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管理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238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管理机构
分类号: F326.6
页数: 2
摘要: 清光绪三十四年,南丰县署设农工商务局,董绅刘裕谦任经理,其职责是:集股筹款,开展垦种、筑堤、修陂、挖塘、筹办农作物种子、苗木调节。民国26年,南丰县政府设建设科,主管农、林、牧、渔、工商、交通等行政事务。建国后,县人民政府设建设科,其主要任务是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1953年5月撤销农林科。1958年6月与水利局合并为农林水利局。7月森工局成立后改称农业局。1968年4月县革命委员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成立后,农水局撤销。1972年8月农业局又划分为农业局和水电局。1984年2月改称为农牧渔业局。南丰县农林场 1952年设立。下农场设富溪,系接收原县政府柑桔苗圃土地154亩。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行政管理

内容

第一节行政管理机构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南丰县署设农工商务局,董绅刘裕谦任经理,其职责是:集股筹款,开展垦种、筑堤、修陂、挖塘、筹办农作物种子、苗木调节。民国26年(1937),南丰县政府设建设科,主管农、林、牧、渔、工商、交通等行政事务。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设建设科,其主要任务是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1950年10月,增设县人民政府农林科,专管农林业生产。1953年5月撤销农林科。1955年2月撤销建设科,复设农林科;次年4月改称农林局。1958年6月与水利局合并为农林水利局。7月森工局成立后改称农业局。1960年农业局划分为农业局和水利电力局。1962年7月重新合并。1964年10月改称农业水利局。1968年4月县革命委员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成立后,农水局撤销。1970年1月撤销抓促部农业组,恢复农业局。1972年8月农业局又划分为农业局和水电局。1980年8月农业局划分为农业局和多种经营管理局,1983年2月两局重新合并。1984年2月改称为农牧渔业局。
  1987年,县农牧渔业局设人秘股、财会股,9个技术管理机构、3个生产科研机构和1个工厂企业。
  第二节技术管理机构县农牧渔业局有9个技术管理机构(事业单位),主管农业的有5个:农业技术推广站、种子站、植物保护站、土壤肥料站和经营管理站。此外还有经济作物站、水产站、兽医站、节能办公室,分管农村多种经营的不同项目。
  农业技术推广站 1952年,建设科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站。1955年3月改名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有分管水稻、柑桔、畜牧、水产干部10人。1956年洽湾、桑田、傅坊、白舍、洽村、市山6个区均设农业技术推广站。1958年各区农技站撤销。随后各人民公社先后配备1~2名农技干部。1973年以后农技站划归农业局管理。农技站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典型示范,推广农业先进技术,逐步改革落后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经营管理站 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时农技推广中心站设农业会计辅导站,各区农技站配有会计辅导员。1958年会计辅导站由农业局直接领导。1976年改名为经营管理站。其主要任务是培训、辅导农村财会人员,使之能运用会计理财这一经济管理方法,精打细算,挖掘增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生产发展。
  种子站设于1957年。1959年成立种子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65~1968年在吉坪、石塘源、汤家窠、丹阳、太和、黄家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推广和繁育矮秆品种。1968年并入粮油购销处。1971年10月重新划归农业局。种子站的任务是:推广优良品种,抓良种的繁育和提纯,主持引种试验和大田示范等单项或多项因子栽培试验。
  植物保护站 1981年设立。主要任务是预测水稻常发性病虫害情报,并拟定防治方案,同时抓鼠害防治工作。1984年增加植物检疫任务。
  土壤肥料站 1983年设立。主要任务是对全县的土壤进行数量、质量、肥力分析和调查研究,提出合理利用土地和改良土壤的科学依据和方法。
  第三节生产科研机构民国23年(1934)在蔗糖主产地鄱阳村设种蔗制糖改进会,成效不大,不久解散。
  民国29年建设科下设农林科,不久改名农业推广所,经营有水田10亩、旱地20亩、鱼塘1口的农林场。主要任务是繁育、推广早稻良种南特号、赣农3425和培育植树节用的树苗。农业推广所办过1期良种稻推广学习班,结业学员45人。
  民国30年成立植麻推广站,两年后解散。
  民国33年11月在富溪设南丰柑桔苗圃,示范推广芽接法繁育柑桔技术,资料载该苗圃还有引进繁育外地橙类良种等业务,有基地154亩,解放后于1952年移交给农林场。
  建国后,逐步建立较完整的农业生产科研机构: 农业科学研究所正式成立于1960年,设官塘,前身是1959年在市山公社包坊大队成立的科学种田研究组。1961年迁富溪。1963年迁刘家坑。1964年撤销。1971年6月在白舍公社望天村重建,与良种场合署办公。1974年场所分家,农科所迁大坪嵊。1975年迁刘家坑(现址),有水田40亩,旱地31亩,果园20亩,由于地处城郊,被城市扩建占用部分土地,到1987年只剩果园50亩。农科所主要承担农业试验项目,为发展农业生产提出科学依据和方法。
  良种繁殖场 1962年设立,场址设刘家坑。有土地304亩(水田75亩、果园154亩、旱地50亩),以繁育水稻良种为主。1965年土地划给园艺场,场干部和职工10人在太和公社丹阳大队联合办良种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办。1968年良种场在望天(现址)设立,有土地181亩,每年繁育水稻一、二级良种8~10万斤。
  南丰县农林场 1952年设立。分上农场、下农场二处,上农场设刘家坑,有土地119亩(其中接收原县政府农业推广所土地17.5亩,土地改革留用土地92.5亩,开荒9亩)。下农场设富溪,系接收原县政府柑桔苗圃土地154亩。上农场以繁育水稻良种为主,下农场以繁育南丰蜜桔苗木为主。1962年,上农场划归良种场,下农场划归园艺场,农林场随即撤销。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