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80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气候
分类号: P46
页数: 4
摘要: 县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暖和湿润,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农业气候条件优越。春季气温显著回升,但因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冷暖交替频繁,天气变幻无常。当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或3天以上低于20摄氏度,早稻幼穗分化受阻,导致颖花退化,最终影响产量。这时期当受到台风或台风外围影响时,常可形成较大降水,使旱情得到缓和或解除。气温与地温气温县境内年平均气温18.2摄氏度,变化幅度在14.6至23.3摄氏度之间。日照县境内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928.2小时,占可照时数的44%,≥10摄氏度期间日照时数1539小时。上半年日照时数不足,对农业生产不利。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50毫米暴雨日数年平均5天,大部分集中在4~6月。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气候

内容

县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暖和湿润,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农业气候条件优越。
  四季特征县境内四季气候分明。按日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标准(春10~22摄氏度,夏22摄氏度以上,秋22~10摄氏度,冬10摄氏度以下):春季自3月19日入季至5月22日终止,季长65天;夏季自5月23日入季至9月29日终止,季长130天;秋季自9月30日入季至11月27日终止,季长59天;冬季自11月28日入季至次年3月18日终止,季长111~112天。
  春季气温显著回升,但因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冷暖交替频繁,天气变幻无常。平均5~7天有一次低温阴雨天气过程,降温可达10摄氏度以下,形成春寒。春寒分为春分寒和清明寒,对春播育秧不利,若出现春分寒连清明寒(严重倒春寒)则危害最大。气温从10摄氏度稳定升至15摄氏度要20天左右,从15摄氏度升至20摄氏度也要26~28天。雨量明显增多,民间素有“春无三日晴”之说。5月中旬或中旬后,北方仍有冷空气南下,出现阴雨天气。当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或3天以上低于20摄氏度,早稻幼穗分化受阻,导致颖花退化,最终影响产量。这种天气多发生在小满前后,故称小满寒。
  夏季根据气候特征可分初夏和盛夏两个阶段。初夏,是北方冷空气势力减弱和日趋增强的西南暖湿气流在江南交汇,常产生大雨到暴雨,降水幅度大,易形成洪涝。由于雨水多,湿度大,温度高,故又称梅雨季节。盛夏,受单一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南风。日照较强,天气酷热,气温急升,干旱少雨,作物常受旱。这时期当受到台风或台风外围影响时,常可形成较大降水,使旱情得到缓和或解除。
  秋季在稳定的大陆高压控制下,冷空气又开始南侵,天气日趋凉爽,空气干燥、湿度小、雨量少,干旱继续维持。秋高气爽,亦可出现小阳春天气。有些年份有较强冷空气南下,气温骤降,会影响二晚抽穗扬花,这种低温天气,俗称“寒露风”。
  冬季因受蒙古共和国冷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气温低,干燥少雨,多晴冷天气,当强冷空气南下时,常出现霜雪、冰凌天气,对油菜和蜜桔越冬有不利影响,对交通和人民生活等也带来不便。
  气温与地温气温县境内年平均气温18.2摄氏度,变化幅度在14.6至23.3摄氏度之间。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6.2摄氏度;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为29.3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9.8摄氏度,出现在1967年8月28日;极端最低气温零下7摄氏度,出现在1967年1月17日(本志下限后的1991年12月26日,县内出现摄氏零下10.8度极端最低气温)。
  表2—4 各月平均气温及其最高最低极端值(摄氏)一览县境内≥5摄氏度活动积温6262摄氏度,可满足越冬作物安全生长的热量要求;≥10摄氏度的活动积温5806摄氏度,可适应各种作物全生育期热量供应的需要;10~20摄氏度的活动积温高达4980摄氏度,完全可以达到双季稻全生育期所需的热量指标。
  地域气温差异较大,山区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降低0.6摄氏度,月平均气温在冬半年降低004~0.5摄氏度,夏半年降低0.6~0.7摄氏度,界限温度初日推迟1~3天,终日提前1~3天,持续日数相应减少3~5天,积温减少150~200摄氏度不等。
  地温地温的年变化规律只是量不同。县境内年平均地面(0厘米)温度21.2摄氏度,比气温约高3摄氏度。极端最高地面温度70.4摄氏度(1978年7月15日),地面最高温度50摄氏度以上的月份为4~11月。极端最低地面温度—12摄氏度(1972年2月9目),10月至次年4月均可出现地面温度1.1摄氏度以下,对有的作物会造成冻害。各地土壤不同深度(5、10、15、20厘米)的地温年平均值都在20.1至20.2摄氏度之间,各层温度差异很少。
  日照县境内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928.2小时,占可照时数的44%,≥10摄氏度期间日照时数1539小时。7~8月平均为262~284小时(平均每天9小时左右),是全年最高阶段;2~3月最少,平均为90~100小时;4月份起逐渐增多,但都在120~160小时以内。上半年日照时数不足,对农业生产不利。
  据推算,县境内年平均太阳总辐射值为111.5千卡/平方厘米,其中作物生育期间4~10月每月都在8.6千卡/平方厘米以上。≥10摄氏度期间太阳总辐射89.O千卡/平方厘米。太阳辐射的年内分配情况是冬季少、夏季多,7~8月每月平均总辐射量为14~15千卡/平方厘米、12月至次年2月为5.9~6.0千卡/平方厘米。南丰县太阳能利用属中国南方区、第四热能等级,全县利用率为1.9%。
  蒸发量县境内多年平均量为1191.5毫米。年内6~9月蒸发量较大,尤以7月为最大。其多年月平均蒸发量为195.1毫米;1~2月最小,月平均蒸发量为45毫米。年际蒸发量变化也较大,1967年蒸发量最大,达1385.9毫米;1970年蒸发量最小,为1007.2毫米。
  相对湿度和干燥度县境内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其中3~5月最大,月平均为83%,7~8月最小,月平均为74%;最小相对湿度为13%,出现在12月和次年2~3月。
  县境内年平均干燥度为0.55,其中1~4季度依次为0.38、0.26、1.47、2.05。
  风能县境内夏季多为东南风,冬季多为偏北风,风力受山地阻挡而大为减弱,一般为1~2级,平均风速1.9米/秒。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夏季常出现6级以上雷雨大风,冬季常出现5~6级偏北风。南丰每年都有大风出现,其瞬间风速在17米/秒(即8级)以上,年平均9.4次,最多19次(如1964、1967年)。全年除12月外每月均可出现大风,其中以3~8月最多,占全年总次数的87%。大风的地理分布与地形密切相关,地处军峰山风口的三溪乡坪上村和西溪乡宝石村是全县大风最多的地方,强度一般比岗地丘陵大2~3级,其影响范围东起三溪石头街,西至洽村的旋岭,南至西溪的邮真,北至三溪老龙坪。
  降水县境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685.2毫米。最多年份降水量为2457.9毫米(1970年),最少年份降水量为1124.6毫米(1963年)。县境内多年平均雨日159.2天。因受地形影响,降水在时空上分布极不均匀,其地区分布大致是自西北和东南向中部递减,山区大于丘陵盆地,西部大于东部。军峰山下的司前站测得多年平均降水量2019.8毫米,是县内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中部的白舍站测得多年平均降水量仅1663.5毫米,南丰站测得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85.2毫米,该两站均属丘陵盆地;东部的桑田站测得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90.7毫米。
  降水年际变化大。桑田站测得最大年降水量2278.7毫米(1961年),最小年降水量1059.3毫米(1963年),年变率达2.15;南丰站测得最大年降水量2311.9毫米(1970年),最小年降水量1126.9毫米(1963年),年变率为2.05。
  降水在年内分布也不均匀,主要降水集中在4~6月份,总降水量达874.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1.9%,最多年降水可达1372.6毫米(1962年),最少也有514.2毫米(1957年)。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50毫米暴雨日数年平均5天,大部分集中在4~6月。
  霜雪期县境内年平均无霜期269天,最长306天(1961年);最短224天(1962年),80%保证率253天。霜冻期短,一般年有霜日20天左右,最多霜日为41天(1958年),最少霜日为4天(1974年)。出现初霜的平均日期为11月23日,最早出现是1978年10月30日,最晚出现是1974年12月20日;出现终霜的平均日期为2月26日,最早出现是1973年1月30日,最晚出现是1974年3月28日。
  县境内降雪年份不多,降雪多出现在1~3月和12月的隆冬季节。初雪的平均日期为1月4日,最早是1966年12月2日;终雪的平均日期是2月14日,最晚是1967年3月6日。历年平均降雪为7.4天,最多是1976年达11天。年平均积雪天数为3天。最多是1969年历时8天之久。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