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846
颗粒名称: 第七章 自然灾害
分类号: P954
页数: 5
摘要: 第一节水灾宋皇祐二年,大水,田园被淹,庄稼歉收。嘉定十五年,大水,庄稼受灾严重。咸淳四年五月,大水,宣泄不畅,泛滥成灾,淹没田园、冲毁房屋极多,灾情奇重。元至元十八年,大水,庄稼受淹,歉收;二十二年,大水,淹田园,害庄稼;二十七年七月,大水,农田受浸,稻谷歉收,发生大饥荒。清顺治四年,大水,庄稼受灾歉收,民大饥;十八年,大水,庄稼深受损害。建国后,1960年5月4日,9级大风,吹倒县农机厂厂房1幢。1966年4月25日15时许,白舍、里陈一带受到龙卷风侵害,白舍陶器厂厂房、农业中学教室和公社旁屋被风吹倒。1983年4月,8级以上雷雨大风,庄稼受灾;10月29日晚又10级大风,桑田影剧院被风吹倒,压死6人,重伤3人,轻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自然灾害

内容

第一节水灾宋皇祐二年(1050),大水,田园被淹,庄稼歉收。
  嘉定十五年(1222),大水,庄稼受灾严重。十七年,大水,庄稼受损,歉收。
  咸淳四年(1268)五月,大水,宣泄不畅,泛滥成灾,淹没田园、冲毁房屋极多,灾情奇重。
  元至元十八年(1281),大水,庄稼受淹,歉收;二十二年,大水,淹田园,害庄稼;二十七年七月,大水,农田受浸,稻谷歉收,发生大饥荒。
  延祐元年(1314)八月,大水,庄稼歉收,农夫饥荒。
  泰定元年(1324)八月,大水,庄稼受灾严重,大饥荒。
  明弘治十八年(1505),大水,庄稼受浸,歉收。
  正德十四年(1519)四月,大水,田禾被淹,歉收。
  嘉靖八年(1529),大水,平地水深丈余,庄稼受灾甚重,不少房舍被水冲走;十二年,大水,淹没田园,庄稼歉收;四十一年,大水,庄稼受灾,歉收;四十二年,大水,庄稼深受水害。
  万历二年(1574),大水,庄稼受损颇重;十四年,大水,庄稼受淹,歉收。
  清顺治四年(1647),大水,庄稼受灾歉收,民大饥;十八年,大水,庄稼深受损害。
  康熙六年(1667),大水,淹没田园,伤害庄稼;十年四月,二十七都山洪暴发,水涌数丈,冲毁田土,董家店漂没40余户;十一年四月,大水,田园深遭水患;四十三年,大水,为豁庄稼;五十二年,大水,庄稼被浸,歉收。
  雍正四年(1726),大水,田土多陷,庄稼受灾。
  乾隆十五年(1750),大水,淹田园,损庄稼;二十四年,大水,庄稼受损,歉收;五十七年五月初四(6月22日)县城被水淹,大水从西门入灌,经一昼夜,毁房无数,冲决县治东北城垣,淹田无数。
  嘉庆五年(1800)七月,大水,冲毁东门惠政桥;庄稼受淹歉收;罗坊、樟潭等地房屋漂没净尽。
  咸丰四年(1854),大水,庄稼受损,县治南门子城被冲毁。
  同治元年(1862),大水,庄稼受灾;八年四月初八(5月19日),大水;二十八日,又大水;庄稼两次遭受水害,歉收。
  光绪二年(1876),大水,庄稼被浸受损。
  民国1年(1912),大水,田禾被淹,歉收;2年,大水,庄稼受灾;4年,大水,庄稼遭受水患;13年,大水,淹田园,伤庄稼;20年,大水,为60年来所未见,大部成泽区,庄稼受灾奇重;21年,大水,庄稼受损;23年,大水,田禾被淹,歉收;25年6月,大水,庄稼遭受损害;30年,大水,庄稼受灾;34年,大水,庄稼被浸,歉收;37年,先后15次大水,淹没农田7215亩,16人死亡;38年5月,大水,田禾受浸,歉收;建国后,1952年,大水,成灾面积32017亩;1953年,大水,成灾面积7087亩;1954年6月,大水,成灾面积7436亩;1955年,大水,庄稼遭受损害;1957年,大水;1958年,大水,成灾面积12207亩;1961年,大水,成灾面积10361亩;1962年5月27日,特大洪水,水位高达81.38米,超过警戒线2.88米,最大洪峰流量为2590立方米/秒;洪水历时3天零3小时,成灾面积88272亩,倒塌房屋613间,损失稻谷387万公斤,浸坏大米16万多公斤,冲走桔树5000余株,毁坏水利工程289座,冲毁桥梁97座;1964年,大水,受灾面积2593亩,成灾面积1638亩;1968年,大水,受灾面积34500亩,成灾面积15300亩;1969年6月20日,大水,3万余亩田园受灾;1970年,大水,庄稼遭受损害。东坪邓家垣因久雨山崩,农房被压,有人畜伤亡;1973年,大水,庄稼受损;1975年,大水,淹田园,损庄稼;1977年,大水,庄稼受灾;1980年,大水,受灾面积20575亩,庄稼深受洪害;1981年,大水,受灾面积25414亩,成灾面积16635亩;1982年5月9~10日暴雨及特大暴雨,傅坊、太和降水量为150~200毫米,造成局部洪涝,农田受淹,部分水利设施被水冲毁;6月14~18日连续五天暴雨或大暴雨,总雨量为484.2毫米,盱江水位高80.25米,洪水持续时间95小时,庄稼受灾严重;1984年5月31日,特大洪水,最高水位达81.01米,超过警戒线2.51米;洪水历时48小时,城镇大部分工厂停工停产,农田受灾面积14.65万亩,成灾面积9.15万亩,桔树受淹2万亩,冲走木材1500立方米,倒塌房屋达1900余间,3人死亡,毁坏水利工程196座;1987年4月3日,大水,最高水位达77.9米。
  第二节旱灾元至正十三年(1353),大旱无雨,庄稼受灾。
  明正德九年(1514),春旱,五月方雨。
  嘉靖二十四年(1545),夏旱,庄稼歉收。
  隆庆二年(1568),大旱,庄稼受灾;三年,大旱,庄稼遭受损害。
  万历元年(1573),大旱,庄稼歉收;七年,大旱,庄稼遭灾减收;八年,大旱,庄稼受损;十七年五月,大旱不雨,庄稼歉收。四十二年,秋冬不雨,发生饥荒。
  崇祯十六年(1643)五月,大旱,早稻受灾。
  清顺治三年(1646)五月不雨至十月,连旱6月,吃水如吃油,庄稼遭灾奇重。
  康熙元年(1662),大旱不雨,庄稼深受损害;五年,大旱,庄稼受灾;十年六至七月干旱不雨,庄稼歉收;十八年,秋旱,庄稼受损;五十三年七月,大旱,水稻受灾;六十年五至八月,大旱不雨,庄稼大面积、大幅度减产。
  乾隆十三年(1748),大旱,庄稼歉收;二十年,秋旱,庄稼受灾。
  嘉庆七年(1802),大旱,庄稼减产;二十五年,大旱3个月,田土龟裂,庄稼枯槁,米谷涨价。
  光绪二十七年(1901),大旱不雨,庄稼受损。
  民国14年(1925),大旱,庄稼受灾;17年,大旱,伤害庄稼;23年,久旱不雨,田禾枯萎,受灾面积40万亩;28年,旱,庄稼受损;36年,大旱,庄稼受损。
  解放后,1951年春旱67天,因当时水利条件差,全县人民虽曾大力抗旱,但仍有172363亩稻田因旱成灾。之后历年虽发生程度不同的干旱,但因水利条件逐年改善,抗灾措施及时而得力,虽有部分年份(1957年伏旱37天,秋旱27天,成灾面积12489亩;1963年伏旱21天,秋旱61天,受灾面积14025亩,成灾面积94300亩;1978年2次伏旱41天,秋旱25天,受灾面积122540亩,成灾面积43000亩;1981年伏旱48天,秋旱37天,受灾面积105000亩,成灾面积43000亩。)造成一定灾害,但多数年份都是增产丰收年。
  第三节风客明嘉靖五年(1526),大风,落雹,伤害庄稼。
  清乾隆十八年二月十七日(1753年3月21日),大风,庄稼受灾。
  咸丰六年(1856),狂风拔禾,使农作物减收。
  民国1年(1912),大风,庄稼遭受损害。
  建国后,1960年5月4日,9级大风,吹倒县农机厂厂房1幢。1964年,先后出现大风19次,其中以7月24日17时17~39分出现的40米/秒雷雨大风最为严重,吹倒城郊桔树154株,倒塌房屋34间,7人受伤,1人死亡,当年稻谷减产。1966年4月25日15时许,白舍、里陈一带受到龙卷风侵害,白舍陶器厂厂房、农业中学教室和公社旁屋被风吹倒。1967年,先后出现大风19次,其中3月27日白舍一带受7级大风和冰雹袭击,损失油菜900余亩,谷种1.3余万公斤,倒塌房屋100余间。1983年4月,8级以上雷雨大风,庄稼受灾;10月29日晚又10级大风,桑田影剧院被风吹倒,压死6人,重伤3人,轻伤6人,全县吹倒房屋24栋。1986年4月10日,大风,不少房瓦被吹翻打碎,油菜和早稻秧苗遭受损害。
  第四节冻雹冰冻明正德八年(1513),雪深数尺,各种果品几乎绝迹。十五年六月,雨雪,庄稼受灾。
  嘉靖五年(1526),雨雹形如碗,大如人面。
  崇祯元年(1628)二月,雨雪大害,河鱼冻死。
  清康熙十五年(1676),奇寒凛冽,桔树严重受损。
  乾隆十八年二月十七日(1753年3月21日),雨雹伤害庄稼。
  咸丰三年(1853)正月,大寒,河水结冰,树木多冻死;六年六月,雨雹,“空中有物如龙”,庄稼受损颇重。
  同治十年正月初一(1871年2月19日),冰冻,庄稼受灾。
  民国6年(1917)12月,大雪,冻死城外桔树过半。7年冬,朔风冻河,城外桔树杀尽,城内余十分之三、四,越冬作物和牲畜亦受严重影响。
  建国后,1954年12月底至次年1月初,冻雨、积雪,冻死桔树2万余株,以瑶浦受害最重。1958年1月31日,雨淞,连续3天;12月2日,霜冻,历时半月,柑桔遭受冰害,全县各级干部深入桔园敲碎冰冻救灾。1960年1月23日,雨淞3天;24~26日积雪。1964年2月19~24日,雨淞;24~26日,积雪。7月24日,冰雹,据县气象站实测冰雹直径为16公分。1967年2月1~2日,积雪;3月27日降雹,损失严重。1968年2月1~6日,积雪。1969年1月30日至2月5日,雨淞;1月30日至2月6日,积雪。1971年1月3~13日,霜冻;2月5~9日,雨淞。1972年2月7~19日,积雪。1974年2月24~25日,雨淞。1975年1月28~30日,雨淞;12月15~27日,霜冻。1977年1月4~8日,积雪;28日,强冷空气又侵南丰县境,雨雪交加,县城积雪、冰凌天气达8天之久,洽村公社黄龙坑积雪封山40余天;2月1~3日,雨淞。1979年1月14~15日,雨淞;2月1~2日,积雪。1980年2月4~9日,积雪;7~8日,雨淞。1983年4月间,县境内受到冰雹和雷雨大风的袭击;12月28日至次年1月1日,积雪历时5天。1984年1月20~22日,积雪。1985年12月10~12日,雨淞和积雪。1987年12月16~26日,霜冻。
  第五节虫灾明嘉靖十一年(1532),蝗虫集田间如雨,庄稼受灾。
  清雍正十年(1732),螟伤害庄稼。
  乾隆七年(174.2),庄稼遭受螟害。
  道光五年(1825)秋,螟大量发生,庄稼歉收。
  民国18年(1929),三化螟猖獗,庄稼受损。21年,螟伤害庄稼无计。26年,天牛和介壳虫伤害桔树,损失甚重。
  建国后,1958年,二、三化螟危害水稻。1966年,浮尘子、黑尾叶蝉严重发生,为害二晚秧田及一晚。1974年,三化螟、浮尘子、稻飞虱、纵卷叶虫、黑尾叶蝉大量发生,庄稼损失严重。1975年,纵卷叶虫、浮尘子、稻飞虱、黑尾叶蝉大发生,庄稼受灾。1976年,二化螟、稻飞虱、纵卷叶虫为害水稻严重。1977年,稻飞虱大发生,使二晚穗期严重受害。1978年,二、三化螟和稻飞虱、纵卷叶虫发生最重,庄稼受害甚大。1979年,二化螟、纵卷叶虫为害水稻;竹蝗为害竹林。1980年,稻飞虱、纵卷叶虫为害水稻;松毛虫为害松林;竹蝗为害竹林。1981年,浮尘子严重发生,稻飞虱中度发生,发生面积22万亩,其中稻飞虱危害造成枯槁2000亩;竹蝗为害竹林。1987年,稻飞虱大发生,发生面积2万余亩,严重危害面积5560亩,枯槁1000余亩,损失甚重。
  第六节地震明弘治十五年二月初一日(1502年3月9日),地震,地面有轻微短暂震动。
  正德六年正月十一日(1511年2月8日),地震,地面震动轻微。十六年五月×日,轻微地震。
  嘉靖十二年(1533)十一月×日,地震,震动强度不大。
  万历三十二年(1604)十二月×日,地震,强度不大。
  民国6年(1917)1月23日,地震,强度不大。7年2月13日,地震,强度弱。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