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稻品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703
颗粒名称: (1)水稻品种
分类号: S511
页数: 2
摘要: 本县所栽培的水稻,按生理特性、形态特征和亲缘关系的差异可分为籼稻和粳稻;按对光照长短的反应和生育期长短可分早稻、中稻、晚稻;按对土壤水分的反应分为水稻和陆稻;按米粒内淀粉的性质分粘稻和糯稻。建国后,为扩大复种面积,改单季种植为双季种植,又引进了新的水稻品种,这样,根据生育期长短,有一季稻、双季稻;根据播种期和生长季节,可分为早稻、一季稻和二晚;根据稻谷的含内物可分为籼稻、粳稻和糯稻等。50年代中期以前,本县全部栽种老式高秆品种。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群众中仍有“黎米”之称。近数年,杂交稻占二晚总面积的80%。在此期间,二晚糯品种有海南红糯、密粒糯、姬糯等。
关键词: 品种 黎川县

内容

本县所栽培的水稻,按生理特性、形态特征和亲缘关系的差异可分为籼稻和粳稻;按对光照长短的反应和生育期长短可分早稻、中稻、晚稻;按对土壤水分的反应分为水稻和陆稻;按米粒内淀粉的性质分粘稻和糯稻。建国后,为扩大复种面积,改单季种植为双季种植,又引进了新的水稻品种,这样,根据生育期长短,有一季稻、双季稻;根据播种期和生长季节,可分为早稻、一季稻和二晚;根据稻谷的含内物可分为籼稻、粳稻和糯稻等。50年代中期以前,本县全部栽种老式高秆品种。
  ①早稻:旧时,农民曾将早稻称为“占”。明、清至民国时期,本县早稻品种先后有:洗耙早(50日熟)、救公饥(味香美)、麻阳占(米白而小)、流水早(以上三种均为60天成熟,收割后再耕可再收获,但产量极低)、中早(迟于60天占而早于白沙占,故名)、白沙占、朗占、大谷占、细谷占、福德占、百日占、江东占(耐旱多粒)、池州占、龙芽占(迟熟而米粗味淡,耐旱易栽培)、红米占、茅里占、闪秋占、冬占(熟最迟)。从1954年起,本县开始试种比老品种成熟期较早的早稻,品种有:城下早、百日早、南特号、莲塘早等;1960年推广更新南特号、陆财稻、赣农3425、赣农5636;1964年龙安公社龙安大队塘二生产队开始试种矮秆品种——矮脚南特号(当时只试种了2分田面积),折合亩产达600公斤;1965年推广珍珠矮。70年代初,早稻栽插珍珠矮面积占全县早稻面积的80%;其次还有广矮九号、广解607、爱武、苗接、金小青等,至此,全县早稻栽培基本实行了矮秆化;1974年推广珍大一号、先锋一号、秀江早、原丰早、竹莲矮等;1976年,从福建引进红四一0、密粒红、凤选、光大白、珍青早、青马早、八一早、圭矮43、温选青,从浙江引进了青秆黄,从广东引进了广红;1980年又从福建引进科京63—1、竹科2号、竹系26等品种。其中从光泽县良种场引进的科京63—1,亩产500公斤左右,高的亩产600公斤,1981—1983年成为早稻当家品种。1984年又从福建沙县、泰宁引进“78130”,1985—1987年中淘汰“科京63—1”,以“78130”为早稻当家品种。1987年又引进“79106”、“119”等,取代了“78130”,并开始试种早杂威优49、威优64、协优49等。
  ②晚稻:旧时农民将晚稻称为“黎”,据说是“种出洞黎,故称‘黎米’”。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群众中仍有“黎米”之称。后来,品种名称有称“黎”的则改为“红”。
  明、清时,本县晚稻品种有:八月白(晚稻早熟品种)、铁脚粳(米质坚而色白、味厚)、白米黎(后改称金包银或麻壳红)、黄荆黎、荷包黎、光头黎、乌督黎等。
  “一晚”(即单季晚稻):本县原属单季稻区,老式品种很多,栽培年限长。从民国时期至本世纪60年代初,县内栽培的“一晚”品种有:麻壳红、麻壳白(又名金包银)、芋头红、光头红、石上粘,还有比其他晚稻成熟期稍早的八月白、淮禾、百日早、乌皮早等;糯稻亦属晚稻,本县糯稻品种有过冬糯、重阳糯等;1957年从省农科所引进银梗中杂种;1964年,县内推广外地引进的晚稻品种有光荣一号、献党一号、农垦58等;1970年,从福建大量引进691、白米子、鸭子矮等;1976年开始试种杂交水稻,1978年至1979年一晚杂优品种共栽培了11万余亩;1980年推广754、755、红矮1号等;1981—1983年,一晚不种杂优,常规品种从1976年后改栽红矮1号、754、江二99等。1984年以来,以县良种场为主,县良种公司、农技站、植保站为辅,共同配制了杂交新组合红优63,属一晚、二晚兼用品种,用矮红早9号A(抚州地区所)×明恢63(福建三明所)获成功,亩产500公斤以上,并获省、地技术改进奖和推广奖,1987年,红优63栽培面积占一晚总面积的一半。
  “二晚”(即双季晚稻):本县从1954年开始试种“二晚”。50年代品种有浙场9号、黄禾子;1957年调进苏场412种子50万公斤。60年代初改用银梗中杂;1965年采用珍珠矮倒种失败,后又试种农垦58、红农;1970年后采用鸭子矮、白米子、早广二号、矮脚塘竹、赣南晚13号等。1976年试种杂交水稻获得高产,从1976年至1982年,全县共栽插杂优品种37万余亩。1980年二晚除栽杂优外同时推广754、桂朝二号。近数年,杂交稻占二晚总面积的80%。至1987年,推广的杂交组合有汕优6号、汕优63、汕优桂33等。在此期间,二晚糯品种有海南红糯、密粒糯、姬糯等。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