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黎川县的经济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717
颗粒名称: 3.黎川县的经济作物
分类号: S56
页数: 6
摘要: 烟草本县自明末从福建引进烟草种子及栽培技术,至今已三百余年历史。清代中期,县内植烟风气极盛,全县农民普遍争用肥田植烟,并出现租赁土地及雇工买肥种植烟草现象。民国时期,黎川仍为全省晒烟重要产区之一。据调查统计,民国16年前后,全县常年烟叶产量在30—60万斤左右,最高年产量达150万斤;种植烟草的农户约5000余户,种植面积达3100多亩。民国26年种植面积仍有3000亩,总产54万斤。全县境内均有植烟的条件与习惯,潭溪、栗塘、德胜、湖坊为主要产区,宏村、龙安、社苹、洵口等地次之,以潭溪乡三都村及其附近地域所产烟叶最负盛名。
关键词: 经济作物 黎川县

内容

(1)烟草本县自明末从福建引进烟草种子及栽培技术,至今已三百余年历史。清代中期,县内植烟风气极盛,全县农民普遍争用肥田植烟,并出现租赁土地及雇工买肥种植烟草现象。清嘉庆十年(1805年),“合邑公请县尊申详各大宪”,立下《大荒公禁栽烟约》,以扭转种烟与种粮争地、争肥、争劳力而严重影响全县百姓衣食生计的危急状况,但却禁而未绝。民国时期,黎川仍为全省晒烟重要产区之一。据调查统计,民国16年(1927年)前后,全县常年烟叶产量在30—60万斤左右,最高年产量达150万斤;种植烟草的农户约5000余户,种植面积达3100多亩。民国26年种植面积仍有3000亩,总产54万斤。
  本县种植的烟草,属黄花烟草类,包括有黄烟种、密叶子尖杆、牛舌尖等3个品种,其中以黄烟种和牛舌尖为主。全县境内均有植烟的条件与习惯,潭溪、栗塘、德胜、湖坊为主要产区,宏村、龙安、社苹、洵口等地次之,以潭溪乡三都村及其附近地域所产烟叶最负盛名。
  烟草栽培技术性强,一般包括播种(“立冬”为播种期)、移栽(“清明”前至“谷雨”日为移栽期,按行距2.5尺、株距1.5尺的“品”字形挖定植坑,施足底肥后栽插,每亩可植栽1400—1600株)、施肥、挑花抹芽、采摘、晒烟、防治病虫害等工序。
  近二十年来,由于市场对黄烟丝需求量大减,加上烟叶价格不合理,烟草栽培面积及烟叶产量均呈下降趋势。(2)油菜: 油菜是本县主要油料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很大。民国26年,全县种植面积3800亩,油菜籽总产量560石。解放前至70年代初,县内所栽培的油菜均为白菜型当地农家老品种,产量低,一般亩产油菜籽15—20公斤,最高不超过25—30公斤;抗病力弱,特别易发菌核病,发病率高达50—60%,较轻时亦在20—30%左右;出油率也低,含油率仅25%。经过引进外地新品种试种,取得一些经验教训,但目前单位面积产量仍很不理想。由于产量低、投工大,投资多,农民普遍反映种油菜不合算,因此全县油菜种植面积从过去1—2万亩(最多曾达到3万亩左右)减少到近数年只5000—6000亩之间。
  本县油菜栽培有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方式。试验证明,过去油菜低产的原因,一是点播和栽插的密度太稀疏,二是本县土壤严重缺硼,而油菜缺硼会发生花而不实。因此,必须改进播栽密度和适时适度施硼肥和喷硼砂。
  1964年引进甘兰型油菜——“胜利52”,亩产油菜籽75公斤左右,因土壤缺硼引起花而不实,未大面积推广。1976年引进甘兰型油菜——“西南302”,并从上海市硼砂厂调进硼泥作油菜底肥,从无锡市红星化工厂调硼砂作叶面肥,解决了本县甘兰型油菜因缺硼影响产量的技术难题。1990年又引进甘兰型新品种“万油17”(早熟),“821”(中熟),杂交油菜一“秦油2号”(迟熟),亩产油菜籽一般75—100公斤。
  (3)其他经济作物本县经济作物,除烟草、油菜外,还有解放前传统项目芝麻、花生和解放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棉花、黄麻、西瓜、莲子、黄花菜、中药材、瓜子等数种,有的传统项目如苧麻,现已极少种植。
  ①芝麻:清代县志载称“脂麻”,又载“芝麻即胡麻。服食以黑者为良,取油以白者为良”。民国时期,农村多以旱地、山地种植。民国26年,全县芝麻播种面积为3400亩,总产量2040石。解放后,群众除在旱地、山地零星栽培外还利用河滩洲地大面积种植。如裘坊乡裘坊村的上裘、下裘、井头、陶源等地每年利用河边洲地种植300—400亩,年产芝麻7500—10000公斤,卖给国家5000公斤以上。1982年后洪门水库水位增高,河边洲地被淹没。其他农村群众多采取开荒地种芝麻。
  ②花生:本县一向利用零星土地种植花生。民国26年全县花生播种面积为560亩,总产量1080石。解放后花生播种面积一般在数百亩至一千亩之间,亩产均在50公斤左右,1986年后面积扩大到二千亩以上,单产也有较大提高。1987年引进花生新品种——“海花1号”,一般亩产250—300公斤,1991年引进白沙选,亩产200—250公斤。
  ③棉花:解放前,本县农民利用零星旱地栽培少量本地老品种棉花。解放后,先后引进了“岱字15号”、“彭泽1号”等外地品种,推广种植。新品种棉铃大,产量高。1958年至1965年集中连片种植100亩以上的有十里公社(今裘坊乡)裘坊大队,社苹公社社苹大队,宏村公社沙下大队,龙安公社的龙安、井戈、桃口等大队。1960年全县产棉810担(皮棉)。1966年以后,上级未分配本县植棉任务,县内植棉面积及棉花产量均逐年减少。1973——1982年仅华山垦殖场五福街农科所种植数亩。
  ④果用瓜:本县果用瓜主要包括金瓜、梨瓜、西瓜三种。解放前县内只种金瓜,解放后才引进了梨瓜和西瓜,并逐步推广种植。本县引进的良种西瓜有:抚州黄囊西瓜、马兰瓜、蜜宝瓜、台特、无子西瓜等。其中以马兰瓜最佳,本县西城、湖坊等地种植多年,其种性未变。全县果用瓜种植面积过去均在1000亩以下,进入80年代后,面积在1400亩左右。1986年起扩大至2000亩以上,年产量达到了3000余吨,亩产一般在1200公斤以上。1990年播面达1万亩,新引进良种“新红宝”、“新澄2号”、“建杂2号”等,亩产一般3000—4000公斤,总产达16000吨。
  ⑤甘蔗:本县潭溪、栗塘、十里(裘坊)、城关镇(日峰镇)等地农民多种于自留地、蔬菜地,产量高,一般亩产2000—2300公斤。
  ⑥黄花菜:本县原来只利用田边地角零星栽培。近数年发展成利用红壤大面积栽培。如潭溪乡的长洋、文青、大芸,栗塘乡的新荣和县鱼种场等处均安排了一定面积栽培,全年产量在百担左右。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