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栽培源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28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栽培源流
分类号: S622
页数: 3
摘要: 唐代,南丰就有柑桔生产,当时主要栽培实生繁殖的朱桔(红桔)和火桔,直至明朝以前,虽有乳桔生产,但与朱桔比较,仍属次要。乳桔落户南丰后,由于获得优异的水土条件,又经过长期培育形成新的生态品种群,人们以其味甜如蜜便称之为蜜桔,并冠以地名为“南丰蜜桔”,由于采用靠接法繁殖,品质得以保持,但发展甚为缓慢,一直到解放后,只限于城区及附近沿河地带种植。南丰蜜桔味甘质美,有皮薄、无核或少核、无渣或少渣、汁多浓甜、香气馥郁、色泽金黄、营养丰富的特点,还以其个小,被称为“金钱蜜桔”而驰名中外。除销往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外,还有部分出口外销。英国、印度、荷兰等国商人常函托定购,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美誉。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栽培源流

内容

第一节种源唐代,南丰就有柑桔生产,当时主要栽培实生繁殖的朱桔(红桔)和火桔,直至明朝以前,虽有乳桔生产,但与朱桔比较,仍属次要。15世纪前后,由于蜜桔味美质优,经济价值比朱桔好,蜜桔生产渐兴,蜜桔名称载入明正德《建昌府志)“果之属桃、李,桔有火桔、金桔、蜜桔、金豆等类。”日本高桥郁郎著《柑桔》、《日本园艺大辞典》、《日本果树园艺大事典》都说日本纪州蜜桔约在700年前“引自中国乳柑(南丰蜜桔)”(引号中的括号是原文)。这说明南丰蜜桔早在700年前就已驰名海内外。引种日本后,成为日本柑桔的主要品种。现代果树学家认为,南丰蜜桔是乳桔的代表,不仅品质优于同类,且栽培亦以南丰为盛。关于南丰蜜桔的品种形成,过去无文献可考,但就江西历代多产乳柑和南丰的地理环境考证分析,南丰蜜桔的种源可能来自赣南原始森林地区野生宽皮柑桔,也可能引自古洪州盛产乳柑的地区。
  乳桔落户南丰后,由于获得优异的水土条件,又经过长期培育形成新的生态品种群,人们以其味甜如蜜便称之为蜜桔,并冠以地名为“南丰蜜桔”,由于采用靠接法繁殖,品质得以保持,但发展甚为缓慢,一直到解放后,只限于城区及附近沿河地带种植。
  随着蜜桔生产的发展,品种不断出现生态变异。因变异芽条的繁殖和扩种,各种不同特色的品系相继涌现,构成复杂的品种群,主要分为大果系、小果系、桂花蒂系。通过品种选育,选优去劣,新的类型还将不断出现,为营养系品种进一步改良创造了物质条件。
  第二节历代栽培南丰蜜桔栽培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开元以前,距今已1300多年,但发展缓慢,兴盛时期则在晚清,至今只有100余年,至于作为品种的专名,20世纪20年代始有详细记述。
  唐代以前,南丰已出产朱桔,明《大明一统志》载:“抚州各县出朱桔。”明万历《南丰县志》有“果之属有桔、柚、橙、金桔”的记载。清乾隆《建昌府志》追记:“唐时建昌贡丝、葛、朱桔、朱红稻米。”南丰唐属抚州,宋属建昌军,明、清均属建昌府。上述史料说明:唐代抚州进贡的柑桔包括有南丰出产的朱桔。明正德《建昌府志》把火桔、蜜桔并列,而建昌府所产的火桔、蜜桔均出自南丰。
  柑桔栽培从原始少量栽种到大量生产,经过漫长的历程。古时一般只运用实生法繁育,成苗后经七八年方能结果,尔后才能鉴别品质优劣,而且在自然杂交的情况下,种子繁殖容易出现劣变,因此农民不敢轻易尝试,这是历史上限制柑桔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靠接法(即南丰农民称之为“过贴”)创造出来后,繁殖的后代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虽然苗木来源少,成本高,却使柑桔得到缓慢而又稳步的发展。
  宋、元以后,迭次自然灾害,给蜜桔生产发展造成严重伤害。明正德《建昌府志》载;“果之属有桔……,近岁(约1513年)大寒,槁死殆尽。”清王士祯《居易录》中记载:“庚午(1630)冬……,江南柑桔树皆冻死。按宋时江南大寒,积雪盈尺,河尽冰,凡桔皆冻死,元天历中亦然。”清叶梦龙在《阅世篇》中云:“江西桔柚为土产,顺冶十一年(1654)甲午冬严寒大冻至春,桔、柚、橙、柑之类尽槁,自是人家罕种矣。间有复种者,每逢冬寒,輙见枯萎。”“至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十二月朔奇寒凛冽,境内秋果无有存者矣”。民国《南丰县志》载:“民国六年丁已(1917)十二月大雪,冻死城外桔过半;七年戊午冬,朔风冻河,城外桔杀尽,城内余十之三四。”建国后的1954年12月至次年1月,长时间冻雨、积雪,冻死桔树2万余株(约占当时全县桔树的四分之一),以瑶浦村受灾最重。可见历史上的周期性灾害天气出现,给柑桔生产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但种植柑桔比种其它作物合算,水利设施也不如稻田严格,加之市场需求量大,桔农虽然迭遭挫折仍然乐意发展。南丰自然条件优越,四周群山环抱,入冬后气温比南昌以及周围地区高,受冻害比其它地区少,这是南丰蜜桔能够在“江南桔树尽槁”的时候得以保存的原因之一。
  南丰蜜桔发展到近代,因其经济价值高,一直供不应求,刺激了生产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据1795年《清朝文献通考》记载:“南丰产桔极佳,秋间可售一、二十万元。”大约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年产曾达10万担左右,专业种桔的农户约500余家,有2000余口赖以为生。清同治《南丰县志》载:“果之有桔,四方知名,秋末篱落丹碧累累,闽广所产逊其甘芳,近城水南、杨梅村人不事农功,专以为业。”可见,到19世纪中期,南丰蜜桔生产已很发达,出现了以蜜桔生产为专业的村落,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商品桔生产基地。清朝末年是蜜桔生产的鼎盛时期,年产6~10万担,最高年产超过10万担。只因当时抗灾能力差,往往因遇无力挽救的灾害而荒废。据1908年《江西农工商矿记略》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12月,南丰三十六都杨梅堡有胡姓基四处昔种桔树,现因荒废,饬由局绅责令该族改种苎麻。”可见光绪末年,受灾的桔园常改种苎麻,苎麻是官方鼓励种植的作物,这一作法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民国6年(1917)以前,桔园面积保持在3000亩左右,年产只有2~3万担,除本地销售外,年外销1.5万担左右。遭受民国6年、7年连续两年冻灾后,蜜桔生产一蹶不振,年产量下降到4000~5000担。
  表15—1 民国6年各乡蜜桔面积株数一览民国17、18年产量又有上升,总产达数万担,但民国19~23年间,复受天灾和战乱摧残,桔树被大量砍伐,农民将园改种苎麻蔬菜,苟活于一时或弃园外流,生产又呈萧条。民国20~25年桔园面积只有2000亩左右,株数在8~9万株之间,产量和产值不及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此期间,30年以上大树只占十分之二,新栽的青壮年树约占十分之八。
  表15—2 民国24年柑桔面积产量及成数估计一览民国25年《江西年鉴》载:“南丰因近年来,桔树多被砍伐,生产日减。”民国29年的《江西建设丛刊,》统计,“南丰桔子2000担,平均价20元。”到民国35年生产有所发展,《经济季刊》第四期江西各县特产调查表中有:“南丰蜜桔年产一万七千担,总值十七亿元,本地销四千担,外埠销一万三千担。”民国38年王松年在《江西之特产》一书中云:“南丰蜜桔可说是全国稀有珍品”,但“产量并不多,据调查,大年产量在三万担左右,小年却在一万七千担左右。”民国期间,桔园面积和产量远远低于清光绪年间水平。
  南丰蜜桔味甘质美,有皮薄、无核或少核、无渣或少渣、汁多浓甜、香气馥郁、色泽金黄、营养丰富的特点,还以其个小,被称为“金钱蜜桔”而驰名中外。除销往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外,还有部分出口外销。英国、印度、荷兰等国商人常函托定购,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美誉。但由于多年未能改良种植,而美国花旗蜜桔后来追上,使南丰蜜桔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据民国24年1月9日江西《民国日报》的《国际贸易局提倡南丰蜜桔,发展对外贸易》一文称:“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以本省南丰柑桔素为外所喜爱,过去在国际市场尚居优胜地位,唯因近年不知改良种植,出口数量大减,运销国外几告绝迹。” 民国24年,江西农业院曾在南丰创设柑桔试验场和苗圃(设富溪,即今园艺场富溪分场),开始对南丰柑桔品种进行整理,运用切接繁殖法培育苗木,并在东门河边建立了一块约3亩的切接苗示范园,试图改变南丰蜜桔生产技术和培育苗木技术的落后面貌,在柑桔试验场设立了技术推广中心区,并派出技术人员下乡巡回指导桔农开展冬季清园,冬耕修剪,施用二硫化碳、砒酸铅(现称砷酸铅)、烟草液、雷公藤粉,除治天牛幼虫、蚜虫等,救活受虫害树1万余株。后因经费桔据,无法大量开展示范工作,虽推广了切接苗7589株(其中部分供应外地),但对改变南丰蜜桔落后面貌效果不显。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