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施政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98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施政活动
分类号: D625
页数: 6
摘要: 南丰解放后的第三天,正式成立县人民政府,接管城乡政权,建立革命秩序,发动群众剿匪反霸、恢复生产,实行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11月16日,召开首届一次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决定在全县进行民主建政、剿匪反霸、支前借粮、减租减息等施政大事。在普选工作胜利结束后的1954年4月7日,召开南丰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总结1953年施政工作,决定1954年施政方针与任务。“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政权机构一度瘫痪,思想政治工作陷于混乱。1963~1965年,转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先后召开南丰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一、二、三、四次会议和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讨论南丰县第二个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听取人民对调整工作的意见,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县人民政府

内容

政治南丰解放后的第三天(1949年8月20日),正式成立县人民政府,接管城乡政权,建立革命秩序,发动群众剿匪反霸、恢复生产,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11月16日,召开首届一次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决定在全县进行民主建政、剿匪反霸、支前借粮、减租减息等施政大事。
  1949年解放初至1952年底,先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以及各种工作会议近百次,结合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民主改革等运动,改造旧政权,纯洁干部队伍,发现、培养、选拔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到各级政权组织。据1952年统计,全县7个区、68个乡,城镇10个街的人民政府全部建立,旧的保甲制度被彻底废除。
  1953年6月13日开始,在全县范围分3期开展基层普选工作,选出乡人民代表1000余人、县人民代表157人。在普选工作胜利结束后的1954年4月7日,召开南丰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总结1953年施政工作,决定1954年施政方针与任务。1954年8月至1956年6月,先后召开5次县人民代表大会,贯彻执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以及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讨论制订县人民政府工作方案,为强化乡的政权机构,相应设置民政优抚、森林水利、财粮供销合作、文教卫生、治安保卫、人民武装等机构。在县司法改革委员会指导下,按思想发动、民主检查、组织整顿、制度建设4个阶段进行司法改革;建立巡回就审、带卷下乡、就地办案和人民陪审等司法制度,使司法工作真正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
  1959年,在全县干部中开展为什么当干部、为谁当干部的讨论,批判“混革命”的思想,要求做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进行两条道路斗争,处处为发展集体经济和发展农业生产着想;走群众路线,做革命带头人;不自私自利,以模范行动教育和带动群众。
  1960~1966年,在农村整风整社、社会主义教育等运动中,开展“走什么道路”的大辩论,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整顿政权组织,改造三类社、队;在干部中开展“四清”、“五查”;整顿治保组织,加强社会治安,加强对四类分子的监督改造。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政权机构一度瘫痪,思想政治工作陷于混乱。1969年4月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后,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运动不断深入发展,家家有毛主席像,户户有《毛泽东选集》,人人有《毛主席语录》,队队有广播,社社有宣传站。
  1978~1987年,先后召开南丰县第八届、九届、十届人民代表大会,施政活动主要围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届六中全会精神,在政治方面抓了5件事;(一)精简政府机构,加强综合部门,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权限分明、职责清楚的政府工作制度,同时加强乡、镇基层政权和村(居)民委员会的建设,增强政府系统活力;(二)贯彻《国务院工作人员条例》,整顿干部作风,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乡镇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各部门实行目标管理,建立与健全干部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三)贯彻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制教育维护安定团结的决定》,开展“九法”“一条例”为主要内容的普法教育,普及法律常识工作,到1987年,受法制教育人数达116118人,普法面达80%以上;(四)落实城镇下放人员、知识分子、侨务、工商业者等项政策,到1987年,按政策收回1968年下放的城镇集体人员和城镇居民4464人,收回1968年下放的13名中医药专业人员,安排26名技术干部归队,解决41对知识分子夫妻长期分居两地的问题,摸清47户侨务对象情况,恢复2名错划工商业者干部职务。(五)抓好精神文明建设,1982年,开始实施《南丰县县城管理规划》,在城镇开展治理“脏、乱、差”;在干部和群众中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深入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和创“三优”活动,建设文明集镇、文明村、文明单位,评选门前“三包”先进户,评选“五好”家庭。
  经济解放初至1952年三年恢复时期,主要是安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在城镇进行民主改革。1949年9月25日,南丰县人民政府通令接管官僚资本。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0年3月3日颁布的《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南丰县支行和各区营业所,统一管理、调度社会资金,取缔银元黑市,发行公债、发放农贷;改造旧有工商业机制,组建国营商店、公司和供销合作社。1950年实现县财政收支平衡,1951年、1952年收略大于支,南丰县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1951年12月,成立南丰县增产节约委员会和“三反”、“五反”运动委员会。1952年1月开始在全县机关、团体、企事业内部和工商业中,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在农村,通过土地改革,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年底开始出现季节性和常年互助组766个,工农业生产总值2477.3万元,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坚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1953年以后,在农村,集中力量开展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生产运动。1955年下半年,召开手工业劳动者代表会,贯彻手工业改造政策,鼓励手工业者走社会主义道路,至1956年2月掀起高潮,组织起来的手工业者达97%,成立南丰县手工业生产联社筹备会和劳动者协会。1956年1月28日,召开南丰工商界联合会第二次委员会,学习、贯彻毛泽东主席在全国工商联执委座谈会上的讲话;“工商业者只有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前途、才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半年时间即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同时组织不同形式的合作商店、合作小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生产、经营积极性迅速提高。农业重点抓兴修水利,改善耕作条件;新建水库56座、整修山塘、陂坝3648处,有效灌溉面积23.5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8.32万亩,为1949年的5.2倍。手工业系统,开展提高产品质量、节约原料材料、扩大供销业务、增加社员收入、支援农业生产为内容的劳动竞赛,生产出现崭新面貌,工业基地扩大,新产品增加。1957年,工业产值达457.42万元;农业产值达3113.56万元。
  1958~1965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和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贯彻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958年下半年开始,开展农村“双反”(反浪费、反保守)运动,在六个方面(勤俭办社和勤俭持家、劳动纪律和出勤率、财产保管和经营管理、生产指标和生产措施、财务制度、执行方针政策)进行辩论和检查,揭发浪费现象,批判右倾保守思想,加速实现人民公社化。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在全县贯彻后,掀起大搞技术改革、技术革新和大搞科学研究的高潮。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农业“大跃进”推动下,地方工业遍地开花,面向农村,服务农业生产,乡乡办工业、社社办工业、全民大闹钢铁,要求“一年突击,两年赶上农业总产值,苦战五年实现工业化”。1961年春,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传达中央七千人大会精神,联系南丰情况,总结三年“大跃进”计划指标过高、要求过急、工作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教训。1963~1965年,转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先后召开南丰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一、二、三、四次会议和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讨论南丰县第二个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听取人民对调整工作的意见,开展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和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运动。调整工业布局,缩短工业战线,停办一些厂子,精简下放国营职工2293人(其中回农村112人)。贯彻中共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和《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纠正“共产风”,坚持农村人民公社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执行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稳定农民情绪,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经过国民经济的调整、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达到一个新水平。1965年与1962年相比,工业产值由534.46万元增加到591.75万元,年均增长3.5%;农业产值由2515.38万元增加到3512.28万元,年均增长11.8%。同第一个五年计划增长幅度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3.6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增加4.1个百分点。
  1966~1976年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和第四个五年计划,其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政权组织被夺权后,工作一度陷于瘫痪,经济建设艰难曲折。1966年9月,南丰县人民委员会执行中共南丰县委通知,动员全县人民“抓革命促生产,做到革命生产两不误”,并于同年11月3日成立南丰县经济委员会,农业开展学大寨,大抓水、肥、土、种、管等基本功;工业学大庆,开展比、学、赶、帮、超运动,大抓新技术、新工艺。1967年3月,成立南丰县革命委员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1968年下半年,在县革命委员会设立农业学大寨办公室和增产节约办公室,精简机构,扩社并队,县革命委员会机关干部减少65%,11个人民公社和1个镇扩建为7个人民公社和1个镇,200个生产大队合并为86个生产大队,下放干部、职工、居民和高初中毕业生7599人到农业生产第一线。1971~1973年,贯彻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分配问题的指示》和《经济工作十条》,坚持按劳分配,克服平均主义,执行“以农为主,以副养农,综合经营”的方针,重申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积极组织社队的多种经营和社员正当家庭副业。1975年,贯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届第一次会议精神,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和两条腿走路的政策,各条战线进行整顿,强调重视生产计划,健全规章制度,恢复生产秩序,改善经营管理,工农业生产趋向好转,其他各项事业也获得发展。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6291.18万元,比第三个五年计划期末4104.03万元增长53.3%。
  1976~1980年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方面,制订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其他各项事业计划。农业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搞好农业基本建设,改变生产条件,始终集中主要力量抓好生产发展,层层建立联系各项生产指标的生产(工作)责任制,实行奖惩制度。在1979年秋收后,对农村生产责任制、经营管理方法、定产基数、大队和生产队干部报酬、多种经营、社员家庭副业等6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和要求。工业开展以高产、优质、多品种、低消耗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财政、贸易、金融等方面工作,坚持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的方向,开源节流,搞活流通。1979年10月,在白舍召开全县三类物资交流会。1980年12月实行银行信贷改革,采用“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的管理方法。第五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良好。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9629.16万元,比上个五年计划期末增长53%;工业产值3063.75万元,比上个五年计划期末增长99.11%;农业产值6565.41万元,比上个五年计划期末增长38.15%。
  1981~1985年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1981年,在农业上抓了4条措施:一是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逐步扩大经济作物种植;二是增加扶助发展多种经营的投资;三是大力发展林业;四是积极支持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在工业上做了4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企业整顿;二是进行企业改组和联合;三是调整产品结构,发展消费品生产;四是抓好挖潜、革新、改造。在商业上,疏通流通渠道,调整网点结构,恢复传统圩日,活跃集市贸易。1981年秋冬,在三溪、东坪2个公社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1982年在全县各个公社全面实行,同时把这种责任制扩展到其它领域,例如包山、包水、包工副业等。1982年的工业生产,中心是抓提高经济效益,调整轻重工业比例,增加新产品、新品种、新花色;在经营管理上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贯彻国务院《关于疏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扩大工业品下乡的决定》,商业、供销部门采取多种形式扩大销路。1983年,贯彻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全国五届五次人民代表大会精神,以中央1983年一号文件和中央关于改革的指示为指针,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专业户、重点户、联合体,实行多种内容、形式的专业承包。贯彻中共江西省委的放宽政策的“八个允许”,提倡自愿互利、自找门路、自找场所、自筹资金、自负盈亏的“五自”办法,发展农村经济,并将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展到工业、商业和服务行业,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1984~1985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5年中央1号文件,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深入进行农村经济改革,加快城市经济改革步伐。在农村实行9个方面(生产计划、产品销售、劳力、城乡经济交往、兴办乡镇企业、资源开发、林业、农村金融、人才)放开。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制订企业简政放权的具体措施,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南丰县的经济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14926.5万元,比第五个五年计划期末增长55.01%,其中工业产值5476.5万元,比1980年增长78.75%;农业产值9450万元,比1980年增长43.94%。
  1986~1987年,为第七个五年计划前两年,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扩大横向经济联合,广泛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贯彻“巩固、消化、补充、完善”的方针。工业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改革生产经营方式,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加速电力、交通建设,加强政府各部门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使全县工业在激烈竞争中稳步前进。1987年工业产值完成7383.07万元,比1985年增长34.8%。深化农村改革,继续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方针,增加农业投资,对原水利设施完善配套,发展乡镇企业,搞城乡结合、厂村结合,扶持贫困乡、村的经济建设,进一步落实,“减轻、放宽、搞活”的政策。农村经济获得较快发展,1987年农业产值9879万元,比1985年增长4.54%。财贸部门按照促进生产服务人民的原则,积极落实购销政策,加强产销衔接,扩大货源渠道,开拓服务领域,繁荣城乡市场。1987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987万元,比上年增长10.26%。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生活不断改善,198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48元;全民所有制职工每年收入达1054.5元,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达884.1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6002万元。
  社会事业交通邮电南丰解放后,县人民政府组织民工陆续修通南丰通往南城、广昌和建宁、黎川等几条省线公路。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先后修建县乡(镇)公路13条、乡村公路215条。1981年第六个五年计划后,重点改造县乡、村公路,修筑断头公路,努力改变山区交通落后状况,到1987年全县18个乡镇(场)及97.7%的村均通汽车。
  邮电部门在建国后,改造通讯设备,积极发展乡、村电话,沟通城乡联系;建设县城自动电话网络,扩大通话能力,邮电事业发展迅速。1987年有邮电局一处,乡镇邮电支局1处,邮电所12所,其他服务网点78处,邮路6条,计145公里。
  城乡建设 1956年开始对城镇街巷进行综合整理。1957年12月,县人民代表大会二届三次会议通过《南丰县城厢建设与美化城厢规划》(草案)的报告,对城乡建设进行初步规划。1981年,南丰县人民政府发出“关于试行《南丰城镇建设与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城镇建设以改造旧街为主,有计划地拆旧建新。在执行第六个五年计划中,实施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对新建街道的路面、市容按规划要求进行整治。1985年5月,由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组织技术人员,历时3个月,对全县18个乡、镇、场所在地,进行勘察测量,制订建设规划。1986年6月,对10户以上的74个自然村,进行典型考察,历时7个月,完成现状图、规划图与规划说明等方面的粗线条建设规划。
  福利保险建国后,全民和集体单位,均按规定提取福利基金,用于举办职工浴室、理发室、托儿所、幼儿园、食堂等福利事业以及开展职工文体活动,组织职工休养、疗养,补助职工生活困难。1987年成立县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有66个全民企业开展退休费统筹工作,保障职工退休后的生活。全县各村民委员会的互助储金会得到巩固和发展,乡(镇)敬老院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五保老人生活得到妥善安排。各级政权组织重视抗灾救灾工作,每遇灾害均派人员视察灾情、慰问灾民,组织抗灾救灾,发放钱物,帮助灾民度过灾荒,重建家园。
  科技建国后陆续在全县各地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1956~1958年,成立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和县科学工作委员会。1978年后,先后成立农学、林学、电子学、会计学等19个学会(协会、研究会)。农村逐步建成四级农业科普网,成立21个农业科学咨询服务处。1982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科学技术适应新的要求,推广改造中、低产田和一次全层基肥法,积极选育和引进新品种,推广蜜桔单株选育、良种繁育、蜜桔简易贮藏保鲜、配合饲料养殖、速生丰产育林、地膜覆盖栽培、省柴节源等项先进技术,涌现出科技示范户540多户。1986~1987年,重点抓好科技知识的宣传和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284期,开辟科技宣传画廊,组织编辑《南丰科技》、《农业技术》、《农业科技实用图表》等报刊和科技资料,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民科技水平。
  教育在三年恢复国民经济时期,改造旧教育,开展城乡扫盲运动。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抓了整顿、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958年,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发出《关于开展突击扫盲运动的动员令》,普遍开办业余文化学校(班)。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后,县人民政府发出文件,要求各地进一步整顿好教学秩序,调整学校网点,办好农村小学,发展中等教育。第七个五年计划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三级办学、两级管理”和五年制义务教育,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巩固提高成人教育,创办教师进修学校,提高师资队伍质量,推行校长负责制。1987年,全县有普通中学20所(完全中学3所)、小学397所;业余中学1所、小学82所;职业技术培训学校2所;电大、函授教学点各1个。
  文化建国后,贯彻党的“业余、自愿、灵活、多样,为生产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文化工作方针,文化事业开始发展;土地改革中的翻身农民唱起了“土地改革到了每个村”等革命新歌曲。1952年,组织业余剧团23个(农村10个),演出《白毛女》、《大榆林》等剧目。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中,大兴文化活动之风,业余剧团、俱乐部、图书室达199个,创办南丰文艺学校;农村有线广播、电影及图书、报刊发行工作等,迅速发展。1981年后,贯彻“二为”方针,抓好文学、电影、戏剧剧本的创作活动;新建电视差转台、博物馆、图书馆;帮助农村建立与健全业余剧团,巩固与发展农村电影放映队,发展农村文化站和电影院;挖掘传统艺术,组织会演、调演。1987年,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管理,整顿城乡电影、录像放映队(场)和个体书摊,严禁传播淫秽物品;办好乡镇广播站、文化站,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体育建国后,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干部、职工、学生、农民参加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练,举行小型竞赛。1958年,成立国防体育协会和创办体育学校。1960年,改国防体育协会为具体育运动委员会,并相应建立基层体育协会,加强对体育运动的领导。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展多项目、多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继续办好业余体育学校,把学校体育作为体育工作的重点,加快体育社会化的步伐,完成承办全省在丰举办的3年羽毛球比赛任务。1984~1987年,共举行各项运动70余次。建国后至1987年,出席省举办的各项运动会111次,乒乓球、排球、篮球、田径、游泳和小口径步枪等,俱创好成绩,历年来共获省、地运动会团体和个人金牌53枚、银牌23枚、铜牌10枚。
  卫生 50年代,贯彻“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原则和“整顿、巩固、提高质量、勤俭办好卫生事业”的方针,开展“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清理沟渠,填平洼地,管好畜栏,改造厕所,防治和根绝传染疾病,在全县出现许多卫生村。对医药方面,新建南丰卫生院,发展乡村医院,增加医疗设备,加强卫生行业管理,发挥中西医人员特别是老中医的作用,组织联合诊所,成立“南丰县中西医药公司”。80年代后,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调整县、社、生产大队(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加强对食品、饮食卫生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广大医护工作者积极投入计划生育事业,控制人口增长。1987年,卫生工作继续贯彻“预防为主、城乡兼顾、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开始实施“母子保健一条龙”、“计划免疫保偿合同制”,医疗质量、药政管理、爱国卫生运动均取得了成绩。全县有医疗机构22个,医护人员744人;每千人约拥有医护人员3人、病床2张。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