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耕作制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20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耕作制度
分类号: F327.56
页数: 1
摘要: 清同治《南丰县志》载:“岁二收,春种夏收与播以仲夏以秋收,谓之两番。”这是南丰种双季稻的最早记载。建国前,农田大量荒芜,栽培粗放,很多农户负担耕地70~80亩,加上灌溉条件差、品种退化、灾害频繁,产量很低。除城镇附近部分土地复种桠禾,大部分只栽一季晚稻。建国后,陆续推行“三变”,复种水平有很大提高。20世纪50年代,全部农田作物年平均播种面积为427304亩,复种指数为133.3%;60年代,年平均播种面积为554944亩,复种指数为189.4%;70年代,年平均播种面积610631亩,复种指数为207.1%;80年代年平均播种面积600282亩,复种指数为205%。合理密植南丰农民历来习惯稀植,行株距1.5×2市尺,有“稀(植)长谷、密(植)长秆”之说。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耕作制度

内容

清同治《南丰县志》载:“岁二收,春种夏收与播以仲夏以秋收,谓之两番。”这是南丰种双季稻的最早记载。建国前,农田大量荒芜,栽培粗放,很多农户负担耕地70~80亩,加上灌溉条件差、品种退化、灾害频繁,产量很低。除城镇附近部分土地复种桠禾,大部分只栽一季晚稻。
  建国后,陆续推行“三变”(一晚变早稻、单季变双季、旱地变水田),复种水平有很大提高。
  20世纪50年代,全部农田作物年平均播种面积为427304亩,复种指数为133.3%;60年代,年平均播种面积为554944亩,复种指数为189.4%;70年代,年平均播种面积610631亩,复种指数为207.1%;80年代(至1987年)年平均播种面积600282亩,复种指数为205%。
  复种形式有10种:(1)稻一稻一绿肥。即早稻后栽二晚,二晚田套种绿肥。(2)稻一稻一油菜。与上项不同的是绿肥改为油菜。(3)稻一豆一闲。一年两熟。(4)稻一绿肥(或稻一闲)。一年一熟或两熟,只在潜育性一季晚稻田中实行。(5)稻一杂粮一油菜(或肥)。多在水源不足但土地肥沃的田中实行,年种植约6000亩。(6)稻或花生一花生或稻一绿肥或油菜。缺水田中采用此法,视雨情而定,种植面积甚少。(7)豆一稻一绿肥。在极少数缺水源的田中实行。(8)蚕豌豆一绿豆或红薯一蔬菜或闲。旱地采用。(9)棉花一油菜(或蔬菜、绿肥)。(10)专用蔬菜地。复种指数300%。
  1953年开始,科学种田水平逐步普及,重点是改良浸种方法,推广小株密植(后改为合理密植)。
  浸种用黄泥水或盐水选种,西力生浸种,后逐步推广温水摧芽、湿润育秧、小苗带土育秧、无土育秧、通气秧田、板田育秧等技术。1963年试用薄膜育秧成功,此后各种育秧技术配以薄膜覆盖,能提早插秧期10天左右。
  合理密植南丰农民历来习惯稀植,行株距1.5×2市尺,有“稀(植)长谷、密(植)长秆”之说。1953年以后,通过对比示范,搞样板田,合理密植为农民接受,其规格视田而异,有5×6(寸)、6×6、5×5、5×7、4×7等。1958年曾提倡过高度密植,行株距3×5、4×5,亩插秧3~4万株,不仅肥料、劳力跟不上需要,通风透光也差,效果反没有合理密植好。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