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育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707
颗粒名称: (1)育秧
分类号: S31
页数: 1
摘要: 不论早稻、一晚、二晚都选择夹沙田或泥田作秧田,要求排灌方便,底肥施足,田基整平。播种期:早稻一般在3月中、下旬;一晚在5月中旬,“立夏”至“小满”间;二晚在“芒种”至“夏至”前。至80年代初,一般早稻每亩播种75—100公斤;二晚常规品种每亩播40—50公斤;杂优品种每亩仅播15—20公斤。秧田不论大小,一律不分条畦,多为水播水育。采用这种技术育秧的秧龄,早稻和一晚一般在30天左右,二晚则为40—50天。
关键词: 育秧 黎川县

内容

不论早稻、一晚、二晚都选择夹沙田或泥田作秧田,要求排灌方便,底肥施足,田基整平。
   播种期:早稻一般在3月中、下旬;一晚在5月中旬,“立夏”至“小满”间;二晚在“芒种”至“夏至”前。
   播种量:解放前由于耕作技术落后,沿袭旧有习惯,播种都很稠密,每亩秧田播种量一般都在200—250公斤左右。解放后,随着耕作技术的不断改进,科学种田水平的不断提高,秧田播种量不断减少。至80年代初,一般早稻每亩播种75—100公斤;二晚常规品种每亩播40—50公斤;杂优品种每亩仅播15—20公斤。
   育秧方式:解放初期采用老式秧田。秧田不论大小,一律不分条畦,多为水播水育。1958年推广新式秧田,即在秧田里作成宽4尺左右的小畦,畦的周围用泥作小埂,仍然采用水播水育。1965年,试验早稻塑料薄膜保温育秧。1970年,大面积推广保温育秧,面积占早稻秧田总面积的60—70%;秧田多采用湿润田基,拖浆埋芽。1971年,龙安公社龙安大队塘下生产队试验室内蒸气育秧,小苗带土移栽;后改为室外场地薄膜保温育秧,小苗带土移栽。1977年,熊村、栗塘等公社推广室内保温无土育秧。
   秧田施肥:推广磷肥育秧到高磷高钾适氮育秧,使育秧技术得到很大改进,秧苗素质不断提高,由原来细嫩的“牛毛秧”变成了壮秧:早稻改变成扁甫矮壮秧,一晚、二晚改变成分蘖矮壮秧。采用这种技术育秧的秧龄,早稻和一晚一般在30天左右,二晚则为40—50天。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