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黎川县水稻品种的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728
颗粒名称: 1.黎川县水稻品种的变化
分类号: S33
页数: 2
摘要: 解放初期,本县属一季稻区,水稻品种全属老式高秆农家品种,如麻壳红、麻壳白、石上粘、光头红、芋头红、八月白、淮禾、百日早、重阳糯、过冬糯等。50年代推广双季稻后,稻谷品种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大面积推广杂交稻栽培后,使稻谷产量猛然上升。1990年全县杂交稻栽培面积达226406亩。1954年起用南特号、莲塘早。1964年试种矮秆品种——矮脚南特号。1976年推广6044、7055、5450、广陆矮四号、龙草113和科京3号。1980年推广温选六、硅辐3号、科京63—1、竹科2号、竹系26等。1984年引进“78130”,1985—1987年该品种成为当家品种。
关键词: 水稻 黎川县

内容

解放初期,本县属一季稻区,水稻品种全属老式高秆农家品种,如麻壳红、麻壳白、石上粘、光头红、芋头红、八月白、淮禾、百日早、重阳糯、过冬糯等。50年代推广双季稻后,稻谷品种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大面积推广杂交稻栽培后,使稻谷产量猛然上升。1990年全县杂交稻栽培面积达226406亩。
  (1)早稻:1951年通行的品种有城下早、百日早、八月白。1954年起用南特号、莲塘早。1958年改用更新南特号、陆财号、赣农3425、赣农5636等。1964年试种矮秆品种——矮脚南特号。1968年引进珍珠矮11号、15号。1971年推广广矮九号、广解607、爱武、苗接、金小青。1976年推广6044、7055、5450、广陆矮四号、龙草113和科京3号。1976年推广红四—0、珍大一号、先锋一号、秀江早、原丰早、竹莲矮、青马早等。1978年推广密粒红、凤选、光大白、珍青早、温选青、八一早、圭矮43、青秆黄。1980年推广温选六、硅辐3号、科京63—1、竹科2号、竹系26等。1984年引进“78130”,1985—1987年该品种成为当家品种。1987年又引进“79106”和“119”,并开始试种早杂威优49、64和协优49等。
  (2)二晚:50年代品种有浙场九号、黄禾子。1957年调进苏场412稻种50万公斤,进行试种。60年代初改用银梗中杂,中期又改种红农和农垦58.70年代初从福建省光泽、建宁、泰宁等县调进鸭子矮、白米子和691种子50多万公斤。1975年推广广秋、早广二号、矮脚塘竹、赣南晚13等迟熟品种。1976年试种杂交水稻成功后,1978年全县大面积推广应用,杂优面积占二晚总面积的50%左右,有的公社甚至占二晚面积的75%。1980年,在继续推行杂优品种的同时,推广桂朝二号、红矮1号、754、755等。1982年淘汰桂朝二号,改用汕259.1987年,推广杂交组合汕优6号、汕优63和汕优桂33.全县杂优栽培面积已占二晚总面积的80%。
  (3)一晚:老式单季晚稻品种,大部分保留至60年代,其中少数(如麻壳红)因稻田条件需要而保留至今。1964年,推广一晚新品种光荣一号、献党一号、农垦58等。70年代开始推广鸭子矮、白米子、691等。1976年县内试种杂优。1978年、1979年一晚杂优栽培面积均在5万亩以上,1980年仅2万亩,1981——1983年一晚一律未栽杂优品种,常规品种自1976年后改栽红矮一号、754和江2九九等。1984年推广的杂交稻汕优63,栽培面积渐广,至1987年已占一晚面积的一半。
  (4)糯稻:传统品种重阳糯、过冬糯仍为本县糯稻的主要品种,解放后引种的二晚糯稻种海南糯、密粒糯、姬糯也有少量栽培。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