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传统农具耕作农具南丰农村的耕作农具主要有犁、单层耙、双层耙,驭牛工具牛轭、铁链。传统农具以锄头为主,耙、铲、齿爪为辅。锄头分条脚头、宽口锄头、圆口锄头等多种;耙分方耙、尖耙(猪屎耙)和耘禾耙等多种;铲,用于铲田塍塝,分塝铲、塍刀2种;齿爪,有2齿至5齿多种。这些传统农具式样四乡略有不同,轻重随人意愿,大多数为铁制,少数由竹木制造,如荡棍、竹齿扒、畚箕等。
浇灌农具提水工具主要是木制龙骨水车,其中又分为手水车及2人、3人、4人脚踏水车与水力推动的网车、筒车等多种,还有双人吊桶提水。这些提水工具,至今仍在使用。浇水工具主要有粪桶、粪杓、射桶、摇桶等。
收获农具主要有禾镰、禾槅、槅〓、禾凳、禾筛、撮斗、谷箩、围〓扁担、荡谷扒、囤圈、手风车和谷柜等。1958年农具革新,麻袋、手推车逐渐取代谷箩和肩挑。
粮食加工工具有泥砻、木砻、脚碓、水碓、碾槽、米筛、糠筛、勃簟等。
第二节农具改良与制造农具改良 20世纪50年代推广江西水田犁。60年代推广双滚轧耙、脚踏打谷机等改良农具,省工省力,受农民欢迎。
农具制造农机具制造从50年代末开始,已形成一定规模,现普及使用的有人力打谷机、畜力单滚轧耙、机引轧耙等。此外还有农用运输摩托车和收割机等。
收割机 1971年10月试制成功第一台立式割台收割机,1973年4月定型为南丰100——型收割机,进行了批量生产。1977年11月在江苏吴县召开的南丰收割刀片田间攻关会上以刀口始终锋利而名列第一。1978年3月获全国科学大会二等奖。
农用摩托车 1984年6月由县农机厂制造,型号JX——05型。这种柴油三轮运输车,是为适应轻型载重运输的需要,由江西省农机研究所与南丰县农机厂联合开发的新产品,因其应用面广、售价低廉、维修方便而受欢迎,到1987年,出厂农用摩托车已达365辆。
打谷机人力打谷机,除县农机厂外,多数乡镇均能制造,用户占农户的100%。县农机厂还生产小型动力脱粒机155台。
第三节农业机械机构和队伍 1958年2月,国营南丰拖机站成立。1966年撤销,8台拖拉机随同驾驶人员安排到8个公社。
1975年,太和、市山公社设农业机械管理站,对中型拖拉机集中经营,业务由县农机局(站)管理和领导,一年后,各公社均建立农机站。
农业机械人员(包括各种拖拉机驾驶人员、农机制造维修人员、排灌机具维修人员、农用汽车驾驶人员)1958年不足400人,而1982年已达14807人。其中拖拉机驾驶员4482人,内燃机手5651人,农具手3226人,农用汽车驾驶员316人,修理工156人,管理人员976人。
耕作机械 1958年县拖拉机站购进捷克热托25A型拖拉机2部。次年购进英国福克森35型拖拉机3部。1960年又购进白俄罗斯1部。3年共犁田2145亩,耙田2075亩,轧田837亩,开荒1696亩。从此开始了农业机械化进程。全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958~1968年为试用阶段,1969~1972年为初步发展阶段,1973~1981年为大发展阶段,1982~1987年为调整发展阶段。
试用阶段拖拉机站成立到下放人民公社,期间,拖拉机从无到有发展到8部,机具齐全,全县设立了市山、洽湾、古城、太和、白舍5个机耕示范点,并培养出一批农机手。
初步发展阶段拖拉机下放公社后,激发了发展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各公社努力集资购置拖拉机,到1972年大中型拖拉机发展到58部,小型拖拉机8部,机耕面积一年比一年增加。
大发展阶段 1973年起,农用机械发展明显加快,大中型拖拉机当年增至73部,小型拖拉机增至18部。到1981年,大中型拖拉机增至181部,小型拖拉机及机耕船增至714部。
调整发展阶段 1982年,农业结构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农机也进入调整发展时期,出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齐办农机的新局面,原集体所有的农业机械大多数以承包或作价转让的方式由个人经营。大中型拖拉机基本上投入运输,耕作由小型拖拉机取代。1987年全县拖拉机943部,比1981年净增48部,其中大型增加53部,达234部,小型减少5部,为709部。在234部大中型拖拉机中,个人所有213部,集体所有11部,乡镇所有5部;709部小型拖拉机中,个人所有681部,集体所有17部,乡镇所有1部。
排灌机械 1952年,省拨县建设科一台卧式10马力抽水机在一区、二区、三区几个较干旱的村庄进行示范性抽水,农民很感兴趣,但无力购置。农业合作化开始后,果园、朝仙等高级社率先购买小型抽水机,此后各干旱地区相继购置,到1960年,共有抽水机15台,202千瓦,使3300亩干旱田得到有效灌溉。人民公社化后,抽水机械稳定增长,1970年发展到343台,2541千瓦,灌溉面积约1.5~3.5万亩。随着潭湖、车磨岭水库灌溉系统逐步配套,历史上旱情严重的上店、黄家、桑田、耀里等国营排灌站,先后停止使用,小型抽水机则逐渐取代传统的水车,成为山区、平原普遍使用的提水工具。1983年发展到1187台、12839千瓦,这些机械多为一机多用,旱时抽水,平时发电照明或农业产品加工。
1978年,经济作物地区开始使用喷灌设备。1979年发展到46套。1980年达100套。1982年莱溪林场装置了第一部半固定式喷灌机,到1985年全县已安装固定式喷灌机1座,半固定式11座。1987年共有喷灌机85台,678千瓦。
收割机械 1960年推广使用人力打谷机,提高工效,又减少浪费,很快在全县得到普及。1970年以后开始使用动力打谷机和机动收割机,1980年这2种机械发展到125台(其中收割机49台),还有小型烘干机1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均停止使用。
植保机械 50年代随着农药的使用,人力喷雾、喷粉器械出现在农家,并成为家家必备的器械。70年代粉剂农药已很少使用,喷雾器械也日益先进,轻便省力,工效也高。同时机动喷雾器也开始使用。
此外,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农业加工机械、运输机械、牧业机械也日益增多,到1987年,全县共有碾米机1079部、磨粉机8部、榨油机21部、饲料粉碎机101部、农用汽车166部、推土机1部。为上述机械配套的柴油机1206台、10464千瓦;汽油机47台、75千瓦;电动机381台,2461千瓦。
60年代至70年代,曾大力推广人力水稻插秧机,因技术没有过关、效果差而失败。
表13—7 1958~1987年主要农机具发展情况一览第四节衣机效益农业机械在农村使用,效益十分明显。
拖拉机已成为农村必不可少的耕作机具。1987年耕作面积12.58万亩,最多的1983年超过14.5万亩,约占耕地一半多。由于拖拉机效率高,能抢季节、省劳力,且耕作质量高又成本低,对农业发展作用明显,农民有“养牛不如买机(手扶拖拉机)”之说。
抽水机是农村普及使用的农业机械,数万亩干旱土地得保丰收。1978年在桔园开始使用喷灌设备,1987年全县喷灌动力机械85台,喷灌站51座,提水量6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700亩。
收割机械、植物保护机械已在农民中普及使用。其中人力打谷机因其成本低,工效比老式禾槅有成倍提高,已发展到每户1台或数台;喷雾器也每户至少1台。
此外,在农村普及使用的机械还有碾米机,磨粉机、榨油机、饲料粉碎机等,其效益比人力高出数倍,且效益明显,深受农民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