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境内构造较为复杂,为新华夏系褶皱隆起带,中部为广昌——南丰白垩系红层盆地,是介于东西两个隆起带中部之沉降带。
区域主要结构特征表现为褶皱及断层。
褶皱县境内褶皱主要有南丰南背斜、照溪背斜。背斜规模大小不等,南丰南背斜轴长3公里左右,照溪背斜为10余公里、宽2公里以上。背斜轴呈北北东向、北东向,由震旦系组成,两翼岩层倾角20~65度。轴部岩石破碎,节理裂隙发育,主要有横向的张节理和配套的扭节理。
广昌——南丰中、新生代红层盆地由白垩系和第三系地层组成,走向北北东,为一狭长的条带形,延长50公里左右出县外,宽3~18公里左右。盆地东面边界与震旦系呈不整合接触,西部边界与震旦系断层接触。盆地东部白垩系地层向北西、北北西倾斜,倾角一般30~55度。西部下第三系新余群,倾向北西西,倾角20~25度(局部可达36度),呈单斜产出,因此该盆地在白垩纪(距今14亿年)坳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三系单斜盆地(断层角盆地)。盆地西北缘的沙岗北,具有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灰岩,与震旦系呈不整合接触,与新余群呈断层接触。
断层按力学性质及展布方向,境内断层构造可分为北东向断裂、北北东向断裂、北东东向断裂、北西向断裂。
北东向断裂主要有黄坊断裂、东坪断裂、古城断裂等13条,断层规模大小悬殊,一般硅化带、破碎带宽数米至数十米,延伸长度数公里到数十公里,断裂带多见有构造透镜体、扁平角砾岩等。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一般45~65度,最大80度,最小15度,多为压扭性或压性。本组断裂极发育,控制了燕山期花岗岩体,切穿了老第三系新余群,活动时期长,包括有华夏系或华夏式、新华夏系压(扭压)性断裂及新华夏系派生的北东向压扭性断裂。
北北东向断裂主要有沙岗——池渡断裂、邱坊断裂等8条。断裂带一般延伸长度数公里到数十公里,宽度数米到100余米。断裂带多见有压扁角砾岩、碎裂岩等。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多呈高角度(>75度),断裂形迹表现强裂。如沙岗——池渡断裂,纵跨县区达40多公里,南北两端均延出县外,断裂带表现为硅化破碎带,宽数十米至100余米。经历多次活动,断裂带附近伴生成派生裂隙发育。本组断裂制约了燕山期花岗岩,切穿第三系。
北东东向断裂主要分布在县境东侧,有太和等5条断裂。断裂规模一般不大,延长数公里到10余公里,多属断裂破碎带,带宽一般数米至数十米,最大是潭湖水库北断裂100余米,断裂带多见有构造透镜体及糜棱岩等。倾向南南东或北北西,断面多呈舒缓波状,倾角在70度左右,系压扭性质。
北西向断裂主要有明阳断裂、焦坑断裂等8条。断裂规模较小,延长较短,一般延长2~7公里,断裂带表现为硅化破碎带。断裂带多见有角砾岩等,属张性、张扭性质,切错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多呈逆时针扭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