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经济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199
颗粒名称: 其他经济作物
分类号: F327.56
页数: 1
摘要: 清代至民国初,南丰县的“鄱阳、重石、罗家堡、河东、夏家洲、胡家堡、杨林渡、窑下等沿河一带历来是蔗糖的主产区,土法生产红糖,年产值六、七万金,畅销赣东各地”,“自海禁大开,外货入侵,洋糖充斥,以致土糖销路迟滞”,加上“种法不良、制法不良、交通不便,以致现在栽者寥寥,产量锐减,较之过去相差十倍”。建国初,上述地方还有少量生产,后渐淘汰。近年来,靠近城镇的乡村果蔗生产发展较快,1987年已达449亩。茶叶建国前,只有少量种植,今已初具规模,1987年面积超过100亩的有洽村、三溪、西溪、太和、中和等乡镇及县园艺场,其他乡镇也有少量种植。瓜子白舍镇和波罗乡产量较多。肥田萝卜主要用作桔园绿肥,猪屎豆已无人种植。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经济作物

内容

甘蔗清代至民国初,南丰县的“鄱阳、重石、罗家堡、河东、夏家洲、胡家堡、杨林渡、窑下等沿河一带历来是蔗糖的主产区,土法生产红糖,年产值六、七万金,畅销赣东各地”,“自海禁大开,外货入侵,洋糖充斥,以致土糖销路迟滞”,加上“种法不良、制法不良、交通不便,以致现在栽者寥寥,产量锐减,较之过去相差十倍”(民国24年11月15日《经济旬刊》)。建国初,上述地方还有少量生产,后渐淘汰。近年来,靠近城镇的乡村果蔗生产发展较快,1987年已达449亩。
  茶叶建国前,只有少量种植,今已初具规模,1987年面积超过100亩的有洽村、三溪、西溪、太和、中和等乡镇及县园艺场,其他乡镇也有少量种植。
  桑树 1980年开始引种,主要栽培地点有洽村、傅坊、桑田、波罗、白舍。
  烟叶三溪乡种植较多,其他乡村自种自用。
  白莲原来只有靠广昌的一些农村有少量栽培,因其经济价值较高,1980年在傅坊、白舍等地大量引种,并迅速扩大到全县,现已有一定生产规模。
  香菇民国24年(1935)产41担,民国26年产50担,建国后年产5000公斤左右。开始用人工菌种培育香菇后,产量大增,1987年产量超过20000公斤。
  水果除特产蜜桔外,白舍的柿及太和牛岭、三溪池丰的梨,质地较优,但产量不多;枣、板栗、桃、李、枇杷、葡萄近年发展较快,已形成商品性生产。
  瓜子白舍镇和波罗乡产量较多。
  绿肥建国前境内没有绿肥种植。1954年开始引种,品种有红花草(紫云英)、肥田萝卜、猪屎豆等,以红花草为主,1978~1983年红花草面积保持16万亩左右,占水田面积65%,以后有所下降,1987年面积94211亩,占水田面积39%。肥田萝卜主要用作桔园绿肥,猪屎豆已无人种植。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