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黎川县农村有线广播网发展阶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413
颗粒名称: (二)黎川县农村有线广播网发展阶段
分类号: TN93
页数: 3
页码: 527
摘要: 本县农村有线广播网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 1.普遍兴起 1958年冬,县广播站把工作重点放在帮助人民公社建立广播站。以后,茶亭、宏村、龙安、潭溪、德胜5个公社相继建立广播站,各站配有150瓦扩音机1架,工作人员1-2名。到1960年底止,全县7个人民公社有6个建了广播站,有扩音机6架/900瓦,广播喇叭发展到880只。县广播站抓住时机进行整顿,新增扩音机1架、录音机2台,机房设备改进,播出质量提高。县城广播专线增至10公里,喇叭发展到110只。3.迅猛发展 1966年3月,宏村、潭溪、西城等公社相继恢复和新建广播站。1989年,县广播站在日峰山安装了一台100瓦调频发射机,向各乡、镇传送广播节目。1990年对乡以下有线广播进行整顿,线路和喇叭数量略有回升。
关键词: 黎川县 发展

内容

本县农村有线广播网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 1.普遍兴起 (1958年至1960年) 1958年冬,县广播站把工作重点放在帮助人民公社建立广播站。1959年,熊村公社首先建立广播站。以后,茶亭、宏村、龙安、潭溪、德胜5个公社相继建立广播站,各站配有150瓦扩音机1架,工作人员1-2名。到1960年底止,全县7个人民公社有6个建了广播站,有扩音机6架/900瓦,广播喇叭发展到880只。
  2.调整巩固 (1961年至1965年) 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公社广播站撤销。县广播站抓住时机进行整顿,新增扩音机1架、录音机2台,机房设备改进,播出质量提高。县城广播专线增至10公里,喇叭发展到110只。1965年10月,社苹公社宏源大队建立本县第一个大队放大站,全大队每个自然村都有广播喇叭。
  3.迅猛发展 (1966年至1976年) 1966年3月,宏村、潭溪、西城等公社相继恢复和新建广播站。1968年以后,全县农村出现了大办广播的热潮,到1976年底止,全县共建公社广播站17个,有扩音机20架,总功率达8200瓦。
  与此同时,大队放大站发展很快,到1976年底止,全县共建大队放大站44个,占大队总数的39%,大队放大站扩音机总功率达到8505瓦。大队至自然村的广播线路和入户喇叭发展迅猛,最好年份的广播线路达900公里,入户喇叭1.3万只,入户率52%。这种一哄而上,大办广播的局面,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是: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管理维护跟不上,倒杆断线、喇叭不响的情况相当严重;广播与电话争时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为解决广播与电话争时间的矛盾,1969年县广播站改用载波传送节目,1973年起开始自架县至公社广播专线。
  4.新的转变 (1977年至1990年) 1977年以后,县广播站加快了广播专线建设步伐,到1984年冬止,县站至17个公社的广播专线全部架通,总长157.5杆公里。然而,从1982年开始,农村有线广播,特别是村(大队)以下的广播网路,大面积滑坡:村(大队)放大站无人管理,纷纷停播;乡到村的广播线路因维护措施不力,时通时断,传输效果很差;入户喇叭锐减,高音喇叭的保存量和通响率逐年下降。80年代中、后期,电视事业的兴起和电视机的普及,农村有线广播滑坡更加严重,县至部分乡的广播专线严重老化,信号经常中断,全县喇叭入户率降至1%。
  1989年,县广播站在日峰山安装了一台100瓦调频发射机,向各乡、镇传送广播节目。1990年对乡以下有线广播进行整顿,线路和喇叭数量略有回升。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