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乡镇垦殖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74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乡镇垦殖场
分类号: K295.64
页数: 8
摘要: 白舍镇,“未置县之先有镇”(明万历《南丰县志》),可知其建置之早,位于县境南部偏西,距县城27公里,系全县最大之集镇。自古均为乡、镇治所;民国时建立区制曾为区署驻地。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南丰县苏维埃政府、白舍区苏维埃政府、乡苏维埃政府与江西军区第四分区指挥部(后改为江西军区第一作战分区指挥部)、南广独立团曾一度驻于此。今为白舍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镇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县西南物产的主要……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乡镇垦殖场

内容

白舍镇白舍镇,“未置县之先有镇”(明万历《南丰县志》),可知其建置之早,位于县境南部偏西,距县城27公里,系全县最大之集镇。自古均为乡、镇治所;民国时建立区制曾为区署驻地。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南丰县苏维埃政府、白舍区苏维埃政府、乡苏维埃政府与江西军区第四分区指挥部(后改为江西军区第一作战分区指挥部)、南广独立团曾一度驻于此。今为白舍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镇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县西南物产的主要集散地。
  白舍自古为通粤必经之地,乡民多于此处开设客舍(旅社),又当地盛产瓷土,故而得名白舍。境内属低丘岗阜地形,历来以农业生产为主,主种稻谷、大豆、柑桔、白莲等,兼营牧、副、渔业。山地植被除松、杉、杂木、油茶、油桐、药材外,还有楠木、樟木、银杏等珍贵树种。地下矿藏有煤、石灰岩、瓷土等。镇内工业企业有农机修造、香料、建材、粮油和饲料加工等。白舍向有“百铺街”之称,历来以农历每月二、五、八为圩日,是全县最大的农村集镇,也是县西南最大的耕牛交易市场。1987年新建一条宽34米、长1000米的白舍大道,新街两旁建成整齐划一的100余幢楼房店铺和150处定点摊位,市容市貌焕然一新。每逢圩日,商贾云集,集市繁荣,百货、南货、米粉、烟酒、豆腐、禽蛋、屠宰、水产、酱油、水果、药材等应有尽有,前来赶圩者最多时逾万人;每年通过白舍镇集散的各类产品,金额可达1000万元以上。白舍交通十分方便,206国道纵贯全境,白长公路可通洽村、西溪和长红垦殖场,还有6条乡村公路可通辖区内各村;境内盱江是承担部分竹木外运的水上通道。1987年,全镇小学入学率达96.1%;有完全中学1所,设初中9个班、高中2个班,在校学生658人。民间艺术有傩舞、和合舞。此外,镇西南侧有宋元瓷遗址,现保留大小窑址16座,绵延2.5公里,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舍老街上的龙华寺,有镀金泥塑佛像23座。
  太和镇太和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23公里,是县东南一大重镇。民国时属第四区,区署曾设镇上。建国初期属第四区。1958年为太和人民公社驻地。1984年撤销公社设置乡,成为乡人民政府所在地。1985年由乡建制改为镇建制,镇人民政府亦驻此,成为全镇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又该镇地处南建公路线上,是南丰至福建建宁必经之地。
  太和全境有50%属丘陵地区,大都为稳产高产农田,主种稻谷、大豆等,向有“南丰粮仓”之称;兼营油料、柑桔、白莲、玉米等,是县内农业总产值最高和农民年平均收入较多的乡镇之一。山林面积约占全境总面积的78%,林木资源有松、杉、油茶、油桐、杂木等。地下矿藏资源也较丰富,有瓷土、稀土、石灰岩、铁砂、砂金矿等。镇内工业企业有农机修理、家具制造、粮油加工和砖瓦等。镇上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也较兴隆,每逢农历每月一、四、七(1982年以前逢五、十)日为圩日,上市人数农闲时可达3000人,除商品交易外,尚有耕牛市场,当圩总交易额最高可达3.16万元。境内交通方便,除干线公路(南建线)外,还有5条乡村公路沟通各村。1987年,全镇小学入学率达97.1%;除普通初中外,还办有农业高中(三年制)在校学生153人。民间艺术有傩舞、三角班、布袋木偶戏。革命文物有康都毛主席旧居、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和红军总部电台旧址。
  东坪乡东坪,位于县境东北角,距县城27公里。自古设圩有市,故俗称东坪圩(清以前称东边圩,后以地形特征称今名)。民国初期属第三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曾于此设立中共东坪区委,属闽赣省黎川中心县委管辖。民国35年(1946)5月,曾改称东平,不久复称东坪,一直隶属三区。建国初期属洽湾区。1958年成立东坪人民公社。今为东坪乡人民政府驻地,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东坪乡是老区乡,80%山区,20%丘陵。境内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由于建国后大兴小型水利建设,有50%的农田达到旱涝保收,稻谷年产比建国前增长6倍多。大豆、柑桔、白莲等作物产量也有较大增长。林木资源有松、杉、油茶、油桐、毛竹等,家庭副业有棕片、松脂、香菇、干竹笋等;近几年封山育林面积2万余亩,发挥了山区优势。此外,牧、渔业俱有较大发展。建国前工业是空白,建国后兴办起农机厂、农具厂、玻璃拉丝厂、罐头厂、石灰厂等。乡所在地农历每月逢一、四、八为圩日,集市繁荣,商业、饮食业和服务行业收入逐年增加;每年农历四月八日和八月四日为古会,增开耕牛交易市场。1958年以来,兴建乡村公路8公里,日通客班车到县城;各村有简易公路相连,90%的村民小组可通机动车辆。1987年,全乡小学入学率已达95.9%。民间艺术有甘泉狮舞。
  洽湾乡洽湾,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12公里。民国以前曾称漯湾、漯溪。清末到民国期间为区、乡治所。建国后为区、乡和人民公社驻地。今为洽湾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全乡60%丘陵,30%山区,10%平原。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柑桔、大豆、油料等,是南丰县主要产粮区之一。境内自然条件较好,植物生长较快,林木资源有松、杉、油茶、杂木等。黄家的粘土是生产民用陶器和制作泥炉的上好原料,今已开采。1987年水产品总产385吨(其中水库产量24吨),比建国前增长2倍多,为全县乡镇渔业之冠,因而洽湾有“鱼米之乡”称号。建国后工业生产从无到有,先后兴办农机具修造、塑料、石灰、机制砖、红石、泥炉等乡镇企业。除(南)丰东(坪)公路穿境而过,尚有乡村公路20公里沟通各村。乡所在地每天早晨有“露水圩”,当地居民能买到新鲜蔬菜、鱼、肉、副食品等;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古会,增开耕牛交易市场。乡北5公里的西坪村,每逢农历三、六、九为圩日,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三日和七月二十三日为古会(增开牛市),上市人数多时可达1000人以上,集市贸易兴隆。1987年,全乡小学入学率97.3%。
  沙岗乡沙岗(或沙岗上),位于县境西北角,距县城18公里。清以前称社冈上。民国时曾设沙溪乡于此,属第一区。建国后按群众习惯称呼名沙岗,先后为乡、公社治所。今为沙岗乡人民政府驻地,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沙岗乡是老区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70%山地,海拔均在500米以上,最高处为西南陲海拨1760.9米的军峰山;30%丘陵。境内农田多系梯田及山间并田,以种植水稻为主,属粮食作物区;其中70%的地区为两熟制,50%的农田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薯、油菜、芝麻、茶叶、柑桔等。林业方面,近几年积极营造杉木、毛竹1万余亩,每年有一定数量的松脂、松杂木外销。矿藏资源已发现瓷土、青石。建国前全乡仅有手工草纸作坊和石灰厂;建国后乡办企业不断发展,先后兴办起农机具、土纸制造、胶囊、石灰、木竹制品等工厂企业。公路运输有定点班车通县城,有3条简易公路与各村委会沟通。乡所在地古代设有圩日,后废;现每天早晨有“露水圩”,应时蔬菜、鲜肉等上市供应当地居民食用。1987年,全乡小学入学率97%。乡北熊坊为革命烈士、南丰县第一个中共支部负责人熊开文的故乡,村附近的峨峰包有熊开文烈士墓。
  市山乡市山,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3公里。它由东、西二村组合而成,统称市山。又地势较为平坦,清以前称市山塅。自清末至建国初期,此处曾为区、乡治所。1958年以后,市山人民公社驻此。1984年至今为市山乡人民政府驻地,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全乡80%低丘坂地,20%山地。境内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柑桔,是南丰县粮、桔主要产区;此外,还有少量大豆、白莲和油料作物种植。林木资源有松、杉、油茶和杂木等。水塘较多,水产品总产仅次于洽湾乡,是全县渔业主要产区之一。矿藏资源有煤矸石、红石等。建国后工业生产从无到有,先后兴办起农机具修造、印刷、制砖、铸件以及综合厂等工业企业。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建国前有简易公路5公里,建国后已将各村公路修通,总长20余公里,交通较为方便。乡所在地每天有早市,加之副食品店、小吃部、百货铺和一些个体户整日营业,故有“市山街”惯称。1987年,全乡小学入学率已达到98.7%。乡西北2公里的滴水岩,为境内山川胜地。
  桥背乡桥背,位于县境中部偏北,距县城0.5公里,有公路大桥可通。民间以其有市称桥背街。民国时属第一区。建国初置乡,属一区。1958年属市山人民公社。1959年属琴城人民公社。1961年属水南人民公社(次年改红卫综合垦殖场;不久改红卫人民公社)。1968年属城关镇。1976年成立城郊人民公社,设桥背。1983年改名桥背人民公社。今为桥背乡人民政府驻地,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桥背乡属丘陵地区,其中60%是低山坡地。全乡人多地少,每人平均只有耕地0.8亩。耕地中三分之二为水田、三分之一为桔地,以种稻谷、蜜桔以及大豆、油料作物、蔬菜等为主,是南丰主要产桔区,蜜桔总产数全县之冠。桔农超过农业人口总数的半数,均吃定销粮。林木资源有松、杂木等。矿藏资源有粘土、耐火土、红石等。水产面积较大,鱼类总产量在全县乡镇中占第三位。工厂企业有陶瓷、农具、建材、饮料、机制砖、塑料打包带等。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206国道和丰杉公路穿境而过,乡村公路业已成网。乡所在地每天早晨有市,贸易兴隆。乡南1公里的捉牛岗为全县最大耕牛交易市场,农历每月逢五、十为圩日。1987年,全乡小学入学率达96.4%。民间艺术有傩舞、和合舞。
  莱溪乡莱溪,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5公里。自古八都设此且定期有市,因名八都圩。民国时属第三区。建国后仍属三区。1961年成立莱溪人民公社。1966年并入洽湾。1967年~1970年间又先后隶属于红卫、古城、城关镇人民公社。1971年恢复莱溪人民公社。1984年后为莱溪乡人民政府驻地,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莱溪乡全境丘陵占70%,平原、山地各占15%。农业以种植稻谷、柑桔为主,其次为大豆、油料作物。林木资源有松、杉、油茶、杂木等。渔业较为兴旺,全境鱼塘面积达1800余亩,是全县渔业主要产区之一。工业有农具制造、木竹器具、泥炉、陶器、建材、豆腐皮等工厂企业。境内耐火土、红石已大量开采,用于制造各种泥炉和建房基石。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除通县城外,还可与各村沟通。乡所在地每逢农历一、七为圩日,前来赶圩者大多为乡内农民,集市贸易兴隆。1987年,全乡小学入学率已达98.1%。民间艺术有赓溪竹马和东方狮舞。
  太源乡太源,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19公里。清以前曾作太阳源、太洋源。民国时属第三、四区。建国后属三区、桑田区、洽湾区。1958年属古城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太源人民公社。1964年并入古城人民公社。1977年恢复太源人民公社。1984年后为太源乡人民政府驻地,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太源乡属丘陵、山地综合地带,南、东部高而狭长,中部低而宽圆。境内耕地均属水田,主种稻谷、大豆油料作物等,大部分地区为水稻两熟制;部分地区还种柑桔、白莲等。山林面积较大,林木资源有松、杉、油茶、杂木等。矿藏资源有瓷土。工业有农具修造、木竹制品、陶器、化工等工厂企业。交通方便,丰杉公路贯穿全境东西联系乡内外;90%的自然村有简易公路能通行机动车辆。乡所在地每逢农历一、六为圩日,集市贸易繁荣。1987年,全乡小学入学率达96.4%。
  三溪乡三溪,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22公里。因南有一小支流于村东首汇入三溪水,又以是水源头有三,故有三溪之名。自古定期有市,因称三溪圩。清末至民国间,均为区、乡治所。建国后设乡属二区(1957年改属一区)。1958年设三溪人民公社于此。今为三溪乡人民政府驻地,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三溪乡是老区乡。全境95%山区,5%丘陵,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峦迭翠,梯田密布。耕地面积不到山林面积的十分之一,主种稻谷、柑桔、大豆、油料作物、白莲等;因山高水冷,大部分农田只能种单季水稻。全乡素有种植烟叶的习惯,“三溪黄烟”自古在县内享有盛名。林木资源有松、杉、油茶、竹、杂木等。境内矿藏已发现含黑云母的花岗岩,是建筑与建筑装饰品的上好材料。农民家庭副业有笋干、香菇、烟丝、茶叶、笠帽、畚箕、草绳等。工业有工艺灯具、竹木制品、烟草加工等。公路运输建国前是空白,如今定点客车通县城,3条简易公路与乡内70%以上村沟通。乡所在地每逢农历五、十为圩日,集市贸易兴隆。1987年,全乡小学入学率达94.6%。民间艺术有石邮傩舞(在全县傩舞中最为古老)。山川名胜有乡西北16公里的军峰山,海拔1760.9米,拔地耸天,景色奇秀,为避暑旅游胜地。
  桑田乡桑田,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12公里。清末属太和区。民国前期为四区治所;后期区署改设太和,置乡属之。建国初仍为乡,属四区。1952年设七区于此;1955年以桑田名之。1957年改属傅坊区。1958年设桑田人民公社于此。1966年并入古城人民公社。1979年古城人民公社迁驻于此。1983年以公社驻地更名桑田。今为桑田乡人民政府驻地,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全乡属低山丘陵综合地区,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区占5%,200~300米的丘陵占25%,100~200米的低丘占70%。境内耕地94%为水田,主种稻谷、油料和豆类作物等,是南丰粮食基地之一;6%为旱地,以种植蜜桔为主,兼营其他经济作物。林木资源有松、杉、油茶、杂木等。
  矿藏资源有石灰岩,属中上石灰系石灰。全乡牧、副、渔业生产逐年有所发展。工业生产方面,建国前只有1家小陶器厂和一些零星手工业,建国后兴办起陶瓷、建材、钙塑工艺等工厂企业。南(丰)建(宁)公路和丰杉公路纵贯南北,乡村公路相连成网。乡所在地每逢农历四、九为圩日,乡东北4.5公里的古城每逢三、八为圩日,集市贸易都较为繁荣。1987年,全乡小学入学率达96.2%。
  西溪乡西溪,位于县境西部偏南,距县城63公里。清以前称沙坪,俗名沙坪上。民国时置乡属七区(后为六区)。建国后属六区。1958年朱坊人民公社设此。1968年并入洽村人民公社。1979年恢复朱坊人民公社为其驻地。1983年更名西溪人民公社。今为西溪乡人民政府驻地,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西溪乡属山区,境内95%山地,5%丘陵。全乡93.4%的耕地为水田,主种稻谷、大豆、油料作物等;近几年开垦桔园种植柑桔,打破历史上柑桔不能上山的惯例。林木资源较丰富,有松、杉、油茶、油桐、杂木等。地下矿藏有青石,可用于制作石磨和陶瓷工业的碾机石轮。农家副业有香菇、蜂蜜等。工业生产建国前是空白,建国后兴办起农机修造、农具制造(生产吊线盒、木制日用品)、针织(主产锦纶袜)、地毯、竹具制作等。交通方面建国前没有公路,建国后修筑公路24公里与白长公路连接,有定点客车直通县城,各村亦有简易公路沟通。乡所在地每天有“露水圩”;乡北5公里的朱坊每逢农历五、十为圩日,集市较为兴隆。1987年,全乡小学入学率达97.4%。
  中和乡中和,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37公里。清末属白舍区。民国时属第五区。建国后属五区。1958年属白舍人民公社。1961年设中和人民公社于此。1968年并入白舍人民公社。1971年恢复中和人民公社。今为中和乡人民政府驻地,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中和乡20%山区,65%丘陵,15%平坂河道。全乡95.3%耕地为水田,主种稻谷、油类和豆类作物等,是南丰主要产粮区之一;近几年还利用荒山坂地种植柑桔,产量逐年增长。林木资源有松、杉、油茶、油桐、杂木等。地下矿藏有乡北6公里银坑村后之银矿,属弱化矿,明万历《南丰县志》载宋时曾设太平银场于此开采过银矿。工业方面建国前是空白,建国后从无到有,兴办农具维修、木竹制品、陶瓷等工业企业。公路运输发展迅速,今有县道1条全长40公里,定点客车直通县城;乡村公路4条共长36.5公里,可与各村沟通。乡所在地有“露水圩”。1987年,全乡小学入学率达96.9%。
  洽村乡洽村,位于县境西南角,距县城51公里。清以前志书作辖村、峡村者即此。清末以来为区、乡治所。1958年设洽村人民公社于此。今为洽村乡人民政府驻地,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洽村乡是个老区乡,四面环山,地势渐次向东南倾斜,属山区地带。境内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约占全乡总面积的70%,丘陵约占全乡总面积的30%。全乡面积中耕地仅占3.1%,主种稻谷、柑桔、油料、豆类作物等。近几年来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是南丰主要茶叶生产基地;桑园和白莲面积也都不断扩大。林木资源丰富,有林面积占全乡总面积的84.8%,以杉、松和毛竹为主,系县内木材、毛竹重点产区。地下矿藏有青石、萤矿石等。农家副业主要有香菇、蜂蜜、松脂、长毛兔等。工业生产从无到有,今有农机具修造、竹木制品、火柴、香扇、海绵、砖瓦和木材加工等工厂企业。公路运输有白长线可通白舍和县城,3条乡村公路可与各村沟通。乡所在地每逢农历二、五、八为圩日,乡西南7公里的长陂每逢农历一、四、七为圩日,商业、饮食业和服务行业都较为兴隆。1987年,全乡小学入学率达97%;除普通初中外,还有农业高中(二年制)在校学生71人。
  波罗乡波罗系乡之专名,以革命老根据地鄱(取其谐音为波)阳与乡驻地罗坊的首字组合而成。此乡于1984年3月新建,以前为白舍区、人民公社属地。乡所在罗坊位于县境南部偏西,距县城35公里。建乡后它已成为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波罗乡为老区乡,属丘陵山地综合地带,丘陵约占全乡总面积的70%,地势自西向东倾斜,西南、东南山地海拔多在240~350米之间。境内农田主种稻谷、柑桔、白莲、油料及豆类作物等。林木资源有松、杉、油恫、杂木等。工业生产从无到有,今有农具修造、木制品等工厂企业。公路运输有206国道纵贯全境,村际交通有简易公路相连。旧时乡所在地罗坊和乡西南3公里的鄱阳皆设圩有市,其废止年代不详,今乡民多赶乡北8公里的白舍圩和乡南7公里的广昌县甘竹圩。1987年,全乡小学入学率达98.2%。乡西4公里的田东,1931~1934年间南丰(广)县苏维埃政府曾设于此。1986年4月8日,共青团南丰、广昌县委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于此立“足迹千秋鉴、火炬万代红”纪念碑。
  傅坊乡傅坊,位于县境东南角,距县城33公里。清末属康都区。民国时先后属桑田、太和区之康都乡。建国后为区、乡治所。1958年设傅坊人民公社于此。今为傅坊乡人民政府驻地,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傅坊乡是个半山区半丘陵综合地带,山地面积占60%,地势南高北低。全乡耕地94.9%为水田,5.1%为旱地,主种稻谷、油料、白莲、柑桔、豆类作物等;由于连年治水改土,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使90%水田旱涝保收,70%土地实行双稻、油三熟制,成为南丰主要产粮区之一。林木资源丰富,有松、杉、油茶、油桐、乌桕、棕榈、板栗等,其中油茶、油桐面积不断扩大,成为县内油茶、油桐生产主要基地。杨溪一带出产瓷土,曾烧制瓷器。工业有农机具修造、竹木制品等。交通运输方面,南建公路穿境而过,杨(家)石(咀)公路有定点客车直通县城,3条简易公路可与各村沟通。乡所在地每逢农历三、八为圩日,乡西南10公里的石咀每逢农历一、六为圩日(并有耕牛市场),集市贸易兴旺。1987年,全乡小学入学率达97%。
  长红综合垦殖场国营长红综合垦殖场,创建于1958年。初以场部驻地名长陂综合垦殖场;1966年始改今名。场部所在地长陂系洽村乡属自然村,位于县境西南,距县城58公里。垦殖场下辖果园、农业、林业3个大队和纺织器材、胶合板2个工厂。果园大队队部设场部附近,有果园面积295亩(其中桔地267亩),以种植柑桔、梨、瓜果为主,兼营畜牧、水产和粮食加工。农业大队队部设祝家坳(在场部东北2公里白长公路侧),有农田面积230亩,主种稻谷,是场部粮食生产基地。林业大队队部设大港口(场部南2公里两水汇合口),有山林(用材林、经济林等)面积7900亩。纺织器材厂建于1964年,主产木质纱管(厂房设场部附近)和高速纺化纤长丝纸管(1986年新建厂房于南丰桥背)等,产品行销国内外。胶合板厂(厂部设白舍镇北3公里处岭头附近)建于1978年,所产各种型号胶合板畅销省内外。交通方面有白长公路,定点客车可直通县城。场部所在地长陂每逢农历一、四、七为圩日,集市贸易兴隆。1987年,全场小学入学率达100%;普通初中今已委托南丰一中代培。场部所在地驻有邮电所、派出所、营业所、供销社、粮站、汽车代办站、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院、职工医院、职工俱乐部、电视差转台、长红招待所等。 表1—4 各乡、镇、场1987年基本情况一览表注:①琴城镇村委会中,含居民管理区5个;村民小组中含居民小组148个。
  ②白舍中学系完全中学,学生数中含高中学生75人。⑧长红各项经济收入缺资料,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