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先后设置种子站、良种繁殖场、种子公司等良种引进、繁殖、销售的专职机构,并在农村设种子员和良种繁育示范田,推广和繁育优良品种。
水稻建国初,水稻皆为高秆,且多为一季晚稻,1953年以后,双季稻发展很快。当时引进推广良种有早籼5个:莲塘旱、赣农3425、赣农5636、南特稻、陆才号;早粳8个:早粳3号、铁路稻、农林16号、早粳16号、卫国、北陆12号、青森5号、陆羽132;晚籼2个:油粘子、淅场9号;晚粳4个:晚粳11号、牛毛黄、苏场412、中南晚粳这些引进的种子多数丰产性能好,早熟,利于发展双季稻,逐渐成为农家当家品种。与此同时,农家传统品种还有早稻品种26个、桠禾品种9个、一季晚稻品种51个,一季晚糯品种21个。
20世纪60年代初,从广东、南昌等地引种珍珠矮10号、11号、13号及广场矮3784、江矮早、矮足南特号等矮秆品种,1963年大面积推广性能较为稳定的珍珠矮、广场矮等品种,不久全县实现矮秆化。二晚当家品种银粳晚仍为高秆品种,一季晚稻的品种无多大变化。
70年代初,早稻以6044、7055、先锋1号、红梅早、广陆矮、南京11号等矮秆良种为主。70年代中后期,矮秆多穗型品种红410、光大白、青马早、温选6号、温选青受到农民青睐,迅速遍及全县乡村。二晚推广广秋、5450、广密134、矮脚白米子等矮秆良种。一晚大面积推广鸭子矮。同时,三系(恢复系、不育系、保持系)配套杂交水稻问世后,从1975年开始,连续3个冬春组织育种队,由农业局领导带队赴海南岛南部崖县(三亚)进行制种工作。1976年杂交水稻籼优2号成为二晚的当家品种,杂交稻的制种技术也为农民技术员掌握,并逐渐满足本地的需要。
80年代,根据市场需要,水稻品种结构有了变化,重点推广省优质稻米生产座谈会上推荐的萍乡市选育早籼品种73——07,同时推广二九丰、早二六、珍竹97、78——130、71——20、浙辐802、山花369、薏珍红、充红等优质高产早籼品种。随着水稻杂交技术的不断进步,杂交稻的组合也越来越多,开始只有籼优2号,后来增加杂交早稻威优34、威优35、威优98,一、二晚组合汕优6号、汕优63等。1987年优质杂交稻产量已占全县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80年代起,为提高杂交水稻的制种质量,改变了过去乡乡制种易出现劣质混杂的现象,县指定洽湾乡的西坪、莱溪乡的八都、九联村集中制种。同时也从大余、宁都和浙江购进少量杂交种子。
油菜本地油菜品种为白菜型,栽培悠久,早熟、株矮、粒小,出油率25%,亩产25公斤左右。50年代中期推广胜利油菜、波阳甜油菜,虽然耐肥、抗倒伏、产量高,但生育期长,影响早稻插秧而不受农民喜爱。70年代引进并成为当家品种西南302,单产50公斤以上,出油率30%。同时还引种了荆油、甘油等品种,试种了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甙的双低新品种。1978年县农科所王梅雪用泸川2号做母本、西南302做父本,杂交育成早熟丰产品种“丰油早”,1985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推荐在全省推广,1987年除全县大部分引种外,外县推广10万亩以上。
花生建国初栽培的是地方种大子花生,质优,但产量低。建国后引种早熟的小子花生六月爆,高产省工,很快成为当家品种。80年代引种粤油511、狮选3号、粤选58等品系,亩产100多公斤,优于六月爆,已在全县推广。
玉米南丰原无种玉米习惯。1969年浙江移民带来玉米品种白马牙、金皇后,已扩及全县。现推广杂交玉米中单2号,亩产150~200公斤。
红薯地方品种小白薯已被淘汰。50年代引进推广并成为当家品种日本胜利百号,产量高、耐贮、淀粉多,很受欢迎。还引种了广东白皮红心薯种徐薯18。
蔬菜地方品种中,粉冬瓜、癞瓜、墨茄质地优良。建国后引进广东小白菜、广东芥菜、西红柿、芥兰球、花椰菜、水红茄、山东大白菜、春芥兰包、寸金苦瓜、苔菜、洋葱、白茎芹菜、地瓜、马铃薯、香椿、早熟萝卜等。
果品建国后发展的果树主要有水蜜桃、浏阳4斤桃、日本梨、早黄蜜梨、西降坞、上饶早梨、靖安硃砂李等。
茶叶军峰山生产的尖峰茶是地方品种。引进的品种有庐山云雾茶、婺源大叶种、福建大白茶、水仙及江浙群体品种。
西瓜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广东、抚州等地引种马兰瓜、台黑、抚州大西瓜、无子西瓜、新澄杂一代、梨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