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岩泉自然保护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80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岩泉自然保护区
分类号: S759.9
页数: 5
摘要: 岩泉自然保护区自然条件良好,属亚热带森林生态林区,处于我国亚热带中部和南部的交界线上,多样性的生态条件繁衍和保藏了丰富的生物物种。同时,由于岩泉地处偏僻,地形险峻,交通闭塞,直至1973年才修通林区公路,人为干扰因素相对较少,使不少珍稀动植物得以保存,尤其是岩泉自然保护区植被保存完好,反映了植被历史悠久和古老,具有很高的保护、研究价值,日益引起省内外有关学者、专家的瞩目和关注。
关键词: 岩泉 自然保护区

内容

1985年,黎川县人民政府批准以国营黎川岩泉林场麦溪洲为中心,建立岩泉自然保护区。岩泉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中部最东端,处于武夷山脉中段向西延伸的一个支脉,地理座标为:东经116°55'——117°04';北纬27°04'——27°14'。区内海拔在300——1300米之间,面积约10平方公里。保护区距县城48公里,有林区公路直通县城。区内有林间小道3条,房屋数幢。到1990年止,该保护区为抚州地区唯一的自然保护区。
  岩泉自然保护区自然条件良好,属亚热带森林生态林区,处于我国亚热带中部和南部的交界线上,多样性的生态条件繁衍和保藏了丰富的生物物种。同时,由于岩泉地处偏僻,地形险峻,交通闭塞,直至1973年才修通林区公路,人为干扰因素相对较少,使不少珍稀动植物得以保存,尤其是岩泉自然保护区植被保存完好,反映了植被历史悠久和古老,具有很高的保护、研究价值,日益引起省内外有关学者、专家的瞩目和关注。
  1988年5月至1989年1月,以江西农业大学林学系施兴华等几十名教授、讲师和黎川县林业局局长周传根等几十名专业人员为主体,对岩泉自然保护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参加综合考察的还有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江西省森林病虫害防治站、抚州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等单位。该综合科学考察于1989年7月通过省级鉴定,中国林学会理事、树木学分会理事长、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朱政德等省内外有关专家、教授参加鉴定,考察鉴定结论为“在国内同类考察中达先进水平,在县级以完整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区的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中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同时,该科学考察后编辑、出版并向国内外发行了18.4万字的《江西省黎川县岩泉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专集,还摄制了映时40分钟的彩色电视片《江西省黎川县岩泉自然保护区》 经过综合科学考察表明,岩泉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保存不少珍稀动植物,其中一部分为国家级保护动植物。
  一、植物 (一)木本植物经鉴定统计共有木本植物107科、265属、661种,占江西省木本植物科的80%,属的66%,种的36%;占全国木本植物科的62%,属的19%,种的7.2%。木本植物的科比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还多5科。岩泉保扩区现存的珍贵、稀有树种有: 1.香榧:大乔木,最大胸径1.2米,树高达23米,麦溪洲附近保存近400年生的大树近1000株,其中胸径1米以上的便有30余株,为国家珍贵树种。
  2.梓木林:乔木,最高达20米,岩泉工区溪旁有成片林,其中胸径较大者已被择伐。梓木能成片林生长者极属罕见,故极有保护价值。
  3.伯乐树:乔木,最高达20米,为国家一级珍贵树种。刘家地山场有数十株成片林,生长旺盛。
  4.香果树:乔木,为国家一级珍贵树种。麦溪洲针阔混交林中有胸径1.2米大树,最高达30米,生长旺盛。
  5.乐东拟单性木兰:乔木,最高达15米,胸径最大的32厘米。在岩泉长坑及十里坑成小片生长,而且林下天然更新良好,为江西省境内罕见,属国家保护树种。
  6.山茶花原种:小乔木。山茶花虽有众多栽培品种,但野生的山茶花仅见于四川和黎川岩泉两处,对保存基因很有价值。
  7.青檀:大乔木,为制造宣纸的重要原料,系国家保护树种。岩泉地区有散生。
  8.青钱柳:乔木,最高达30米,胸径1米。此树种为我国特有树种。岩泉废弃的居民宅旁有10余棵此种大树。
  9.银钟花:小乔木,是优美的观赏树种,为国家保护树种。岩泉有自然分布。
  此外,还有乳源木莲、长穗榆、闽楠、银雀树、天竺桂、红山茶等珍稀树种。
  (二)竹林区内有毛竹、方竹、苦竹、箬竹生长,其中毛竹面积较大,经济价值高,为岩泉保护区主要植被之一,其余竹种呈小量片状分布。
  (三)药用植物有七叶一枝花、短萼木莲、八角莲、草珊瑚、绞股蓝等珍贵药用植物生长。
  二、动物岩泉自然保护区优越和多样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植物种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各种森林群落,因而也为许多珍禽异兽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理想场所。
  据考察,岩泉自然保护区有兽类40种,分别隶属于8目18科。其中云豹、豹、虎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猕猴、穿山甲、豺、黑熊、青鼬、大灵猫、水鹿、鬣羚等8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鸟类共有95种,分别隶属于11目30科。其中,有夏候鸟19种,留鸟55种,冬候鸟及旅鸟21种。这些鸟类中,小燕尾、栗头凤鹛、黑颏凤鹛、大仙鹟及黄颊山雀等5种为江西省首次发现。
  两栖爬行动物共计51种。其中两栖动物23种,分别隶属于2目,7科,9属,占江西省已知两栖动物种数38种的60.5%;爬行动物有28种,分别隶属于2目,9科,21属,占江西省已知爬行动物种类74种的37.8%。在林区,蛙科的树蛙和雨蛙营树栖生活,对控制林木害虫有重要意义,树蛙在谷雨前后大量聚集在山溪及水塘里配对产卵,故当地称之为“谷雨崽”。当地山民利用树蛙谷雨时配对产卵之机,大批捕捉,严重破坏树蛙繁殖。蟾蜍的生存数量甚多,每年惊蛰前后成群结队在水沟、水塘、水田中交配产卵,当地称“风蛤”,山民有捕食蟾蜍习惯,如能在其产卵后捕捉,并在宰杀前提取其耳后腺分泌的白色浆液,可加工成名贵中药——蟾酥。保护区内的棘胸蛙体型大,肉嫩鲜美,被人们誉为“山珍”,倍受青睐,但因捕捉过度,产量、数量急剧下降。爬行动物中尖吻蝮、平胸龟、鹰咀龟为稀有动物,现数量也大大下降。
  昆虫,已鉴定有10目,90科,521种。其中有60余种为江西省内分布的新记录,如大光蠊、歪尾蠊、姬螳螂、褐树螽、坚眉赤蜻、赤基色鲍、四痣丽刺蛾、中华白蝉、七斑弄蝶、桃金吉丁、红斑伪步甲等。尤其是宽尾凤蝶、黎民青凤蝶、金嫦凤蝶、鱼纺环蝶等10余种属国家稀有种类。保护区内松林、竹林面积大.但未发现松毛虫和竹蝗的猖獗危害,其主要原因是害虫的天敌种类和数量繁多,如草蛉、蝶角蛉、寄生蜂、寄生蝇、胡蜂等,特别是竹林旁的红头芜菁数量很多,而红头芜菁的幼虫是靠大量捕食竹蝗卵而生存,故使竹蝗不易危害成灾。保护区历来未曾用过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而植被茂盛,林相完整,环境清净,都有赖于无数有益昆虫对病虫害的抑制。
  (一)保护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虎、云豹、豹;二类保护动物有猕猴、穿山甲、水鹿、豺、鬣羚、大灵猫、小灵猫、青鼬(黄喉貂)、黑熊、白鹇及猛禽风头鹃隼、松雀鹰、燕隼,草鸮、领鸺鹋、斑头鸺鹋等。其中数量较多而较为重要的是猕猴、鬣羚、小灵猫、白鹇等。1988年考察人员在保护区麦溪洲附近发现的一群猕猴,便有60—80只;白鹇的数量更多,调查时见到数群,以数十只成群活动。云豹、豹过去常可见到,现数量十分稀少,一般不易遇见。虎更为少见,当地群众偶尔能见到“过山虎”活动。保护区麦溪洲等地常有黑熊活动迹象。重要的毛皮兽青鼬在该地也有一定数量分布。
  属于《江西省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条例》规定的省级保护动物有9种:黄鼬、豹猫、三宝鸟、伯劳、黄鹂、大山雀、家燕、金腰燕、红嘴蓝鹊等。
  (二)毛皮用动物主要有貉、黄鼬、鼬獾、狗獾、果子狸、蟹j蒙、豹猫等。它们的毛皮可制优质裘皮,一般肉也可食用,拔下的针毛还是制高级毛刷的原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区内以鼬獾、狗獾、果子狸、黄鼬等数量较多。
  (三)肉食用动物兽类主要有野猪、黄麂、华南兔等。野猪体大肉多,其皮张可制革,但对当地的竹笋及庄稼有一定危害,因此被当地群众当作主要狩猎对象,其资源数量较多,目前常有境外猎民猎捕。黄麂、华南兔更为常见,也是皮、肉兼用的兽种。另外,白腹巨鼠体型较大,肉味鲜美,当地群众也常捕获食用。鸟类中,主要有雉鸡(俗称野鸡)、珠颈斑鸠、灰胸竹鸡等,数量较多,也是当地猎捕食用的主要对象。
  (四)药用动物较为重要的有穿山甲(取鳞片)、刺猬(取皮)、熊(取胆、油等)、水鹿(取茸、鞭、筋、血等)、鬣羚(取血、角)、猴(取骨)、灵猫(取香囊)等,但均为珍稀保护种类,目前数量极少,严禁猎捕。
  (五)农林益鸟当地的95种鸟类中,70%以上是主食各种昆虫的农林益鸟。如黑枕绿啄木鸟、卷尾、暗灰鹃鵙、红嘴蓝鹊、灰树鹊、黑鹎、绿鹦嘴鹎、噪鹛、画眉、雀鹛、大山雀等是山地林区的优势种或常见种,是出色的“森林卫士”。八哥、鸟鸫、鹡鸰、伯劳、鹊鸲、黑背燕尾、白头鹎等,则主要活动于园林、农田,是人们除虫灭害的有力助手。草鸮、凤头鹃隼、鸺鹋等猛禽,则是鼠类的天敌。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