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3年(1934)在蔗糖主产地鄱阳村设种蔗制糖改进会,成效不大,不久解散。
民国29年建设科下设农林科,不久改名农业推广所,经营有水田10亩、旱地20亩、鱼塘1口的农林场。主要任务是繁育、推广早稻良种南特号、赣农3425和培育植树节用的树苗。农业推广所办过1期良种稻推广学习班,结业学员45人。
民国30年成立植麻推广站,两年后解散。
民国33年11月在富溪设南丰柑桔苗圃,示范推广芽接法繁育柑桔技术,资料载该苗圃还有引进繁育外地橙类良种等业务,有基地154亩,解放后于1952年移交给农林场。
建国后,逐步建立较完整的农业生产科研机构: 农业科学研究所正式成立于1960年,设官塘,前身是1959年在市山公社包坊大队成立的科学种田研究组。1961年迁富溪。1963年迁刘家坑。1964年撤销。1971年6月在白舍公社望天村重建,与良种场合署办公。1974年场所分家,农科所迁大坪嵊。1975年迁刘家坑(现址),有水田40亩,旱地31亩,果园20亩,由于地处城郊,被城市扩建占用部分土地,到1987年只剩果园50亩。农科所主要承担农业试验项目,为发展农业生产提出科学依据和方法。
良种繁殖场 1962年设立,场址设刘家坑。有土地304亩(水田75亩、果园154亩、旱地50亩),以繁育水稻良种为主。1965年土地划给园艺场,场干部和职工10人在太和公社丹阳大队联合办良种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办。1968年良种场在望天(现址)设立,有土地181亩,每年繁育水稻一、二级良种8~10万斤。
南丰县农林场 1952年设立。分上农场、下农场二处,上农场设刘家坑,有土地119亩(其中接收原县政府农业推广所土地17.5亩,土地改革留用土地92.5亩,开荒9亩)。下农场设富溪,系接收原县政府柑桔苗圃土地154亩。上农场以繁育水稻良种为主,下农场以繁育南丰蜜桔苗木为主。1962年,上农场划归良种场,下农场划归园艺场,农林场随即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