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口构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86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人口构成
分类号: C924.2
页数: 6
摘要: 据旧县志记载,南丰历史上多数年份女性多于男性。1964年以后,性别结构出现变化,男性开始多于女性。1987年总人口228323人,男性115639人,占50.65%,女性112684人,占49.35%,与1982年比较,性别比变化不大。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汉族人口214534人,占总人口的99.987%;少数民族人口共28人,占总人口的0.013%。同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93577人,增长77.36%,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了0.000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2人,增长75%,占总人口的比例下降了0.0002%。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人口构成

内容

第一节性别据旧县志记载,南丰历史上多数年份女性多于男性。清顺治元年(1644)共有48348人,其中女性27330人,占56.4%;康熙五十一年(1712)有38884人,女性20264人,占52%;乾隆三十六年(1771)有40142人,女性20630人,占51.3%;民国23年(1934)有116760人,女性59467人,占50.9%;民国26年共98783人,女性50697人,占51.3%;民国36年共88485人,女性45309人,占51.1%;1949~1963年,女性均多于男性。1964年以后,性别结构出现变化,男性开始多于女性。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中,男性108867人,占50.74%,女性105695人,占49.26%,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3,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比较,男性增加58071人,女性增加52679人,性别比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比较:男性增加47721人,女性增加45868人,性别比提高1.61。1987年总人口228323人,男性115639人,占50.65%,女性112684人,占49.35%,与1982年比较,性别比变化不大。
  第二节民族南丰县历来汉族居多,少数民族甚少。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汉族人口214534人,占总人口的99.987%;少数民族人口共28人(其中回族1人、苗族3人、壮族8人、满族8人、畲族8人),占总人口的0.013%。同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93577人,增长77.36%,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了0.000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2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壮族6人、畲族1人、蒙古族9人),增长75%,占总人口的比例下降了0.0002%。
  第三节年龄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19年间,南丰县人口年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少年儿童比例上升,成年人比例下降,老年人比例上升,人平均寿命延长。其中:0~14岁的少年儿童由47060人增加到91272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38.9%上升到42.54%;15~64岁成年人由70543人增加到115447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58.31%下降到53.8%;65岁以上老人由3370人增加到7843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2.79%上升到3.669%。其中80岁以上老人473人,占总人口0.22%,调查时最高寿者王老排102岁(男,汉族,住市山吉坪村)。根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7.64岁(男性为65.56岁,女性为69.37岁),比1949年的35岁增加32.64岁。
  表3—3 1982年7月1日全县人口年龄状况一览第四节文化程度民国33年(1944)全县共有小学生6418人,中学生211人。每万人中有小学生627人,中学生20.5人,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约占总人口十分之一。建国后,在校学生稳定增长,1953年在校学生6015人,1964年在校学生13688人,1982年在校学生59746人。据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1982年全县6岁及6岁以上具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11337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2.84%。其中:大学毕业的348人,占0.16%,大学肄业和在校的22人,占0.01%;高中文化程度的6478 ,占3.02%;初中文化程度的18205人。占8.49%;小学文化程度的88322人,占41.16%。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数字比较:大学文化程度的人下降0.08%,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增长2.47%,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增长3.09%,小学文化程度的人下降5.47%。
  1982年城乡人口的文化程度比较:县城6岁及6岁以上总人口26638人,具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168人,占79.47%;农村6岁及6岁以上总人口155538人,具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2207人,占59.28%。县城比农村高20.19个百分点。
  1982年全县文盲和半文盲(即12周岁以上不识字和识字很少的人)为58000人,占12周岁以上人口142208人的40.79%,其中县城文盲率为20.53%,农村文盲率为44.40%,农村比县城高23.87个百分点。
  1982年男性和女性的文化程度比较:全县6岁及6岁以上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中,男性为71462人,占63.03%,女性为41913人,占36.97%,男性比女性高26.06个百分点;12周岁以上的文盲和半文盲人口中,男性16770人,占28.91%,女性为41230人,占71.09%,女性比男性高42.18个百分点。
  第五节职业南丰是个农业县,历史上绝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建国后,全县在业人口中仍以农业人口最多。1957年,全县从事农业38263人,工业757人,建筑业216人,交通运输50人,城市公用9人,林业、水利258人,商业698人,文教卫生384人,金融150人,国家机关、党机关和社会团体536人,在业人口中农业占92.7%。
  1982年,全县在业人口为98302人,占总人口的45.82;非在业人口为24988人,占总人口的11.65%。在业人口及其比例为:农、林、牧、渔业79281人,占80.65%;制造业6964人,占7.08%;商业、饮食业2896人,占2.95%;教育、文化艺术事业2217人,占2.26%;建筑业1965人,占2%;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497人,占1.52%;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1245人,占16.26%;卫生、体育、科研、金融、电力、自来水等行业2237人,占2.28%。全县15岁及15岁以上非在业人口及其比例为;家务劳动16787人,占67.18%;在校学生3731人,占14.93%;退休、退职1211人,占4.85%;城镇待业703人,占2.81%;待升学271人,占1.09%;待国家统一分配12人,占0.05%;其他2273人,占9.09%。非在业人口总数占在业人口总数的25.42%。
  各行业在业人口中,按职业的八大类,分布情况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171人,占4.24%;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1042人,占1.06%;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885人,占0.90%;商业工作人员1755人,占1.79%;服务性工作人员1464人,占1.49%;农、林、牧、渔劳动者78460人,占79.82%;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10524人,占10.70%;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1人,占0.001%。
  据1987年统计资料:全县社会劳动者总人数11.35万人,占总人口的49.7%,其中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10.81万人,占96.9%。按照从事的产业结构分析: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1.06万人,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0.38万人,乡村劳动者8.76万人,城乡个体劳动者0.61万人;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析:农、林、牧、渔、水利业8.09万人,工业1.02万人,建筑业0.18万人,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0.22万人,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0.60万人,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0.14万人,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事业0.08万人,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0.23万人,科学研究和综合艺术服务事业0.03万人,金融、保险业0.04万人,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0.18万人,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人数最多,占74.8%。
  第六节姓氏民国《江西通志稿》在“各县著姓及代表人物统计表”中,记载南丰县从五代、宋、元、明、清和民国前期有著姓、较次姓和稀姓共165姓。
  当时的著姓有赵、刘、李、曾、吴、黄、汤、谭、胡、揭、周、江、张、陈、邱、朱、王、罗、邓、徐、谢、甘等22姓。
  较次姓有熊、封、危、余、符、瞿、苏、储、卢、黎、雷、孙、崔、韩、官、鄢、萧、姚、饶、毛、包、高、何、杨、章、唐、汪、梁、彭、程、丁、游、林、邹、谌、严、鲁、杜、陆、夏、蔡、傅、季、戴、聂等45姓。
  稀姓有元、文、闻、平、廖、侯、谈、过、管、威、幸、阮、邵、席、上官、冯、洪、钟、龚、龙、皮、舒、涂、於、虞、区、俞、喻、齐、倪、梅、柴、温、樊、潘、袁、颜、田、燕、全、钱、娄、焦、尧、陶、曹、戈、华、方、康、匡、姜、邢、宁、盛、应、裘、缪、沈、任、金、阎、詹、董、项、史、吕、许、伍、闵、简、卜、祝、马、蒋、冷、宋、易、魏、顾、路、赖、艾、万、贺、段、向、尚、郑、葛、乐、郭、石、白、翟、欧阳、叶、薛等98姓。
  经过50多年人口的变迁,县境内姓氏渐次增多。据1981年全县地名普查资料和近几年各乡、镇所撰志书记载,全县1987年全县共有292姓,与《江西通志稿》所载姓氏相比,增加127姓,这292姓按笔画顺序排列如下: 丁、卜、刁、万、马、于、卫、门、王、邓、毛、方、元、巴、孔、文、韦、车、支、戈、区、尹、尤、牛、仇、乌、丰、卞、平、卢、甘、叶、包、宁、艾、兰、白、帅、左、龙、石、田、史、乐、冯、皮、占、邝、业、冉、卯、礼、玄、刘、朱、江、汤、池、孙、危、许、过、庄、齐、全、吕、米、向、邢、纪、吉、阮、扬、华、乔、任、伍、邬、牟、关、尧、匡、毕、成、吴、李、杜、杨、张、陈、陆、邱、邹、邵、严、余、佘、何、佟、汪、沈、沙、应、连、迟、花、芦、苏、芮、谷、狄、闵、辛、宋、冷、岑、时、劳、投、周、罗、季、林、武、官、宗、郑、郁、范、苗、茅、岳、易、金、宠、孟、单、於、房、幸、屈、欧、尚、雨、赵、胡、封、饶、段、姚、姜、娄、美、柯、柳、柏、项、祝、郝、都、贺、费、候、俞、荀、威、钟、闻、施、骆、查、洪、胥、荣、徐、夏、唐、高、聂、耿、涂、郭、衷、席。秦、袁、敖、贾、陶、顾、桂、柴、晏、晁、莫、倪、凌、翁、党、谈、诸、殷、钱、奚、黄、崔、符、萧、谌、梁、梨、梅、章、龚、曹、屠、常、戚、盛、康、商、阎、银、曾、揭、谢、彭、韩、鲁、储、傅、游、温、程、嵇、蒋、董、葛、舒、喻、辜、童、焦、褚、戢、富、鄢、雷、楚、赖、楼、靳、蓝、蒲、简、裘、路、虞、詹、鲍、解、羡、谭、熊、廖、蔡、管、漆、裴、翟、缪、赛、阚、黎、樊、颜、潘、潭、滕、燕、薛、薄、霍、操、戴、魏、鞠、瞿、上官、司徒、申屠、欧阳。
  以上姓氏,有不少聚族而居;一村一姓(以姓名村者如吴家庄、黄家坊、周家堡、徐家边、胡家源、刘家山、汤家窠、王坊嵊、邓家坑、元家塅、何家坪、陈家屋等,全村一姓居多者石邮及九联吴姓、石谦及前山封姓、赓溪及白兔夏姓、西坪崔姓、后举平姓、苦竹刘姓、樟坊林姓、官塘胡姓、鄱阳瞿姓等),或一村数姓(三溪黄、吴、聂、曾、唐,水南朱、陈、丁、封,市山李、揭、吴,瑶浦曾、邹、彭,大堡封、黄等),或一姓散居于数村甚至繁衍于四乡;稀姓则多居住在城镇。
  南丰不少姓氏,是历史上从外地迁入的。这在宗谱、墓碑及志书上有载。曾姓始出于鄫国,后亡于莒国,子孙散亡,在其鲁国者去邑称曾氏;其一支后世迁入南昌,唐乾符(874~879)间曾洪立为南丰令,后卒于南丰,其子延铎自此定居南丰,北宋曾巩、曾布、曾肇即为延铎第四代后裔。曾氏于两宋间登进士者51人,为县内大姓望族。熊姓源自楚国,后国为秦所灭,子孙迁居江南。其一支十一世孙熊四八从宜黄六都磜下迁到南丰四都函溪大熊坊定居。李姓系出唐代滕王李元婴,世居洪州;传至六代湖北孝感知县李才,其长子李公积入赘南丰四十七都谢氏,始籍南丰。传至十七世李文盛徙居县城馆前,遂为馆前李氏。危姓原为唐末南城人李全讽之后。其弟仔倡战败奔吴越,钱镠改其姓为元。然全讽一支仍其本姓为危。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危楷乡试中举,进选于吏部,易其姓为元,可知南丰元氏为危姓改之。余姓的先祖是四川眉山唐谏议大夫余澄,澄子临安太守余庆居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其后再迁安徽新安。,至五代后梁开平(907~911)时又迁南丰沙溪(即今沙岗),是为南丰余氏。吴姓可上溯自五代四川阆中县人附马吴宣,宣为后蜀主孟知祥婿,知祥死时(194年)宣年63岁,宣偕妻携三子经、纶、绍由蜀徙家抚州之石井;后再迁南丰为南丰吴氏肇基之祖,惟吴经仍留居抚州。杜姓实乃杜甫之后,,湖南平江《杜甫族谱》明代旧谱序称杜甫晚年携家出蜀病死于平江县小田村;宋时有一支杜甫后裔迁居南丰,遂为南丰人氏。宋钦宗靖康之变,北宋覆亡,有外籍赵、杨、王、孟、陈、黄、章等姓氏随赵宋宗室南渡而来南丰定居,南宋著名词人赵长卿即为宋宗室迁入南丰的。嗣后,历经元、明、清及民国,南丰人口和姓氏逐渐增加,并出现一些大姓望族。抗日战争前后,有军人退伍或其他原由迁入南丰的四川渠县籍蒲姓和浙江诸暨籍骆姓,有日军侵入后逃难来南丰居住的南昌籍衷(本姓哀)、宗、柳、敖、凌、帅、花、漆、辜、童、狄、褚、翁、左、桂、晏、佘以及其他外籍迁入的秦、兰、庄、屠、车、支、莫、茅、柏、谷等姓,全县增加的姓氏当在40个以上。建国后,干部、教师、军人、职工及其家属迁入较多,增加的姓氏不下于50个。诸如50年代随军南下转业地方工作的薄、常、乔等姓,从学校毕业分配来南丰工作的湖北大冶籍商姓、柳州籍尹姓,因工作调入南丰的山东籍于姓、关姓,抚州籍戢姓,以及东北籍满族京剧演员来南丰串戏加入班底的佟姓等;60年代有大学毕业分配来丰工作的福建泉州籍柯姓、江苏南京籍司徒姓、江西靖安籍邬姓,有上海籍插队知青郁姓,有迁入傅坊公社杨家生产队务农的江苏籍阚姓等;70年代以后迁入南丰的有湖南武冈籍银姓、山东籍迟姓、江苏籍牛姓、浙江籍韦姓、丰姓、申屠姓等。表3—3 1982年7月1日全县人口年龄状况一览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