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76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质
分类号: P562.564
页数: 4
摘要: 第一节地层南丰境内有元古界震旦系至新生界第四系的各纪地层出露。元古界震旦系为最古老地层,出露面积约35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0%,大量分布于县西部和东部。古生界仅有寒武系分布于洽村、长陂以南和广昌交割处,以及零星分布的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群地层分布于池渡一带。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发育亦不齐全,出露有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地层,分布于高池、西坪、罗坊等地。下更新统冲积层仅见于境内白舍附近,其出露面积约0.1平方公里,盖于丘顶,构成三级基座阶地,高出盱江水面20~30米。区域主要结构特征表现为褶皱及断层。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地质

内容

第一节地层南丰境内有元古界震旦系(8~9亿年)至新生界第四系(0.23亿年)的各纪地层出露。元古界震旦系为最古老地层,出露面积约35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0%,大量分布于县西部和东部。古生界仅有寒武系分布于洽村、长陂以南和广昌交割处,以及零星分布的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群地层分布于池渡一带。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发育亦不齐全,出露有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地层,分布于高池、西坪、罗坊等地。最新地层即距今0.23亿年的新生界第四系地层(下更新统冲积层、中更新统冲积层、全新统冲积层),全县分布面积甚小,集中在沿盱江一带的洽湾、市山、桥背、白舍以及沿盱江支流的太和、傅坊、桑田等乡镇。
  下更新统冲积层仅见于境内白舍附近,其出露面积约0.1平方公里,盖于丘顶,构成三级基座阶地,高出盱江水面20~30米。下部砾石大小不等,砾径一般2~5厘米,大者近十几厘米,多呈圆状,具一定分选性。砾石表面见褐黄色铁漠,厚度0.5~3米不等。上部为棕红、棕黄色亚粘土、粘土层,厚约0.5~2米,蠕虫状结构不明显。
  中更新统冲积层主要分布在县城附近及太和等地,组成河谷Ⅲ级基座阶地,高出当地河水面10~20米,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下部砂砾石层,砾石含量达40~60%,成分主要是石英,次为花岗岩、变质岩、混合岩等,砾径多为0.5~3厘米,半滚圆或次棱角状,具分选性。含铁质及泥质成份,胶结较紧密,厚约1~4米。上部褐红色网纹状粘土、亚粘土,厚度1~3米。
  全新统冲积层沿河溪两岸呈条带状断续分布,构成I级阶地或河漫滩、心滩。I级阶地高出当地河水面为1~2米,二元结构明显。下部灰白色、黄白色砂砾石层,砾石成份有石英、花岗岩、混合岩等。砾径一般0~5~3厘米,大者达十几厘米,以半滚圆状为主,具分选性,厚度2~5米,局部可达8米以上。上部灰褐色.褐黄色亚粘土、亚砂土,厚度变化较大,一般2~6米。
  表2—1 地层层序一览第二节构造县境内构造较为复杂,为新华夏系褶皱隆起带,中部为广昌——南丰白垩系红层盆地,是介于东西两个隆起带中部之沉降带。
  区域主要结构特征表现为褶皱及断层。
  褶皱县境内褶皱主要有南丰南背斜、照溪背斜。背斜规模大小不等,南丰南背斜轴长3公里左右,照溪背斜为10余公里、宽2公里以上。背斜轴呈北北东向、北东向,由震旦系组成,两翼岩层倾角20~65度。轴部岩石破碎,节理裂隙发育,主要有横向的张节理和配套的扭节理。
  广昌——南丰中、新生代红层盆地由白垩系和第三系地层组成,走向北北东,为一狭长的条带形,延长50公里左右出县外,宽3~18公里左右。盆地东面边界与震旦系呈不整合接触,西部边界与震旦系断层接触。盆地东部白垩系地层向北西、北北西倾斜,倾角一般30~55度。西部下第三系新余群,倾向北西西,倾角20~25度(局部可达36度),呈单斜产出,因此该盆地在白垩纪(距今14亿年)坳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三系单斜盆地(断层角盆地)。盆地西北缘的沙岗北,具有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灰岩,与震旦系呈不整合接触,与新余群呈断层接触。
  断层按力学性质及展布方向,境内断层构造可分为北东向断裂、北北东向断裂、北东东向断裂、北西向断裂。
  北东向断裂主要有黄坊断裂、东坪断裂、古城断裂等13条,断层规模大小悬殊,一般硅化带、破碎带宽数米至数十米,延伸长度数公里到数十公里,断裂带多见有构造透镜体、扁平角砾岩等。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一般45~65度,最大80度,最小15度,多为压扭性或压性。本组断裂极发育,控制了燕山期花岗岩体,切穿了老第三系新余群,活动时期长,包括有华夏系或华夏式、新华夏系压(扭压)性断裂及新华夏系派生的北东向压扭性断裂。
  北北东向断裂主要有沙岗——池渡断裂、邱坊断裂等8条。断裂带一般延伸长度数公里到数十公里,宽度数米到100余米。断裂带多见有压扁角砾岩、碎裂岩等。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多呈高角度(>75度),断裂形迹表现强裂。如沙岗——池渡断裂,纵跨县区达40多公里,南北两端均延出县外,断裂带表现为硅化破碎带,宽数十米至100余米。经历多次活动,断裂带附近伴生成派生裂隙发育。本组断裂制约了燕山期花岗岩,切穿第三系。
  北东东向断裂主要分布在县境东侧,有太和等5条断裂。断裂规模一般不大,延长数公里到10余公里,多属断裂破碎带,带宽一般数米至数十米,最大是潭湖水库北断裂100余米,断裂带多见有构造透镜体及糜棱岩等。倾向南南东或北北西,断面多呈舒缓波状,倾角在70度左右,系压扭性质。
  北西向断裂主要有明阳断裂、焦坑断裂等8条。断裂规模较小,延长较短,一般延长2~7公里,断裂带表现为硅化破碎带。断裂带多见有角砾岩等,属张性、张扭性质,切错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多呈逆时针扭动。
  第三节岩浆岩县境内以岩浆岩分布最为广泛,包括加里东期、燕山期、喜山期岩浆旋回的7次以上侵入的大小岩体20个左右,出露面积约占总面积的49%左右。
  加里东期包括交代花岗岩和侵入花岗岩两阶段。①交代花岗岩主要岩体有傅坊、司前等5个以上的岩体,出露面积约580平方公里。其产状为岩基。岩性主要为富斜花岗质混合岩、花岗质混合岩、中粒斑状黑云母交代花岗岩、中细粒含斑黑云母交代花岗岩,以及二云母交代花岗岩和交代花岗闪长岩。主要矿物成份有石英、钾长石、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白云母。②侵入花岗岩主要岩体有甘泉、东坪北东等3个以上的岩体,出露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其产状为岩株。岩性为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片麻状二云富斜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主要矿物成份有石英、钾长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
  燕山早期包括第一阶段(第二次)、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①第一阶段(第二次)主要岩体只出露藕塘一个岩体,面积约110平方公里。其产状为岩基。岩性主要为中细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以及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中细粒似斑状正常岩、细粒斑状黑云母花闪长岗岩、石英正长岩、花岗正长岩、边缘相为细粒二云母花岗岩、细粒含斑或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主在矿物成份有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②第二阶段主要岩体只出露明阳北西一个,面积约5平方公里。其产状为岩滴。岩性为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细粒或细粒斑状二云母花岗岩、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主要矿物成份有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⑧第三阶段主要岩体有藕塘东、西溪等5个以上的岩体,出露面积20平方公里左右。其产状为岩瘤、岩滴。岩性为细粒二云母花岗岩、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性黑云母花岗岩。主要矿物成份有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
  燕山晚期第二阶段主要岩体只出露鸡笼峰一个岩体,面积5平方公里左右。其产状为岩墙。岩性为花岗斑岩。主要矿物成份有石英、钾长石、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
  喜山期主要岩体有欧龙、上古、郭家山3个岩体,出露面积约1平方公里左右。其产状为岩滴。岩性为细粒~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中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主要矿物成份有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