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2.黎川县其他粮食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716
颗粒名称:
2.黎川县其他粮食作物
分类号:
S233.73
页数:
5
页码:
114
摘要:
(1)陆稻;(2)大豆;(3)红薯;(4)小麦;(5)杂粮
关键词:
黎川县
粮食作物
内容
(1)陆稻: 陆稻又称山禾,是本县50年代特有的稻谷品种,适宜在山上直播,全生育期170—180天,5月初播种,10月下旬收割,亩产100—150公斤。陆稻茎杆较硬,根系发达,穗长6寸以上,每穗160—200粒,谷粒大,金黄色,米质好,抗旱性、抗病虫性特强,耐肥、耐瘦,不易倒伏落粒。由于产量低,种植者很少,但厚村乡等山地农民至今仍有极少量栽培。
(2)大豆: 豆类作物古称“菽”。本县传统种植的豆类很多,从颜色分有黄豆、黑豆、赤豆、绿豆,从形状分有扁豆、刀豆、羊须豆、虎爪豆、绢带豆(又名豆角,属蔬菜类),从本地方言俗称分有塍豆(较大的黄豆,多种于田塍上)、田豆(又称马料豆,农历七月种于田里,九月收获)、豇豆和六月爆(收获最早的黄豆,农历三月下种,六月收获)等。
本县种植的大豆,包括黄皮、青皮、黑皮的田豆、塍豆,其中以黄皮居多,黑皮极少。解放前至50年代末,全县有相当一部分水田在收获单季稻后种大豆。以后,随着双季稻栽培面积不断扩大,水稻单产逐步提高,种一季晚大豆远不如栽水稻二晚的产量高,故晚大豆种植面积越来越少,但由于广泛推行田塍种豆,以塍豆取代田豆,至70年代塍豆种植普及各乡村,因此,全县大豆总产量仍不断增加。
除晚大豆和塍豆外,本县还有种植山豆的习惯。山豆可在山上种植,耐旱,豆粒小,黄色,宜制作豆腐。山豆以厚村乡种植最早最多,以后扩种到洵口乡、华山垦殖场和裘坊乡等地。
近年来,从进贤县引进早大豆——矮脚早,3月底播种,6月底或7月初收获,亩产10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可达200公斤左右。矮脚早也可作晚大豆种植,于7月中旬至8月初播种。
(3)红薯: 红薯又名番薯。本县原种有红心薯、白心薯两种,均为一年生,薯形呈圆筒形,醣粉含量较高,淀粉含量较低,含水份多;产量低,一般亩产100—1500公斤。60年代引进外地红薯新品种——胜利百号,红皮白心,呈圆形、棱形,与老种薯相比醣分略低,淀粉多,水分较少,产量较高,一般亩产2000—2500公斤,高的可达3500—4000公斤。
解放前至60年代,本县农民多将红薯作晚秋作物,也有作春插作物的。作春插用块根育苗,再剪苗扦插,多栽于旱地;作晚秋作物多栽于水田,在早稻收割后剪茎蔓扦插,栽得越早产量越高,霜降前后收获。红薯收获后,一般用地窖或室内贮藏。本县农村有将鲜红薯煮粥充食和晒制薯干的习惯,并将薯制成薯粉或加工粉丝,还普遍以红薯块根、茎蔓、青叶作牲畜饲料。
本县历年来红薯单位面积产量虽然逐步有所提高,但一直离高产水平相差甚远。
(4)小麦: 本县从明、清至民国均有一定面积的小麦栽培。据旧县志载:“方夏旧谷将尽,新谷未升,麦先熟,为接绝续乏之谷”。可见当时农民特意种植小麦,以备春荒青黄不接时食用。民国26年,全县小麦播种面积为2600亩,总产量为3120石。
建国后,小麦虽不作主粮,但仍有零星栽培,冬播春收,留作麦芽以制米糖用。本县面食需用面粉,均从外地调进。
(5)杂粮: 本县所种植杂粮作物,除小麦外,尚有少量大麦、荞麦、玉米、绿豆和其他杂粮等。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