积亦居全省前列。1986年国家计委和农牧渔业部已将南丰蜜桔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列入“七五”计划项目。
  表15—4 1949~1987年柑桔生产发展情况一览表15—5 1987年国营、乡镇柑桔面积、产量览南丰柑桔产量中,主要是南丰蜜桔,约占总产80%;次为朱(红)桔,约占10%左右,主产区有杨梅、水南、瑶浦;广桔由于采收时间比蜜桔早半个月至20天,便于错开上市时间,能获较好效益,有发展趋势,主产地除水南、杨梅、官塘有较集中的栽培外,各村均有零星单株;火桔(黄皮柑)产量不多,原产地杨梅、水南等村已基本上停止繁衍,因火桔对消喘止咳化痰有一定功效,颇为老年人所喜爱而不致绝种;温州蜜桔是20世纪70年代引进的搭配品种,因其树势强健,抗冻性强,幼树始果早,生长快,且耐粗放栽培,为山区农户喜爱,但味淡,不畅销;而有近千年历史的本地甜橙已近绝种,现只有琴城镇果园队保留一株,树龄80年以上,长势已很衰弱,下部主枝早年枯死,形成腐烂空洞,1985年该株仍产橙150公斤。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