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南丰蜜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279
颗粒名称: 卷十五 南丰蜜桔
分类号: S6-3
页数: 21
摘要: 唐代,南丰就有柑桔生产,当时主要栽培实生繁殖的朱桔(红桔)和火桔,直至明朝以前,虽有乳桔生产,但与朱桔比较,仍属次要。乳桔落户南丰后,由于获得优异的水土条件,又经过长期培育形成新的生态品种群,人们以其味甜如蜜便称之为蜜桔,并冠以地名为“南丰蜜桔”,由于采用靠接法繁殖,品质得以保持,但发展甚为缓慢,一直到解放后,只限于城区及附近沿河地带种植。除销往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外,还有部分出口外销。英国、印度、荷兰等国商人常函托定购,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美誉。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南丰蜜桔

内容

第一章栽培源流第一节种源唐代,南丰就有柑桔生产,当时主要栽培实生繁殖的朱桔(红桔)和火桔,直至明朝以前,虽有乳桔生产,但与朱桔比较,仍属次要。15世纪前后,由于蜜桔味美质优,经济价值比朱桔好,蜜桔生产渐兴,蜜桔名称载入明正德《建昌府志)“果之属桃、李,桔有火桔、金桔、蜜桔、金豆等类。”日本高桥郁郎著《柑桔》、《日本园艺大辞典》、《日本果树园艺大事典》都说日本纪州蜜桔约在700年前“引自中国乳柑(南丰蜜桔)”(引号中的括号是原文)。这说明南丰蜜桔早在700年前就已驰名海内外。引种日本后,成为日本柑桔的主要品种。现代果树学家认为,南丰蜜桔是乳桔的代表,不仅品质优于同类,且栽培亦以南丰为盛。关于南丰蜜桔的品种形成,过去无文献可考,但就江西历代多产乳柑和南丰的地理环境考证分析,南丰蜜桔的种源可能来自赣南原始森林地区野生宽皮柑桔,也可能引自古洪州盛产乳柑的地区。
  乳桔落户南丰后,由于获得优异的水土条件,又经过长期培育形成新的生态品种群,人们以其味甜如蜜便称之为蜜桔,并冠以地名为“南丰蜜桔”,由于采用靠接法繁殖,品质得以保持,但发展甚为缓慢,一直到解放后,只限于城区及附近沿河地带种植。
  随着蜜桔生产的发展,品种不断出现生态变异。因变异芽条的繁殖和扩种,各种不同特色的品系相继涌现,构成复杂的品种群,主要分为大果系、小果系、桂花蒂系。通过品种选育,选优去劣,新的类型还将不断出现,为营养系品种进一步改良创造了物质条件。
  第二节历代栽培南丰蜜桔栽培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开元以前,距今已1300多年,但发展缓慢,兴盛时期则在晚清,至今只有100余年,至于作为品种的专名,20世纪20年代始有详细记述。
  唐代以前,南丰已出产朱桔,明《大明一统志》载:“抚州各县出朱桔。”明万历《南丰县志》有“果之属有桔、柚、橙、金桔”的记载。清乾隆《建昌府志》追记:“唐时建昌贡丝、葛、朱桔、朱红稻米。”南丰唐属抚州,宋属建昌军,明、清均属建昌府。上述史料说明:唐代抚州进贡的柑桔包括有南丰出产的朱桔。明正德《建昌府志》把火桔、蜜桔并列,而建昌府所产的火桔、蜜桔均出自南丰。
  柑桔栽培从原始少量栽种到大量生产,经过漫长的历程。古时一般只运用实生法繁育,成苗后经七八年方能结果,尔后才能鉴别品质优劣,而且在自然杂交的情况下,种子繁殖容易出现劣变,因此农民不敢轻易尝试,这是历史上限制柑桔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靠接法(即南丰农民称之为“过贴”)创造出来后,繁殖的后代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虽然苗木来源少,成本高,却使柑桔得到缓慢而又稳步的发展。
  宋、元以后,迭次自然灾害,给蜜桔生产发展造成严重伤害。明正德《建昌府志》载;“果之属有桔……,近岁(约1513年)大寒,槁死殆尽。”清王士祯《居易录》中记载:“庚午(1630)冬……,江南柑桔树皆冻死。按宋时江南大寒,积雪盈尺,河尽冰,凡桔皆冻死,元天历中亦然。”清叶梦龙在《阅世篇》中云:“江西桔柚为土产,顺冶十一年(1654)甲午冬严寒大冻至春,桔、柚、橙、柑之类尽槁,自是人家罕种矣。间有复种者,每逢冬寒,輙见枯萎。”“至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十二月朔奇寒凛冽,境内秋果无有存者矣”。民国《南丰县志》载:“民国六年丁已(1917)十二月大雪,冻死城外桔过半;七年戊午冬,朔风冻河,城外桔杀尽,城内余十之三四。”建国后的1954年12月至次年1月,长时间冻雨、积雪,冻死桔树2万余株(约占当时全县桔树的四分之一),以瑶浦村受灾最重。可见历史上的周期性灾害天气出现,给柑桔生产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但种植柑桔比种其它作物合算,水利设施也不如稻田严格,加之市场需求量大,桔农虽然迭遭挫折仍然乐意发展。南丰自然条件优越,四周群山环抱,入冬后气温比南昌以及周围地区高,受冻害比其它地区少,这是南丰蜜桔能够在“江南桔树尽槁”的时候得以保存的原因之一。
  南丰蜜桔发展到近代,因其经济价值高,一直供不应求,刺激了生产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据1795年《清朝文献通考》记载:“南丰产桔极佳,秋间可售一、二十万元。”大约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年产曾达10万担左右,专业种桔的农户约500余家,有2000余口赖以为生。清同治《南丰县志》载:“果之有桔,四方知名,秋末篱落丹碧累累,闽广所产逊其甘芳,近城水南、杨梅村人不事农功,专以为业。”可见,到19世纪中期,南丰蜜桔生产已很发达,出现了以蜜桔生产为专业的村落,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商品桔生产基地。清朝末年是蜜桔生产的鼎盛时期,年产6~10万担,最高年产超过10万担。只因当时抗灾能力差,往往因遇无力挽救的灾害而荒废。据1908年《江西农工商矿记略》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12月,南丰三十六都杨梅堡有胡姓基四处昔种桔树,现因荒废,饬由局绅责令该族改种苎麻。”可见光绪末年,受灾的桔园常改种苎麻,苎麻是官方鼓励种植的作物,这一作法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民国6年(1917)以前,桔园面积保持在3000亩左右,年产只有2~3万担,除本地销售外,年外销1.5万担左右。遭受民国6年、7年连续两年冻灾后,蜜桔生产一蹶不振,年产量下降到4000~5000担。
  表15—1 民国6年各乡蜜桔面积株数一览民国17、18年产量又有上升,总产达数万担,但民国19~23年间,复受天灾和战乱摧残,桔树被大量砍伐,农民将园改种苎麻蔬菜,苟活于一时或弃园外流,生产又呈萧条。民国20~25年桔园面积只有2000亩左右,株数在8~9万株之间,产量和产值不及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此期间,30年以上大树只占十分之二,新栽的青壮年树约占十分之八。
  表15—2 民国24年柑桔面积产量及成数估计一览民国25年《江西年鉴》载:“南丰因近年来,桔树多被砍伐,生产日减。”民国29年的《江西建设丛刊,》统计,“南丰桔子2000担,平均价20元。”到民国35年生产有所发展,《经济季刊》第四期江西各县特产调查表中有:“南丰蜜桔年产一万七千担,总值十七亿元,本地销四千担,外埠销一万三千担。”民国38年王松年在《江西之特产》一书中云:“南丰蜜桔可说是全国稀有珍品”,但“产量并不多,据调查,大年产量在三万担左右,小年却在一万七千担左右。”民国期间,桔园面积和产量远远低于清光绪年间水平。
  南丰蜜桔味甘质美,有皮薄、无核或少核、无渣或少渣、汁多浓甜、香气馥郁、色泽金黄、营养丰富的特点,还以其个小,被称为“金钱蜜桔”而驰名中外。除销往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外,还有部分出口外销。英国、印度、荷兰等国商人常函托定购,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美誉。但由于多年未能改良种植,而美国花旗蜜桔后来追上,使南丰蜜桔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据民国24年1月9日江西《民国日报》的《国际贸易局提倡南丰蜜桔,发展对外贸易》一文称:“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以本省南丰柑桔素为外所喜爱,过去在国际市场尚居优胜地位,唯因近年不知改良种植,出口数量大减,运销国外几告绝迹。” 民国24年,江西农业院曾在南丰创设柑桔试验场和苗圃(设富溪,即今园艺场富溪分场),开始对南丰柑桔品种进行整理,运用切接繁殖法培育苗木,并在东门河边建立了一块约3亩的切接苗示范园,试图改变南丰蜜桔生产技术和培育苗木技术的落后面貌,在柑桔试验场设立了技术推广中心区,并派出技术人员下乡巡回指导桔农开展冬季清园,冬耕修剪,施用二硫化碳、砒酸铅(现称砷酸铅)、烟草液、雷公藤粉,除治天牛幼虫、蚜虫等,救活受虫害树1万余株。后因经费桔据,无法大量开展示范工作,虽推广了切接苗7589株(其中部分供应外地),但对改变南丰蜜桔落后面貌效果不显。
  第二章品系与习性第一节品系与品种南丰蜜桔南丰蜜桔是一个复杂的品种群,主要有下列3种品系: 大果系树势强健,树冠开张,成年树高5米以上,冠径6米左右,果大汁多,外观标致,肉质脆嫩,甜酸适度,有香气,单果重50克左右;但与小果系比较,食味偏淡,核较多,化渣性也较低。由于大果系产量比小果系高,采摘省工,也好销售,农民乐意栽培,栽培比重将会扩大。从大果系中选育果形大、核少、丰产性好、风味香甜的单株繁育推广,是当前品种改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效果不够理想,20世纪50年代在桥背乡大堡村选出的优良单株石上1号,是1978年省定推广株系,但至今仍不能大量繁殖,主要原因是表现尚不稳定。近年选出的白舍大果、磨刀大果,较有发展前途,正在继续培育和观察。
  小果系树势中等,树冠较大而果实略小,成年树高3~4米,冠径5米左右,叶片较小,果皮光而薄,果小汁多,单果重30克左右,肉质脆嫩,少渣无核,香味浓郁,外观美丽,丰产性好,在上海、武汉等地被称为金钱蜜桔,是目前南丰蜜桔中面积最广、产量最多的品系。1975年从杨梅村选育出来的“杨小2—6”新株系,是小果系中风味特佳的株系,曾于1976年、1977年在全国柑桔良种鉴评会上连续被评为一类优良选种单株,被江西省定为优良推广株系。至今已育成并在县内外推广株系苗40万株。1982年在柑桔试验站,取3年生杨小2—6子代果实进行鉴评,一般果系明显大于母系果实,单果重34克,且基本上保持高糖低酸、香甜可口的特色。由于小果系产量略逊大果系,采收需更多劳力,加之市场上大果销售较易获利,今后发展势难与大果系并举。
  桂花蒂系桂花蒂系是小果系中变异繁衍出来的品系,生长特性和结果习性基本上与小果系相同,品质也与小果系相类似,所不同的是果蒂部萼片明显加厚,形如桂花,群众称之为桂花蒂,该品系产量稳定,但果小,单产偏低,近年来几乎无人种植。
  其他新类型早熟类型在南丰蜜桔品系中,能保持早熟特性的为数不多,目前发现的早熟2号、果早1—4、果早1—3、上井早、水南早在繁殖和易地移植后均显不出早熟的特性。
  无核类型南丰蜜桔属无核或少核品种,但单株果实一致无核者至今未发现。20世纪70年代筛选的朝仙77—1号是小果系中遴选出来的无核类型,果实平均仅0.1粒,且无核性状稳定,枳砧嫁接后,果实平均有核1粒,比母树增加9倍。
  短枝类型此类型具有小果系优良特性和树冠紧凑的特点,果园一队选出的16年生单株,树高2.05米,冠径3.48×3.5米,树冠明显缩小,侧枝短,节短叶密,早结丰产,适于矮化密植和早期高产栽培。
  广桔除南丰蜜桔外,在柑桔品系中,广桔也是南丰独具特色的地方良种。广桔名称的由来,始栽于何时均无考,但可以肯定,不属南丰蜜桔品系。广桔是一个广泛的名称,包含多种类型,甚至有迥然不同的性状,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成熟期比南丰蜜桔早15~25天。目前发现有不同特色的广桔有: 大叶蜜广树冠圆锥形,叶大,单果肉重约50克,皮橙黄色,果面较粗糙,核较多,平均5.1个。
  杨梅蜜广树冠圆锥形,叶大,单果重约40克,脐部突出,果肉成熟早于果皮,10月上旬肉质已呈橙黄色,果皮仍是绿色。
  朝先蜜广幼年树冠不整齐,成年后成球形,果大,单果重约50克,核较多,平均6~7个。
  官塘蜜广树冠半圆头形,果小,单果重30.8克,皮黄色,较光滑,核较少,平均2.4个。
  小叶蜜广树矮叶小,果小,单果重20~30克,风味尤佳,稳产性能好。
  赵家堡蜜广树冠圆头形,果面较粗糙,果小,平均重26.6克,核较多,平均5.2个,品质中上。
  红广树冠紧凑,呈半圆头或圆头形,长势快,枝壮叶多,结果率高,与蜜桔和其他广桔比较,结果习性上有很大优势,成熟期较蜜桔早而比其他广桔略迟,有红桔香味,果重20~30克,平均5个核,品质中上。
  瑶浦红广与红广比较,所不同的是成熟期早10天左右。
  下坊红广特性与红广同,10月上旬成熟,过迟采摘则果肉变絮。
  鸳鸯桔性状与杨梅蜜广近似。单果重40克左右,不裂果,产量稳,10月中旬采摘风味优良而果色不美,11月上旬采摘则易出现浮皮果。
  总的来说,上述10种广桔,大致可分大叶蜜广型、小叶蜜广型和红广型3种类型。
  朱桔南丰称朱桔为红桔,栽培历史悠久,早在1300年前即有栽培,明代以前是南丰柑桔的当家品种。至今仍是南丰柑桔的一个重要品种,年产数百万斤。
  朱桔自古以来均采用实生法繁殖,现虽有嫁接苗,但实生繁殖仍在沿用。实生法从育苗到结果需8年以上,但结果后树势强,盛产年限长,且适应性、抗逆性均高。目前南丰朱桔分大叶红和小叶红两大类。
  大叶红株高大,呈圆锥形,果大,单果平均重43克,核多,平均8.8个,味偏淡,品质中等。因其果大适宜加工成罐头,为食品工业生产原料,有较高经济价值。
  小叶红树冠高,圆锥形,果小,单果重20~30克,核少,平均0.3粒,肉质脆嫩,品质优于大叶红。
  火桔南丰称黄皮柑为火桔,分布各乡,桥背乡种植较多,分光皮火桔、平蒂火桔两种,另有一变种称沙红。
  光皮火桔树冠圆头形,果大,单果平均重62.2克,皮橙黄色,光滑,有刺激性臭味,核多,,达29~41粒。
  平蒂火桔树冠圆头形,果大,单果平均重101.4克,皮橙黄色,果基平,有刺激性臭味,核多,达27~48粒。
  沙红树冠圆头形,果大,单果平均重85.9克,与上两种比较核较少,为14~24粒。
  第二节形态与习性南丰蜜桔属宽皮柑桔类中的乳桔,常绿小乔木,砧木多采用枳壳,较耐寒。靠接树高5~6米,切接树高3~4米。树冠横径4.5~6米,最大7.6米,圆头形或半球形,定植后3年始果,盛产期单株产量通常100~150公斤,高的超过300公斤,最高纪录为600公斤。树的寿命可维持100年以上,其经济寿命一般为50~60年。南丰蜜桔生物学年龄大体可分6个阶段,即:营养生长期,主要特征是扩大树冠骨架,从定植到小圆顶,这一时期为1~5年;生长结果期,即从小圆顶到大圆顶,产量逐年增加,这一时期约5~10年;结果生长期,树冠扩大趋缓,绿枝群迅速增加,产量持续上升,这一时期约10~20年;盛产期,即产果的高峰期,约从20年开始,延续到40年或50年左右,这一时期有明显的大小年现象;结果生长退衰期,生长明显衰弱,树幂外移,树冠出现枯顶,大小年产量区别很大,产量逐年下降,但大年产量仍较高,这一时期,从40年或50年开始可延续到60年或60年以上;衰老期,骨干开始干枯,只有少量抽枝,且枝弱叶小,树冠顶部空心,主干枝树皮龟裂,根系大量枯死,在严寒酷暑天易全株枯死,这类树通常经济价值很低,应予淘汰。上述生物学年龄只是就一般而言,如能科学地进行管理,肥源充足,树体强壮,结果期和树的寿命可大大延长,反之会促使早衰。
  南丰蜜桔适应性较强,对温度、日照、雨量、土壤、地势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但适宜的温度、日照、雨量、土壤和地势,对蜜桔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高低有很大的关系。
  温度南丰蜜桔在摄氏零下5度至45度之间,生长和产量一般不受影响,但低温超过零下5摄氏度,高温超过45摄氏度,则会造成损害。据科研人员多年积累资料证明,冬季只要绝对低温不低于零下5摄氏度,可以安全越冬,在零下7摄氏度时,持续时间稍长,叶片可能受冻脱落,强壮的树不受影响。零下7摄氏度的温度,建国以来只在1967年1月17日出现过1次。而在气温骤降和昼夜温差太大的年份,在管理不当的情况下,即使绝对低温并未超过零下7摄氏度,也可能出现冻害。1979年冬的最低温度在零下5摄氏度以内,莱溪、桑田乡部分桔园因在10月间进行大肥大水管理,激发秋梢猛长而招致严重冻害,万株桔树毁于一旦。夏秋高温季节最高温度在45摄氏度以下,桔树生长和产量没有影响,但必须保持足够的水分,否则会造成落叶,果实出现日烧病。4月花期与以后的幼果期,遇上日平均气温在30摄氏度,或最高气温在34摄氏度以上的干燥天气,会引起严重的生理落果,造成减产。
  日照南丰蜜桔在宽皮桔类中是比较耐阴的品种,能很好利用散射光,在较阴蔽的条件下仍能较多结果,树冠内膛结果也较好,这一表现利于适当密植,但向阳的果实转色早、风味佳,而背阳的果质差。不过日照过强的年份,如肥水不能满足,则果皮易干燥,树皮也易裂。
  雨量南丰蜜桔对水的要求较高,遇到长时期空气湿度太低或变化过大,果树蒸腾过旺,果实生长不均衡,易出现果皮增厚,果瓤壁加厚,食之多渣,风味变淡;夏秋干旱过久,果形变小,酸分增加,产量和质量均会降低;久旱骤雨,会引起大量裂果。适宜雨量在1500~2000毫米之间,适宜空气湿度75%左右。南丰雨量和湿度基本能满足要求,只是分布不匀,因此必须在多雨季节注意排除积水,保持土壤充气良好,夏秋季则应注意适时灌溉,才能保持高产优质。
  土壤南丰蜜桔适应各种土壤,基本条件是土层要深厚,排灌良好。最适宜的土壤是有机质丰富的沙质壤土。对土壤酸度适应范围较大,但以PH值(酸碱度)5.5~6.5之间为好,红壤土酸性强,对蜜桔根系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因此在红壤土上种植桔树,必须适当施些碱性石灰,并多施有机肥予以改良,否则易长成“小老树”。
  地势南丰蜜桔既适于平原种植,也宜于山地发展。倾斜坡地排水通气良好,冷空气也易排泄,桔树的生长和结果通常优于平原地种植的桔树。丘陵地带和坡度在30度以下,修整成等高梯田,并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均适宜栽培而取得好结果。在地势选择上,为避免冻害,选用背北朝南的山坡,不仅利于增加日照量,也可避开寒风直接为害,有利稳产。
  第三章分布产量第一节县内分布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丰蜜桔有飞跃发展。到1986年底,栽培面积已超过4.5万亩,年产超过2万吨。
  建国前,南丰蜜桔分布在城区附近,主要产区有城区、水南、瑶浦、杨梅、茅店等地,离县城十里外则少有栽培。分布受限制的原因,一是肥源,二是栽培技术。过去肥源主要靠人粪尿和垃圾,近城之地,肥源充足,桔园土壤肥力得以保证;离城稍远,肥料不能满足,地力不能维持,栽培方法不当,种桔往往失败。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蜜桔生产,普及柑桔种植科学技术。全县除极少数高山地带外,几乎村村都栽培柑桔,从县境北端的加津到南端的鄱阳,沿旴江两岸的潮土地带和丘陵坡地、台地均陆续出现新的桔园,与原有桔园相互衔接,形成宽狭不等的长带状分布。原来不敢尝试种桔的沙岗、三溪、傅坊、洽村、西溪等山区村落,近年也不断试种扩种,面积由少到多,颇具规模,而且多数取得了经济效益。离城60里的山区长红垦殖场已建成桔园581亩,1986年收获蜜桔246吨。西溪乡位于县境东南端深山地带,从1984年开始引种柑桔,现已种植5万多株。朱坊、西溪、藕塘等村,都选择适宜的小气候地块创建桔园,使蜜桔分布扩大到高山地区,为革命老根据地脱贫致富开辟一条新途径。目前全县已有64个村建起了蜜桔生产基地。1977年以来,平均每年以栽培3000亩以上的速度扩大,群众热情之高,收效之大,为历史上所罕见。
  桥背乡与县城隔河相望,有盱江大桥和旴江索桥相通,1987年全乡3493户、18693人,80%以栽培蜜桔为主业,是南丰蜜桔老产区,耕地面积14918亩,桔地为11285亩,占75.6%,产桔6905吨,占全县产量42.5%,是产量最多的乡,全乡村村栽蜜桔,其主要产桔村有: 1、瑶浦村:解放前种桔面积为全县之冠,离城2.5公里,村周围除河流、池塘、菜圃外,几乎全是桔树。1987年全村601户、3103人,均为桔农,桔地面积1476亩,年产桔约1500吨。
  2、水南村:历来是蜜桔专业村,与县城西门隔盱江相望,沿河常年绿荫覆盖,景色优美,1987年全村439户、2288人,桔地面积919亩,年产蜜桔1000吨左右。
  3、杨梅村:离县城2.5公里,村前潮土地带土质疏松肥沃,是理想的蜜桔种植地,著名的杨梅小果即产于此,从中选出的“杨小2—6”新株系,风味之美扬名全国。此外该村特有的大叶蜜广以早熟见称,10月初成熟上市。1987年全村有桔园837亩,年产桔850多吨。
  4、桥背村:是桥背乡政府驻地,1987年全村8个自然村,341户、1679人,有耕地1310亩,其中桔园1000亩,年产桔600多吨。这里原以种稻为主,20世纪60年代后期才陆续扩种柑桔,现已成为主要产桔区,随着幼龄桔树陆续结果,产量将迅速增加。
  5、大堡村:离城5公里,为桔粮兼营村,1987年全村300户,1945亩土地,桔园约占一半,年产桔约850吨,这里所产蜜桔果形较大,“磨刀大果”即产于此。
  6、茅店村:离城1.5公里,解放前产量不多,60年代始大量发展,现全村294户均为蜜桔专业户,1987年桔园988亩,年产约700吨。
  琴城镇县治所在地。1987年有桔农1002户、4747人,镇辖果园、朝先两村均为蜜桔专业村,历来为南丰蜜桔老产区,桔园面积1720亩,年产2600多吨。由于部分用于城市建设用地,加上树龄老化,产量呈下降趋势。
  1、果园村:桔园遍布县城四周,并穿插于城内空地。1987年全村612户、2894人,均为蜜桔专业户,有桔园1045亩,产桔1500多吨。石背村民小组蜜桔亩产1923公斤,人均纯收入1078元,为全县之冠。廓背园所产蜜桔品质优良,尤为出名。
  2、朝先村:位于县城北郊,1987年全村390户、1721人,均为蜜桔专业户,有桔园613亩,年产1100多吨。
  市山乡南丰蜜桔重要产地,目前桔粮并重,但蜜桔收入所占比重在逐年上升。1987年,全乡18个村,4324户,22109人,村村户户有桔园,全乡耕地22424亩,桔地为13320亩,占59.4%,年产桔5500吨左右,占全县第二位。其中市山、西村、罗溪、梓和、包坊、翠云、梅溪、考坑、坪埠、官庄、官塘、贯巢等村的蜜桔产值均超过水稻产值,年产柑桔均在500吨左右。
  莱溪乡南丰蜜桔新产区,历来以种植水稻为主,1970年以来利用山坡荒地陆续种植蜜桔4700多亩,已先后结果,产量一年比一年增加。
  洽湾乡离县城10公里,为南丰蜜桔新发展区,70年代后期在县柑桔科研部门指导下,利用境内多红壤丘陵山地的优势,种植蜜桔成功,以后逐年扩大,到1987年已发展到4701亩,占耕地面积18.5%,年产柑桔1750吨,1975年创建的洽湾乡园艺场,已建成1060亩基地,年产500余吨。
  表1503 蜜桔生产情况一览第二节外地引种 1962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果树会议上,南丰蜜桔被评为十大良种之一。南丰蜜桔的优良株系“杨小2—6”在全国柑桔良种鉴评会上,1976年、1977年连续两次被评为优良新株系,在桔类中名列前茅。1978年南丰被定为全国柑桔商品生产基地,同年8月江西省柑桔基地县会议在南丰召开后,南丰蜜桔被定为全省重点发展品种。1985年,南丰蜜桔被评为全国十大优质水果之一。由于声誉卓著,南丰蜜桔受到各地青睐,全国各柑桔新老产地几乎都引种,加之南丰蜜桔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耐寒力,引种的南丰蜜桔多数获得较满意的结果。据初步调查,南起北纬22度线的南方诸省,北缘北纬32度线的陕西省汉中地区和河南省固始县(绝对低温在零下15摄氏度以下)也成功引种了南丰蜜桔。
  抚州地区柑桔面积12万亩,其中南丰蜜桔4万多亩。临川县的青泥、上曾和金溪县的洛城、湾溪一带栽培南丰蜜桔的历史至少有60年以上,临川县栽培面积已发展到1.9万亩,年产6500吨,发展地带已扩大到腾桥、东馆、邹阳、云山、大岗、石桥、唱凯、湖南、太阳、红旗等地。南城县建国前就已引种南丰蜜桔,但数量稀少,70年代以后,种植面积不断发展,1983年已有3.2万亩桔园,年产柑桔7500吨,其生产规模仅次于南丰,1983年被列为江西省柑桔基地县之一。
  从1978年到现在,南丰国营育苗单位和各乡的育苗农户,育苗约有200余万株,大部分供应省内各县,尤以吉安地区为多,次为南昌市各县,不少县还自行培育苗木,积极扩大南丰蜜桔的生产基地。据调查,吉安地区以吉水县、万安县、新干县为多,赣南地区以寻乌县为多,且表现出高度的风土适应性。寻乌园艺场70年代从南丰引去的选种株系“杨小2—6”,不仅长势强健,产量高而稳,而且果实的色、香、味均达上乘。
  外省各地南丰蜜桔的分布也逐年扩大,作为搭配品种具有一定地位,有的已趋向基地化生产。福建省西北部的许多县早在清代即引种南丰蜜桔,并有相当的生产规模,尤以邵武、顺昌为多。邵武市于宣统年间由世居邵武的南丰人带去南丰蜜桔靠接苗80余株,定植于邵武姚家园,后逐次扩展到大同、城丰等地。1968年邵武市的大同、城丰等地从南丰园艺场引去南丰蜜桔切接苗数千株,此后自行繁殖,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形成大宗生产,并称之为邵武蜜桔。经福建农学院实地调查鉴别后,指出邵武蜜桔即南丰蜜桔,品种引自南丰,建议恢复南丰蜜桔原名。此外光泽县、建阳县、建宁县、泰宁县、建瓯县、南平市及福建各地农业科研单位均有种植。
  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的一些县市,历史上均有南丰蜜桔分布。建国后引种更多,如广东韶关、新丰、化州、茂名等地都从南丰调进蜜桔苗进行基地建设,仅1985、1986两年,茂名、化州两地便购去蜜桔苗10万株。据介绍,早年引种的南丰蜜桔生长良好,并能提早成熟,果实可于10月中旬上市,运销港澳,获利较多。湖南湘西地区对发展南丰蜜桔很有兴趣,有些少数民族县多次从南丰引种南丰蜜桔,长沙、南岳(即衡山县)也有栽培。广西桂林地区60年代引种的南丰蜜桔,丰产优质,1980年后又陆续引种。湖北省的大冶、沔阳、阳新、宜昌和武汉等县市有较多的种植。四川省长江沿岸和江苏省的苏州、吴县、无锡一带也有较多的分布。云南、贵州自60年代引种后,已形成较大面积的栽培。南丰蜜桔在上述地区引种后,大多数长势良好,唯有华南地区因气温高,低温季节短,长势虽好但结果欠佳,果实虽可提早成熟,但耐贮性差,易失去原有光泽和水分。
  安徽的徽州地区、陕西的汉中地区,近年来引种南丰蜜桔成功,并逐渐形成经济栽培。河南固始县于300年前已开始引种,该县胡族乡迎河镇1980年产南丰蜜桔15000多公斤,品种是从湖北沔阳间接引种的,其栽培方法较为特殊,当地群众创造的“一株一舍”防寒法,使南丰蜜桔在绝对低温超过零下15摄氏度(北纬32度线)仍能安全越冬。
  第三节产量建国后,特别是土地改革以后,桔农有了自己的桔园,在人民政府大力扶持下,加强对桔树的护理,一些本来衰败的桔园,迅速恢复生机,产量明显上升。1950年总产由1949年的894.5吨迅速增加到1013.4吨。政府有关部门为了帮助桔农发展生产,除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外,还在生产资金和销售产品方面给予支持,桔粮比价明显提高。1951年10月1日《江西日报》发表题为《欣欣向荣的江西城乡贸易》(作者为当时江西省商业厅厅长)一文中说:“南丰桔子周游列国,被誉为桔中之王。”11月25日《江西日报》报导:“南丰水南乡全体桔农热爱人民领袖,11月15日函呈毛主席和斯大林,向毛主席和斯大林敬献蜜桔两千斤。”这是桔农在获得自己的土地后饮水思源,对人民领袖表示感激之情。随着蜜桔生产的发展,供应面不断扩大,能吃到南丰蜜桔的人越来越多,“江西是个好地方,南丰桔子甜又香,”这首歌传遍江西城乡以至全国,南丰蜜桔成为人人向往的珍品。1958年柑桔总产达2276.2吨。10年增长一倍半,创建国以来第一个高产年。以后连续3年自然灾害和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从1959~1972年14年中,产量徘徊,处于低产停滞状态,1970年桔园面积缩小到1360亩,总产降到1495吨,成为建国后产量最低的年份之一。1976年后,蜜桔生产才加快了发展步伐,1977年栽培面积达11577亩,总产4541.5吨。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蜜桔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1979年产量突破5000吨大关,总产达5750吨,此后4年每年以增加7000~8000亩的速度扩大生产基地。1983年后以提高单产为中心,大力进行低产园改造,促进幼龄桔园适时结果,取得持续增产的明显效果,1983年产量突破10000吨,以后连年增产,连续创纪录,到1986年,年产突破20000吨,比解放初增长21.5倍,成为江西省柑桔高产的县,栽培面积亦居全省前列。1986年国家计委和农牧渔业部已将南丰蜜桔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列入“七五”计划项目。
  表15—4 1949~1987年柑桔生产发展情况一览表15—5 1987年国营、乡镇柑桔面积、产量览南丰柑桔产量中,主要是南丰蜜桔,约占总产80%;次为朱(红)桔,约占10%左右,主产区有杨梅、水南、瑶浦;广桔由于采收时间比蜜桔早半个月至20天,便于错开上市时间,能获较好效益,有发展趋势,主产地除水南、杨梅、官塘有较集中的栽培外,各村均有零星单株;火桔(黄皮柑)产量不多,原产地杨梅、水南等村已基本上停止繁衍,因火桔对消喘止咳化痰有一定功效,颇为老年人所喜爱而不致绝种;温州蜜桔是20世纪70年代引进的搭配品种,因其树势强健,抗冻性强,幼树始果早,生长快,且耐粗放栽培,为山区农户喜爱,但味淡,不畅销;而有近千年历史的本地甜橙已近绝种,现只有琴城镇果园队保留一株,树龄80年以上,长势已很衰弱,下部主枝早年枯死,形成腐烂空洞,1985年该株仍产橙150公斤。
  四章栽培管理第一节繁殖南丰蜜桔的繁殖在解放前主要采用靠接法、实生法和压条法。1956年以后,在科技人员示范推广下,切接苗的优点才为桔农认识,得到顺利推广,成为柑柑繁殖的主要方法。
  靠接法南丰广泛采用靠接育苗法,历史悠久。建国前的桔树全由靠接繁衍,至今仍在继续采用。其方法是利用同株主干兜上抽出的萌蘖枝与树冠枝条靠合而成,这种方法从萌蘖到移栽需3~4年,且对母树伤害大,因此成本高。由于靠接苗主干高,种在易受涝地方损失较小,且便于耕作和采收,而切接苗树干矮,因此不能全部取代。
  实生法用种子直接繁殖的方法。靠接法出现之前,繁殖全靠实生法。由于实生法繁衍的后代劣变性大,没有推广价值而被淘汰,目前只有繁殖红桔和火桔采用。
  压条法选择健壮的2~3年枝在3、4月间进行环状剥皮处理,然后用竹筒或薄膜盛泥壅在伤口上,并保持湿润,经2~3个月发根后即锯枝假植,成活后移栽。此法费工繁琐,稍不注意就难以成活,已很少采用。
  切接法这是目前普遍大量采用的方法。此法既快又省,成活率高,成本低廉,管理方便,为南丰蜜桔大量繁衍提供了可靠保证。切接法的操作过程主要有:培育粗壮积壳砧木,在2~4月选用生长壮实、节密、芽壮、叶厚、色深的秋梢,一个芽为一个接穗,与砧木切合包扎即成。熟练的切接手,一天可切接苗木1000株以上,成活率超过90%。
  第二节管理蜜桔树的培育管理工作很重要,桔树长势好坏、结果率高低、品质优劣、生物年龄长短,均与培育管理工作有很密切的关系。要做好培育管理工作须先创造两个条件,第一是做好园地的选择和规划,按照蜜桔树的生物学特性,改善环境条件;第二是抓住最适宜的时机,高质量做好定植工作。由于各地条件不尽相同,必须因地制宜,按照实际情况处理,不能强求划一。大体要做到: 幼树的管理 1、施肥,栽后一月内不施肥,过后每20~30天追施稀薄液肥一次,8月下旬后至10月不施肥,以增强抗寒能力,11月后施冬肥有利幼树越冬,以后逐渐增加施肥量而减少施肥次数。
  2、灌溉,幼苗怕旱怕渍,半月不雨即应灌水,秋后转寒,一般不需灌溉,同时做好经常性的排水工作,切忌渍水霉根。
  3、预防缺素症,可结合防治病虫害,在药液中加入硼、锌、镁等微量元素喷布。
  4、修整,特别注意抹除主干上的萌芽和过早结的果实。
  5、适度深耕,在春季及时进行扩穴改土,同时深施有机肥。
  6、做好经常性的防治病虫害工作。
  7、做好冬季防寒保温工作,严防冻害。
  结果树的管理 1、施肥:应首先考虑改土,注意施用绿肥、饼肥、人粪尿和塘泥等有机肥,不断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沙质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加粘质土壤的通气性和耕作层。施肥量一般依产量确定,产量越高,施肥量也应增多,一年施3~4次,还要针对缺素表现补充微量元素。
  2、灌溉与排水:南丰8~9月为旱季,而正是果实膨大期和秋梢抽生与充实期,需灌水2~3次,但应有节制,否则不利安全越冬。4~6月雨水多,桔园忌渍水,否则会给根系造成损害。
  3、中耕和间作:10龄以下的桔园可以通过间作绿肥、蔬菜或西瓜、花生等短期作物进行中耕,既能加速土壤熟化,促进桔树生长,又能提高经济效益,达到以短养长的目的,但不能种芝麻、藤类和红薯等高杆作物及攀援作物。结果大树除平常勤予除草外,一年一次中耕即可。
  4、修剪:通常只对枯枝、不结果枝和弱枝进行疏剪,结合短剪更新侧枝,对内膛和下方正常枝在不妨碍通风透光和田间操作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留。对5月中旬至7月中旬萌发的夏芽一律抹除,有利于当年丰产和持续丰产。
  第三节病虫害防治南丰是柑桔老产区,危害柑桔的病虫害种类繁多,过去防治工作仅限于钩杀天牛,建国后才逐步开展化学防治,由于效果明显,已成为桔农普遍使用的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蜜桔病害最主要的是疮痂病,此外还有黑星病、脚腐病、炭疽病、树脂病、立枯病、黄斑病、煤烟病、蒂腐病、绿腐病和青霉病。疮痂病是最易感染的病害,新梢、叶片和果实均易受害;黑星病为害果皮和叶片,是造成南丰蜜桔采前落果的主要原因之一;脚腐病为害桔树主干,严重时造成整株死亡;炭疽病,主要为害树叶,苗木感染后蔓延很快;树脂病,树干、叶、果均能受侵害,主要为害树杆皮层,造成局部坏死,侵害贮藏果则引起褐色蒂腐病;立枯病,主要为害苗木,造成全株自上而下很快死亡;黄斑病,主要为害树叶,造成大量落叶;煤烟病,叶、枝、果都能感染此病;蒂腐病,主要为害果实,群众称为“穿心烂”,是蜜桔烂果最严重的一种病害;绿霉病和青霉病主要为害贮藏果实,引起腐烂,常可造成严重损失。
  上述病害的症状和发展规律目前已基本上为桔农所了解,其防治方法,尤其是综合治理方法,如销毁病源、药剂防治、强化管理等方面已为大多数桔农所掌握。其中药剂防治目前主要使用的有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甲基托布津、退菌特、多菌灵、代森锌等。
  虫害防治目前已知为害南丰蜜桔的虫害有26种:红蜘蛛、黄蜘蛛、锈壁虱、潜叶䖬、星天牛、褐天牛、光盾绿天牛、桔蚜、桔二叉蚜、玉带凤蝶、柑桔凤蝶、潜叶蛾、柑桔吉丁虫、恶性叶虫、泥翅象鼻虫、粉绿象鼻虫、绒绿象鼻虫、花蕾蛆、吹绵蚧、糠片蚧、黑点蚧、红蜡蚧、矢尖蚧、黑刺粉虱、粉虱、柑桔粉虱等。红蜘蛛为害叶、枝和果,造成严重落叶,使果实失去光泽;黄蜘蛛主要为害叶片,严重的可在2~3天内使叶片全部落光;锈壁虱为害桔果,破坏果皮,使桔子变成粗糙、黑褐色的“烟桔子”;潜叶䖬,主要在5月上中旬为害桔树叶片;天牛类,幼虫为害树干皮层,后钻进木质部,然后向下蛀食进入根部,受害株常因此而枯死;蚜虫类,主要为害新梢嫩叶,也为害花蕾和幼果,并分泌一种蜜汁可引起煤烟病发生;凤蝶类,幼虫食害叶片,对苗木幼树为害甚大;潜叶蛾,幼虫在嫩叶表皮下钻蛀为害,被害叶片卷缩易脱落,易感染病,又是红蜘蛛等害虫的越冬场所;恶性叶虫的幼虫对春梢嫩叶为害严重,成虫有时也为害幼果与嫩枝,以山地或山边桔园受害最重;柑桔吉丁虫是柑桔的毁灭性虫害,主要以幼虫蛀食主干和枝条,造成皮层整片爆裂,使大枝或整树枯死;象鼻虫类以成虫为害叶片和果产,造成叶片缺刻,果面留疤痕;花蕾蛆成虫产卵于花蕾内,幼虫即在花蕾内危害,使花不能开放;介壳虫类,对枝、叶、果都造成危害,近年危害加重,给生产造成威胁;粉虱类的为害主要是幼虫群集叶背吸食汁液,形成黄斑,其分泌物能诱发煤烟病,导致叶片发黑枯死。
  经过长期观察与防治,上述虫害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防治台方法,已为大多数桔农、尤其是乡村干部和农技示范户所掌握,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法防治什么害虫已形成规律,农技人员只须潜心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用不着花大力气去督促。近年来,因长期和过量使用农药,害虫已产生抗药性,杀虫效果已不如初期好,科技人员正大力提倡保护瓢虫、草蜻蛉、食蚜蝇、寄生蜂、寄生菌、金小蜂、大腿蜂、蚜小蜂等害虫的天敌;提倡人工捕杀害虫;提倡结合清园,焚毁病虫枝,清除害虫的越冬场所。在药剂使用上注意适量和更换使用,减少害虫的抗药性建国前,南丰桔区防治天牛全靠捉虫手艺人,按钩出的虫数计酬。市山乡市山村有位钩虫能手李折仂尤其出名,1951年在新干桔产地现场比试,他钩取天牛开洞准确、速度快、无遗漏,被评为江西省捉虫劳模。1952年被邀参加农业部在南昌召开的南方果树会议上介绍经验,获得好评,后来中国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组织编写中国果树学时,又邀请他到北京介绍钩杀天牛的经验。1960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在《科学与技术》专辑中,将李折仂口述的钩杀柑桔天牛的实践技术整理介绍,使其广泛推广。
  第五章收藏销运第一节采收南丰蜜桔一般是11月上旬成熟,桔农习惯在立冬后采收,方法是一片桔园一两天内全部采完。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就下文对采收工作提出12点要求,这些要求对提高采收质量、减少果实腐烂损失有很重要的作用,一直沿用至今。这12条内容是: 1.采收必须掌握在晴天露水干后进行。凡遇下雨、起雾、凝霜等天气都不宜采果。
  2.采收前要剪平指甲,以免搔伤果皮,最好戴上工作手套。
  3.采果和处理果实时严禁喝酒,酒气会引起桔子腐烂。
  4.采果时应循着由外到内、由下到上、由远而近的顺序进行。先从下部枝条上采起,然后使用采果梯逐次向上采剪,不得攀枝摘果,并避免果实坠地(近年推广在树上分级采果,可减少选果分级工序,减少果皮碰伤,有利储藏)。
  5.采果时须注意树体,避免大枝受压劈裂和断枝。
  6.采果时左手托住果实,食指与中指夹住果枝,右手用剪刀齐果肩或萼片剪下果实,避免拔梗、压破和松动果梗,不得剪掉萼片,剪口务必平整,用手指试摸不感果梗突起和刺手,以免互相戳伤果皮。
  7.轻剪轻放,随剪随放,避免刀口碰伤果实,不得将果实抛掷入篓,擦伤果皮。
  8.不要用手接触霉烂果实,以防止病菌传播。
  9.要随时拣除混杂在果实中间的枯枝,以免刺伤果皮。
  10.病虫果、落地果、受伤果、拔梗果等都必须另外存放。
  11.采果篮装到九成满就要另放空篮,转换容器时必须轻拿轻放,不可堆积地面。
  12.桔子存放场所要空气流通,地面不潮湿,更不能放在酒坛和尿桶旁边,以免引起腐烂。
  采收除严格按照上述12条要求进行外,更重要的一点是适时采收。南丰蜜桔以香甜为特色,不宜早采,其糖分的增加、香味的加浓、酸度的降低,只有果实达到足够的成熟时,采收才能理想。自古以来所采用的一片一片采光的做法,即使是适时采收,也难免青黄不一,随着桔园猛增,山地桔园已占60%以上,由于山地桔园地势、土质、肥水管理等差异,成熟期比主产区晚,虽到立冬采收,风味仍偏酸,色泽亦偏青,加上边远山地桔园看守困难,乡规民约没有主产区严格,多数提前采收,影响南丰蜜桔声誉。
  果实采收后,立即精选分级。在选果中,一般分为分组和选果两个环节。分组按照果实大小分成几个组别,以便装箱排列,使果实免受压挤,计重方便,整齐美观。选果采用分级板,从小孔到大孔,确定各组果实。
  外销果:凡符合国家出口标准或通过贸易洽谈,中外双方按合同条款规定的果实,是供出口用的商品,其标准除果实大小外,对果形、果色、果皮、病虫和疤痕等亦有不同的要求与指标。如苏联就明确规定:无吹绵蚧、粉虱、潜叶蛾、果实蝇、康氏粉虱、溃疡病等病虫害。对农药残留量也有明确的规定。
  内销果:一般也应符合外销标准而又无腐烂影响的果实都可作为内销果。根据果个的大小、损伤及病虫为害的情况、果实质量等确定等级。
  急销果:指损伤较严重,有腐烂迹象,不宜存留的果实,应单收单放,尽快就地销售或立即加工。
  腐果:是指腐烂和严重损伤的果实,已无食用价值,有的可供剥皮制药,或作工业处理。
  果实分级,商业部颁布有规定的标准,宽皮柑桔一级果的规格质量是:果形正常,具该品种特征,着色良好,着色部分不得少于五分之三,果面光洁,斑疤、青斑、沙皮、油斑病斑及一切非正常果皮和蚧点,轻微的煤烟病菌迹、药迹等一切附着物合并不超过果皮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不得有深疤、硬疤、灼疤、裂口、锈壁虱为害斑。不得有黑星病、黑斑病。疮痂病不超过5点,蚧不超过30点(不得影响美观,其中大形蚧如矢尖蚧不得超过10点)。不得有未愈合的机械伤和虫伤,不得有压伤、擦伤、病变伤和腐烂果实。网纹型油斑病允许1平方厘米。可溶性固形物不低于9%,总酸量不高于1%,固酸比不低于8比1,可食部分不低于70%。除上述要求外,根据南丰蜜桔的特征,规定一级果横径为35毫米以上,果面疮痂病的点数和面积可较其他品种略宽。南丰蜜桔二级果,果实横径不低于30毫米,着色较好,转色部分不得少于果皮总面积的五分之二,果面较光洁,一切斑疤和附着物合并不超过果皮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不得有明显的锈壁虱为害斑,不得有黑斑病、严重的日灼斑、黑星病和疮痂病(呈瘤状突出者)不超过10点,蚧不超过50点。
  第二节保鲜贮藏南丰蜜桔采收后,大部分向市场上销售,由于上市时间集中,卖不到好价钱,而贮藏又易腐烂。这是制约南丰蜜桔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1980年,南丰柑桔试验站简易贮藏试验取得成功。1982年,农业部为此在南丰召开江南九省柑桔贮藏保鲜现场会。此后,南丰蜜桔贮藏一年比一年多,到1987年,贮藏量已达年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这一技术不仅大大缓和蜜桔采收季节的采、运、贮、销的紧张局面,鲜果供应期可延长至次年2、3月,大大减低贮藏腐烂损耗,经济价值可提高三分之一以上,而且能防止绿霉菌、青霉菌、蒂腐菌、褐腐菌、炭疽菌的侵害所造成的腐烂,控制蒂腐病、黑腐病、褐腐病的发生,加上成本低廉,处理50公斤鲜果成本不到2元,方法简易,无需添置设备和工具,家家户户均可进行,因而受到广大桔农的欢迎。简易蜜桔贮藏保鲜技术的要领是: 1.采前喷药:采果的前一天或当天,全树或全园中用1比1000倍托布津或多菌灵药液,并在药液中配50PPM2·4D混合喷布。
  2.树上分级:按部颁标准分级采果。
  3.树下包装:采下的桔子,立即按等级装入各自果箱。
  4.常温贮藏:桔箱在常温条件下堆叠于普通仓库(或房间),一般6~8层,堆间留空50公分,便于通风和检查。入库前仓库要打扫干净,用杀菌剂消毒,入库后开窗通风20天左右,使桔子“发汗”至果皮干爽,果皮变软约失重3~4%,即关闭门窗一星期,以提高室内湿度,然后在桔堆周围覆盖塑料薄膜,以减少空气流通。遇到室温在12摄氏度以上天气,应在晚上开窗透凉。
  这一技术措施,关键在于采收质量,必须做到适时采收,轻拿轻放,尽量减少采收、包装、运输过程中的损伤才能保证贮藏效果。
  此外,不少桔农在采收后用配好的农药浸泡10~20秒钟,效果不错,但比树上喷药略差。
  第三节购销南丰蜜桔大部分运往外地销售。民国初,年外销1.5~2万担,主要由本县12家店号和黎川、抚州、建宁等地客商经销。民国23年(1934)成立江西省蜜桔运销合作社后,扩大了上海、武汉、南京等大城市的销售。建国后,国家重视蜜桔生产的发展,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和措施,如提高桔粮比价,稳定收购价格,在生产区建仓库、设收购点,后来还采取回供生产资料和发放贷款等方法,促进了蜜桔生产发展。1960年起蜜桔由国家统购统销,桔农无后顾之忧。1984年,国家确定柑桔为三类物资,开放市场,允许并鼓励桔农自行推销产品,国营外贸、果品公司在农民自愿交售的前提下,优质优价大量收购,继续发挥国营商业主渠道作用。
  南丰蜜桔的外贸起落很大。民国26年曾由广东汕头市果品交易行运销伦敦250吨,此后出口大减。建国后恢复外销,1964年224吨,1973年552吨,1985年343吨,1986年436吨,1987年460吨,主要销往苏联、东欧等国家。
  销售蜜桔,为了避免损伤果皮,减弱果实呼吸强度和水分蒸发,减少病菌传染、保持果实鲜美,需进行包装。建国前,蜜桔多用竹篓包装,竹篓高2.5尺,直径1.8尺,可装桔120斤,上加木盖,用铅丝扎紧。建国后,包装分出口包装和内销包装2种:外贸包装要求严格,包果纸(15×16厘米)一张包1果,包纸交头在蒂部;果实装箱时交头全部向下,每只果箱只装同一品种、同一级别的果实,并按规定个数装箱。果箱过去用纸箱,目前均用木箱,有装30公斤、25公斤、20公斤3种,30公斤规格为63×35×26厘米,其余规格略小。内销包装均不用包果纸,有装30公斤、25公斤的木箱、竹篓2种,还有装5公斤、10公斤的小篾篓便于携带。外销蜜桔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散装,虽可降低费用,但易伤果皮,引起腐烂。
  南丰蜜桔采收时,是南丰一年一度最繁荣的季节,全国各地商贾纷至沓来,应接不暇,城乡道路上装满蜜桔的各地车辆络绎不绝,销售面逐年扩大,除本省外,主要销往上海、武汉、安徽等省市,近年来北京及华北、东北许多城市采购量逐年增加,为南丰蜜桔销售增加了新的网点。
  第四节运输建国前,南丰蜜桔外销主要靠船筏运输,费用低廉,但初冬水浅,运至抚州须11天左右。汽车运输速度快,每吨半整车装20篓,运费60元,由于运价过高,获利减少,大多数仍为水运。建国后,河床不断升高,水运渐绝迹。
  目前外销运输主要靠汽车。1984年以前,由商业部门直接与消费单位签订合同,由消费单位自行来车装运或派车直接运送,广东、湖南、湖北、福建、安徽的县市均用此法运送,用火车运输数量较少。1984年以后,随着开放政策的实行,销售渠道越来越广阔,外贸销售网的扩大,火车运输一年比一年增加。
  第六章综合利用南丰蜜桔味甘质美、营养丰富,曾被斯大林誉为“桔中之王”。据国家卫生部研究分析,每100克南丰蜜桔可食部分含有:核黄素0.05毫克,尼克酸0.30毫克,抗坏血酸16毫克,蛋白质0.90克,糖12克,热量53卡,粗纤维0.20克,无机盐0.40克;此外还有胡萝卜素、硫胺素等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等矿物质养料,均为人体所必需的参与生化反应的基本成分,是老幼咸宜的保健食品。蜜桔除食用外,果肉可榨制蜜汁(压胚汁占鲜果26%,果肉打浆汁占鲜果57%)、加工罐头,桔皮、络、核均可入药。桔皮含浓郁的香味,可提取高级芳香油,蜜桔的生理落果可加工成中药青皮和制桔饼,榨出的果汁可制饮料和果酒,还能提取橙皮甙。通过加工蜜桔的经济效益可提高3倍以上。
  为了充分发挥南丰蜜桔的资源优势,提高蜜桔的利用价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南丰蜜桔加工工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成为南丰地方工业的一个拳头项目,1987年产值超过660万元,产品有鲜桔汁、蜜桔可乐、桔子罐头、桔浆、维C桔汁、橙皮甙等20多种,产品销往全国22个省市。
  南丰蜜桔加工的工厂有3家: 南丰蜜桔加工厂,系国营农工企业。1979年由濒临倒闭的菌肥厂改建,开始只有干部职工20人,由于立足本地资源,工厂得到迅速发展。1984年成为与国家农牧渔业部、江西省农牧渔业厅、南丰县农牧渔业局联营的蜜桔加工企业。1987年全厂有干部职工324人,具有年加工1500吨鲜桔的能力,产值达413.5万元,主要产品有鲜桔汁、蜜桔可乐、罐头、啤酒、桔花晶、桔油等20多种。其中鲜桔汁、蜜桔可乐等10多种蜜桔加工系列产品被评为省部优产品,VC儿童鲜桔汁荣获全国新产品开发金鹿奖,产品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深受消费者欢迎。
  南丰县罐头酿酒厂,县属国营企业,建厂于1958年7月,前身是食品加工厂和酿酒厂。1959年两厂合并为食品联合加工厂。1980年12月改名为南丰县罐头酿酒厂。1980年以前,主要产品为酿酒和生产糕点等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产品。1980年以后,逐步从事蜜桔加工工业,工厂有新的发展。1987年产值163.9万元,主要产品有蜜桔可乐、桔汁、贡桔酒等20多种,其中蜜桔可乐、贡桔酒分别荣获1987年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和铜奖,贡桔汽水1984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畅销全国各省市。
  南丰县贡桔饮料厂,县属国营企业,1985年引进法国生产线,1986年试产,1987年.正式投产,产值90.8万元,主要产品有神力宝、蜜桔可乐、浓缩鲜桔汁等。
  第七章科研机构抚州地区柑桔研究所 1956年,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在南丰设立江西省南丰柑桔试验站,归省农业厅直接领导。1957年秋调整机构,与江西省双金柑桔试验站合并,由双金站在南丰设柑桔试验推广工作组。1958年春工作组撤销,科技人员调回双金站,有的留在南丰继续从事柑桔科研工作,并在1958年创办的南丰蜜桔大学担任专业教师。1972年在南丰蜜桔园艺场的基础上,以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形式,设立南丰县农业局柑桔试验推广站,1974年迁大坪嵊,在红壤山岗上建试验基地并单独建站。1983年改为南丰蜜桔研究所。1984年由抚州地区接管,并改称为抚州地区柑桔研究所,成为独立的科研机构。该所桔园面积289亩,干部职工92人,16名科技人员中高中级科研人员8人,该所科研项目和成果主要有: 柑桔选育种研究为时10多年,并将长期坚持下去,1975年选育出的南丰蜜桔小果系“杨小2—6”新株系,以及后来相继在大果系中选出的“水南早”、“石上一号”、“城果6—0”等株系。1985年还选出“白舍大果”,果大质优,外观鲜艳,是大果系中较有希望的选培对象。1985年开始运用生物学技术培育新品种,蜜桔茎尖培养已获成功,获得试管苗并移植苗床,胚与子叶的分离培养已得到幼苗并茁壮生长,并有希望育成新的南丰蜜桔品系。
  柑桔良种引种试验 1975~1987年试验证明,哈姆林、冰糖橙、锦橙适宜于小气候条件下在南丰推广,椪柑作为晚熟良种可以搭配种植。温柑中的兴津、宫川、立间等早熟品系,在南丰表现很好。兴津已列为抚州地区重点推广良种。
  柑桔贮藏保鲜技术研究简易贮藏技术已获成功并获抚州地区科技成果奖。1983~1986年与省工业卫生研究所合作进行钴60幅射保鲜技术研究,经3年小试到中试,并通过动物饲养等研究,贮藏3个月后,经长途运输,好果率仍达80%以上,果实风味良好,无残毒,对人畜生理均无影响;1986年通过省科委组织的鉴定会,可以推广应用。
  南丰蜜桔优质丰产栽培研究该所高产试验中7年生蜜桔园,亩产超过2500公斤,最高株产98.5公斤。在科研试验成果中,根据南丰柑桔生产的现实情况,提出促丰产的技术措施,如广种绿肥,增施有机肥及水、肥、土管理技术;以防治疮痂病和螨类害虫为中心,抓好病虫害防治技术;以调节土壤酸度为根本措施的提高蜜桔品质的技术等,对南丰蜜桔的发展起到了保证的作用。
  桔园喷施微肥试验经多年试验证实,南丰蜜桔普遍缺乏硼、锌等微量元素,经喷施后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从而获得广泛的应用。此项成果曾获得江西省二级技术推广奖,推广到全省后,约有30万亩桔园获得增产。
  南丰县蜜桔园艺场这是一所面向生产、面向基层、服务当前、以推广先进科研技术为主要任务的生产科研单位。建于1957年,是在原南丰柑桔试验机构调整后设置的,始称江西省南丰蜜桔园艺场,经费由省直拨,行政上由县领导,科技人员大多数是原试验站留下的科技人员,随着机构调整划归县管理,更名为南丰县蜜桔园艺场。1958年曾以场校结合的形式,创办“南丰蜜桔大学”(后改称为农业大学、农业技术学校),园艺场生产基地也是教学实验和学生实习场所,科技人员则为学校专业教师。1965年学校改名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丰分校。1968年学校与长红垦殖场合并后,园艺场归口县农业局领导,场址设在石子山(现农科所址)。1966年开发下井红壤山地400余亩,并于1967年将场部迁至下井,1974年柑桔试验站在大坪嵊单独设站后,大部分科研人员随之调入该站工作,县蜜桔园艺场现有390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3人,科技人员3人,职工155人,有桔园605亩,苗圃30亩,茶叶111亩,以生产和推广蜜桔科学技术为主体兼营奶牛场、奶品厂、食用菌厂和茶叶厂,年产柑桔500多吨,产值超百万元。1979年实行各种生产责任制后,特别是1983年实行个人承包到1985年实行家庭农场经营以来,生产发展很快,扭转亏损局面,取消国家补贴,1986年利润达11.7万元。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