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地貌形态及其成因类型,县境内分为侵蚀构造中低山地形、侵蚀构造丘陵地形、剥蚀构造单斜低丘岗阜地形和侵蚀堆积河谷平原地形。分布面积最大的是侵蚀构造丘陵地形,侵蚀堆积河谷平原地形所占面积最小。
侵蚀构造中低山地形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南部和西北部,由加里东期、燕山期花岗岩及其震旦系变质岩和混合岩组成。地壳上升强烈,侵蚀切割剧烈。山脉走向与主构造线走向吻合,呈北东向。山体雄厚挺拔,山峰标高多在800~1300米。军峰山为境内最高山,海拔标高为1760.9米,切割深度500~1000米。
山体多不对称,一般东南坡缓,坡角为15~20度,西北坡略陡,坡角约20~30度,河谷呈“V”型。海拔500~1000米植被最为茂密发育,海拔1000米以上植被以茅草、灌木为主。
岩崩和小型滑坡是主要自然物理地质现象。
侵蚀构造丘陵地形主要分布在县境东部和西部,面积较广,约占县境面积的65%。由加里东期侵入岩和震旦系地层组成。岩性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板岩、片麻岩、混合岩等。构造运动表现为侵蚀作用强烈。山顶标高200~550米,切割深度100~200米。
地形波状起伏,山顶较圆滑,山脊宽缓,不连续,坡角10~20度。一般在侵入岩分布区,风化层厚度较大,冲沟发育,水土流失较严重。常见有滑坡及崩塌等现象,植被较稀疏。
剥蚀构造单斜低丘岗阜地形在县境中部沿盱江两缘分布,以断裂为界,与西部侵蚀构造丘陵地形相接。包括白垩系、第三系地层,由红色砂岩、砾岩等碎屑岩组成,属东南及西北部强烈隆升的相对下陷区,构成了南丰——广昌红色盆地。丘岗走向与地层走向一致,呈北北东向,岩层倾向北西,倾角25度左右,为一单斜构造的红盆地。丘顶标高100~200米,相对标高一般小于50米。丘岗东西两坡不对称,西北坡平缓,东南坡较陡;河谷呈“U”型,平缓开阔。泥质成份高的砂岩,冲沟发育。含钙砂岩及含砾砂岩、砂砾岩的峭壁上,常见有沿岩层面发育的规模不大水平排列的溶蚀洞穴。植被以矮小的马尾松和灌木为主,局部基岩裸露。
侵蚀堆积河谷平原地形主要沿盱江及支流两岸呈带状及零星的山间河谷中分布。盱江两岸发育有Ⅰ级、Ⅲ级、Ⅳ级阶地。其阶地特征是: Ⅰ级堆积阶地:分布于旴江及其一级支流两岸,由全新统冲积亚粘土、亚砂土及砂砾石层组成。两岸阶面平坦不对称,微倾向河床。阶面高程80~100米,宽100米,最宽可达1000余米,高出正常河水位1~2米。
Ⅲ级阶地;零星分布于县城及太和等地。由第四系中更新统网纹红土及砾石层组成,为基座阶地。阶面高程130~140米,高出正常河水位10~20米,出露宽度数十米到百余米,最宽可达700米左右。由于侵蚀剥蚀作用的结果,阶面不平坦。
Ⅳ级基座阶地:仅见于白舍附近,由第四系下更新统冲积红土砾石组成。经后期遭受风化剥蚀作用等破坏,零星残留在红层丘岗之顶。阶面标高150米左右,高出正常河水位20~3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