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61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自然灾害
分类号: X43
页数: 13
摘要: 洪涝黎川县是赣东地区暴风雨中心之一,全县大部分地区处在易涨易退的山溪河旁,从古到今,洪涝时有发生。宋太平兴国元年,县城东南四十里的马溺地区发生山洪,推走巨石。明正德十四年4月,大水,通济桥冲坏,西南城墙尽毁,民房淹没无数。明万历二十一年6月11日,夜,大雨震雷,城内、外水深数丈。横港桥,惠德桥,安济桥,及大士,真君二阁尽被淹没。1970年7月10日,特大暴雨,日降雨量达164.7毫米,多处山洪暴发,几万亩农田受淹。1980年4月28日14时至29日20时,降雨量达156.7毫米。1982年6月13日—6月17日,连续五日大暴雨,降雨总量达609.6毫米,多处山洪暴发,河水持续猛涨,全县受到巨大的洪涝灾害。此次水灾,全县损失总值1746.83万元。
关键词: 黎川县 自然灾害

内容

第一节洪涝黎川县是赣东地区暴风雨中心之一,全县大部分地区处在易涨易退的山溪河旁,从古到今,洪涝时有发生。
  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县城东南四十里的马溺地区发生山洪,推走巨石。
  宋治平元年(1064年),大水。
  宋绍兴六年(1136年),洪水。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4月,大水,通济桥冲坏,西南城墙尽毁,民房淹没无数。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6月11日,夜,大雨震雷,城内、外水深数丈。县治、学宫、粮仓、册卷库、监狱尽淹;桥梁倾毁,人畜庄稼漂没无数。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大水。
  明崇祯元年(1628年)7月,大水损坏庄稼。同年十月初八夜,发生震雷大雨及冰雹。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5月,大水损坏庄稼。
  清顺治二年(1645年)5月,连雨三日,夜,水深数丈,淹没民房无数。横港桥,惠德桥,安济桥,及大士,真君二阁尽被淹没。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大水。
  清康熙三年(1664年)6月,官川,浒障山洪暴发,居民房屋漂荡一尽。
  清康熙六年(1667年)4月,大水。
  清康熙十年(1671年)4月,大水。十四都山洪暴发,冲毁利涉、杨济二桥。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5月,大水。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7月,大水,冲毁、漂没民屋无数。
  清嘉庆七年(1802年)7月15日,大水,城内水深5、6尺,官署、粮仓淹坏;惠德桥倾毁,只有一石墩未动,官川、横村、中田等处淹死数千人,淹没漂走民房17000余间。
  清道光十年(1830年)4月8日大水。次年发生饥荒。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春夏两季连雨百日,秋收大歉。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三、四月间,大水损害禾苗。
  清道光三十年(1852年),大水。
  清同治元年(1862年)5月26日大水。横村、冰湖、中田淹没,漂走民房多所,冲毁庄稼无数。
  清同治八年(1869年)4月8日,大水冲塌桥梁、陂堰、农田淤沙数尺。4月28日,又大水,5月3日,再次大水。
  清同治九年(1870年)3月16日夜,大雨震雷,次日晨,城内水深6、7尺,南门城角冲塌数丈,桥梁、陂堰多有倾毁,田上淤泥沙数尺,5月11日,西乡大水。8月7日,西乡的周安降大雨雹,损坏庄稼。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5月,大水。
  民国元年(1912年)5月12日,大水。
  民国4年(1915年)5月20日,大水。
  民国18年(1939年)大水。
  1952年6月5日—7日,连续三日特大暴雨,总降雨量为353毫米;6日降雨量高达240毫米;7日上千12时县城水位猛涨,比正常水位高6.66米,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多处桥梁冲坏,交通阻塞;沿河地带一片汪洋,房屋倒塌,家具漂荡;县城已成水城,人上房顶,船行街道。全县72个乡,受灾乡16个,占总乡数22%;受灾人口10258人,占全县总人数13.8%;冲毁耕地15928亩;冲塌房屋674间;淹死3人;损失粮食350余万公斤。
  1961年6月11日—12日,连续二日暴雨,总降雨量为254毫米,县城水位比正常水位高5.13米。此次水灾,损害农作物77065亩,冲坏水利工程155处,冲毁桥梁20座,冲走木料1100立方米,淹死一人、耕牛一头,损坏粮食3万公斤、食盐300公斤,农具587件。
  1969年6月30日,特大暴雨,日降雨量达177.0毫米,宏村、西城、德胜、熊村、湖坊、河塘等地山洪暴发,黎滩河水猛涨,几万亩农田受淹。
  1970年7月10日,特大暴雨,日降雨量达164.7毫米,多处山洪暴发,几万亩农田受淹。
  1977年6月20日,特大暴雨,日降雨量达151.8毫米,多处山洪暴发,万亩农田受淹。
  1980年4月28日14时至29日20时,降雨量达156.7毫米。全县多处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县城水位达104.38米,比正常水位高3.04米。全县33803亩早稻田受淹,占全县早稻面积25.5%;冲毁农田3200亩;冲毁冲坏山塘水库23处、陂坝113处、渠道188条、堤坝127座、桥梁102座;冲毁房屋43间,仓库31间、牛栏4间;淹死耕牛1头。
  1982年6月13日—6月17日,连续五日大暴雨,降雨总量达609.6毫米,多处山洪暴发,河水持续猛涨,全县受到巨大的洪涝灾害。共淹没早稻田46187亩、一晚稻田27307亩,其中冲毁早稻田23605亩、一晚稻田11551亩,损失粮食2256.5万公斤。淹没二晚秧田4288亩,损失种籽43万公斤。淹死6人,冲毁民房、仓库多处,损失79.48万元。冲毁冲坏水利设施多处,损失805万元。此次水灾,全县损失总值1746.83万元。
  表2—15 黎川县1957—1990年洪涝统计表注:距平多30%为特大水年,多10—30%为大水年。
  第二节干旱明正德八年(1513年),旱。
  明崇祯二年(1529年)5月,旱。
  明崇祯五年(1532年)5月至9月不雨,民间大疫。
  明崇祯七年(1534年),5月旱,8月饥。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5月旱。
  清顺治九年(1652年)闰6月旱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旱。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旱。
  清康熙元年(1662年),旱。
  清康熙五年(1666年),旱。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6月、7月不雨。
  清康熙六十年(1621年)5月、6月、闰6月、7月不雨。
  清雍正六年(1728年),5月、6月不雨。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夏大旱,稻焦枯。
  清道光四年(1826年)4月旱。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5月、6月旱。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7月旱。
  1953年,6月、7月未降雨,排田龟裂。4113亩农田受旱灾。
  1963年6月24日结束雨季后,连续71天未下雨,全年降雨量仅为1142.5毫米,比正常年份减少606.7毫米,降雨量为有记载以来的最小年,是百年一遇的大旱年。全县旱情十分严重:除黎滩河、龙安河、资福河外,其它河溪60%断流。黎滩河8月24日流量仅为0.9M3/秒,比正常流量减少20.03M3/秒。中田公社潢源大队人畜饮水都很困难。不少地区农田开裂发白,裂开度达6—9厘米,全县共14.1万亩农田受旱,占全县农田面积的50%;中田、资福、十里、德胜、华山五个公社(场)受旱面积在60%以上。全县比1962年减产26.5%,共减产粮食1330万公斤,农民收入比1962年减少131万元。
  表2—16 黎川县1963年各公社干旱情况统计表 1978年,雨季降雨偏少,六月份降雨量仅为110毫米,与历年同期350—390毫米相比较,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全年降雨量只有1428.4毫米,比正常年份减少320.8毫米。6月15日开始进入高温季节,比常年提前25天。全年连续20天未下雨达3次共93天;第一次从6月28日到7月17日共20天;第二次从7月27日到8月26日共31天;第三次从8月30日到10月10日共42天。全县河流流量显著减少,不少河溪基本断流。全县早稻受旱面积30038亩,其中旱死无收的11671亩;一晚受旱36080亩,其中旱死无收18508亩;二晚受旱31080亩,其中旱死无收8129亩。
  表2—17 黎川县1978年旱情统计表表2—18 黎川县1957—1990年干旱情况表第三节大雪寒潮清康熙九年(1670年),2月大雪,11月、12月又大雪,民房及树竹被压倒。
  1964年2月中、下旬,强寒潮入侵,冻雨和雪持续7天,全县遍野冰山雪地,四处冰挂雪裹;电线上冰凌成排,最大直径达40毫米;全县电线杆被压断一百多根,竹木被压断30%左右,通讯,交通中断一星期。
  1969年1月下旬到2月上旬,强寒潮侵入,日平均气温由20℃降到零下4℃,2月6日最低气温达零下7.2℃,积雪维持了7天,冬作物遭受严重冻害。
  1972年2月上、旬,寒潮侵入,最低气温达零下5.2℃,积雪持续6—9天,冬作物遭受冻害,交通受阻。
  1980年1月下旬到2月上旬,寒潮侵入,最低气温达零下5.2℃,积雪维持一星期,交通中断,冬作物遭受冻害。
  1985年12月8日出现雨凇及霜冻低温阴雨天气,柑桔等果树受冻,为害严重。
  1986年2月27日,寒潮侵入,降温显著,对早开的油菜花和早春作物威胁很大。
  1987年2月18日出现寒潮,造成较长时间低温阴雨天气,28日出现霜冻,对已开花的油菜威胁很大,出土的马铃薯全部冻死。
  1987年11月27日,寒潮侵入,受其影响,出现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日照偏少,降水偏多,29日出现初雪,对晚稻收割、晒藏极为不利。
  第四节三寒春分寒,清明寒,小满寒,是危害农作物的自然灾害,建国后本县境内出现的“三寒”记载如下: 1958年5月11日至5月17日,小满寒,连续7天低温阴雨,严重影响早稻分蘖、幼穗分化,造成早稻减产。
  1960年5月19日至5月23日,小满寒,连续5天低温阴雨,正在孕穗的早稻遭受伤害。
  1965年3月上旬至4月上旬,春分寒连清明寒,长时间日平均气温低于10℃,日照少于2小时,阴雨持续不断,造成早稻烂种、烂秧、死苗。
  1966年5月15日至5月20日,小满寒,连续6天低温阴雨,严重影响早稻分蘖和幼穗分化。
  1970年3月,春分寒,连续26天低温阴雨。5月上旬小满寒,连续4天低温阴雨。此二寒给早稻、蔬菜、带来很大危害。
  1973年5月19日至5月22日,小满寒,连续4天低温阴雨。
  1975年5月19日至5月23日,小满寒,连续5天低温阴雨。
  1976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春分寒连清明寒,长时间低温阴雨,造成大面积早稻烂种、烂秧。全县烂种、烂秧共损失稻种190多万公斤。同时贻误农时,致使早稻少栽5万多亩,造成早稻减产500多万公斤。
  1977年5月14日至5月17日,小满寒,连续4天低温阴雨。
  1979年5月14日至5月17日,小满寒,连续4天低温阴雨。
  1980年3月,春分寒,连续27天低温阴雨,这次罕见的春寒给农作物带来严重损害。
  1982年3月,春分寒,从24日开始连续4天低温阴雨,对春播极为不利。据调查,3月中旬第一批播种的秧苗有15—20%发生不同程度的死苗;第二批播下的种子亦有轻度烂种、烂芽。5月13日至5月15日,小满寒,连续3天低温阴雨。
  1983年3月27日至3月31日,连续5天低温阴雨,对早稻秧苗生长和春插不利。
  1984年5月16日至5月18日,小满寒,连续3天低温阴雨。
  1985年,春分寒,3月7日至3月22日连续低温阴雨,早稻播种普遍推迟7至10天,对油菜开花和红花草生长均不利。
  1987年3月至4月,出现春分寒和清明寒,3月14日至4月7日长期低温阴雨,3月25日降小雪,对早稻秧苗生长极为不利,发生严重烂秧死苗。6月7日至6月9日,又出现小满寒,对正值幼穗分化的中熟型早稻造成损害。
  1988年,春分寒,3月16日至3月30日持续阴雨,对早稻育秧极为不利,烂种、烂秧严重。5月11日至5月15日,出现小满寒,连续5天低温阴雨。
  1989年5月13日至5月16日,小满寒,连续4天低温阴雨。
  1990年5月23日至5月27日,小满寒,连续5天低温阴雨。
  第五节寒露风寒露前后,北方强冷空气南下,气温急剧下降,对农作物,特别是对二季晚稻影响很大,这便是寒露风。寒露风有轻度,重度两种:轻度寒露风为连续3天日均气温低于22℃;重度寒露风为连续3天日均气温低于20℃,或连续两天日均气温低于20℃度,其中有一天日均气温低于16℃。在黎川县境,寒露风一般发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之间。1971年和1974年的寒露风下得早,两次都发生于9月中旬,即秋分前;来势猛,气温急剧下降到15℃左右。此时正逢二季晚稻抽穗扬花期,给粮食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全县二季晚稻普遍减少三、四成,部分颗粒无收。因此,二季晚稻在抽穗扬花期间避开寒露风,乃是夺取二晚丰产丰收的重要因素。
  表2—19 黎川县1957—1990年寒露风发生日期表第六节大风清顺治八年(1651年)2月,大风拔树竹。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2月,大风拔树竹。
  建国以来,据气象部门记载,黎川县绝大多数年都有8级以上大风侵入。大风来时拔树倒屋、中断通讯、妨碍交通、危害农作物。
  1983年4月28日10级大风,给全县造成重大损害,其它次均为局部损害。
  表2—20 黎川县1957—1990年各月大风日数 1983年4月28日,受强冷空气影响,全县遭受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风袭击,21时05分,风向由东南转西北,气温明显下降,风力迅速增大。21时55分至22时05分,狂风以22.7米/秒(九级大风)和瞬时26米/秒的速度(十级大风)席卷黎川大地。湖坊公社电影院在狂风中倾毁,价值11万元建筑物顷刻变成废墟,伤亡68人。县城部分直径一米左右的大树,被狂风吹断或拔起。县内数千间房屋在狂风中倒塌、破损。全县在这次风灾中蒙受巨大损失: 死亡10人,重伤15人,轻伤43人。
  倒塌、损坏民房6568间,12152平方米;校舍277间,11696平方米;仓库、车间238间,10570平方米;其他公共建筑214处,7866平方米。
  摧毁、损害森林300亩。
  吹倒电杆、电视差转台天线,吹断电线、广播线多处,共损失4400元。
  损坏稻田760亩,损坏油菜和其他经济作物3534亩。
  损坏公路、桥梁、陂坝、围墙多处。此次风灾全县共损失169万元。
  第七节病虫害清道光元年(1821年)秋,蝗虫损害庄稼,全县大饥。
  清道光六年(1826年)7月,蝗虫损害庄稼。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秋,蝗虫损害庄稼,全县大饥。
  1952年,稻苞虫严重为害早稻,由于缺乏器械及农药,群众采取手工捕捉办法消灭害虫。此年全县13975亩稻田遭受虫灾。
  1965年,浮尘子为害猖獗,使“珍珠矮倒种”的二晚水稻,患起严重的黄矮病,造成许多稻田只获五成收成,或颗粒无收,此年全县受虫灾面积达7.5万亩,其中重灾面积5.5万亩。
  1973年6月,稻纵卷叶虫危害稻田13万亩,成灾3万亩,损失稻谷105万公斤。发生较严重地区是潭溪、栗塘、宏村、城关镇。
  1973年7月—9月,稻飞虱、浮尘子危害稻田29万亩,成灾6万亩,损失稻谷300万公斤。发生较严重地区是潭溪、栗塘、宏村、龙安、洵口。
  1974年9月,稻三化螟危害稻田9万亩,其中5千亩遭害严重。
  1982年6—7月,稻瘟病危害稻田3万亩,其中3千亩遭害严重。
  第八节地震清顺治七年(1650年)12月25日夜,地震。
  清同治元年(1862年)2月17日,地震。
  清同治七年(1868年)4月16日,地震。
  民国13年(1924年)3月,地震。
  民国21年(1932年)3月,地震。
  第九节冰雹明弘治十年(1497年)2月,冰雹,民有冻死。
  明崇祯元年(1628年)10月8日,大冰雹,木杆尽折。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大冰雹。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2月,冰雹。
  清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23日,大冰雹。
  清同治七年(1868年)2月17日,大冰雹。
  清同治九年(1870年)8月7日,西乡大冰雹。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2月,大冰雹。
  1960年4月,降冰雹。
  1967年3月,降冰雹。
  1968年4月,降冰雹。
  1983年4月10日,洲湖村冰雹持续15分钟,大雹形似鸡蛋,使700多亩早稻秧苗被毁,200多栋房屋瓦片被打碎。
  1984年9月25日,县建材厂地域降冰雹。
  附:自然特异明正德九年(1514年)8月1日,日蚀,众星全见。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10月18日,星陨如雨。
  清康熙七年(1668年)6月,天下黑沙,鸡食生虫,后死。
  清乾隆二年(1737年)4月18日酉时,有星大如月,光照于地,自东流于西北。
  清咸丰三年(1853年),见彗星。
  清咸丰四年(1854年)冬,竹花盛开。
  清咸丰五年(1855年)冬,杜鹃花开。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