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丧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34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丧葬
分类号: K892
页数: 2
页码: 957
摘要: 升吊厅堂设灵堂。死者尸体取仰卧位停放厅堂东侧,头朝神龛,脚抵天井。儿女、媳妇披麻戴孝,亲友备香烛、背席吊丧,瞻仰遗容。开茔请“堪舆师”觅“风水宝地”为基地。掘墓穴时,先由孝子跪地用锄掘土三下,甩锄于身后,土工接着掘进。偷丧、享堂出殡之日拂晓“偷丧”,将灵柩抬至厅堂外禾场上或村庄水口。富裕之家则将灵柩停放厅堂数年才出葬,称“享堂”。现干部逝世也有火化者。碗葬墓壁四周均覆以瓷碗,堆砌有序,尸体安置其中。此葬式在旴江镇青桐村发现,其墓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继在新安、驿前两地也有发现。
关键词: 广昌县 礼仪习俗 丧葬

内容

一、丧礼送终老人逝世,儿孙跪床前号哭举哀,随后向亲友报丧。不报丧,不往吊。
  升吊厅堂设灵堂。死者尸体取仰卧位停放厅堂东侧,头朝神龛,脚抵天井。儿女、媳妇披麻戴孝,亲友备香烛、背席吊丧,瞻仰遗容。
  开茔请“堪舆师”(俗称“地理先生”)觅“风水宝地”为基地。掘墓穴时,先由孝子跪地用锄掘土三下,甩锄于身后,土工接着掘进。
  入殓打河水给死者洗脸,每个孝子洗三下;替死者穿“寿衣”,一般是衣七、裤八;装尸入棺,安放殉葬物,南宋用皈依瓶,明代至今用子孙盘;盖棺、关封,打“子孙钉”。
  偷丧、享堂出殡之日拂晓“偷丧”,将灵柩抬至厅堂外禾场上或村庄水口。富裕之家则将灵柩停放厅堂数年才出葬,称“享堂”。
  出殡由“堪舆师”择吉日出殡。早餐后,乐师奏哀乐,道士(或僧)绕棺诵咒“圈丧”三匝,孝子、孝女、孝媳等披麻戴孝与戴孝服帽的亲属尾随道士“跟丧”,孝女、孝媳痛哭。接着列队出殡:引路(散路钱)、号炮(吹长号、鸣爆仗)、锣手、乐师、长女持哭丧杖“扫露水”为前导,接下来是灵柩、灵牌、旌幛及送殡队列。亲友送一程,孝子跪谢劝回,即绕道而归(不走原路归),儿孙送柩到基地安葬。
  上堂请僧道念经超度亡灵。富者做道场达七日八夜,贫者只一日两夜。
  守孝葬仪结束,孝子守孝三年,其中七七四十九天为重孝期,不拆祭坛,孝子不理发修面,不搞娱乐活动;每逢七朝,上供哭灵。
  1950年以后,丧礼从简。干部职工逝世,由单位发讣告,亲友送花圈、挽幛,开追悼会,寄托哀思。但1985年始,民间又恢复做道场之俗二、葬式土葬最为普遍。明代厚葬,一般墓穴都用条石封顶,墓壁以青砖、石灰浆砌,内棺外槨。棺四周放大量石灰、木炭以防腐。清代以来只掘穴或钻洞埋棺,立碑开茔堂。
  火葬僧尼死后以木柴焚尸,骨灰入坛,置寺庵“祖堂”。现干部逝世也有火化者。
  悬棺葬古越先民以石、木为棺,今仍悬置于潘田(苦竹镇属)附近岩洞中。
  碗葬墓壁四周均覆以瓷碗,堆砌有序,尸体安置其中。此葬式在旴江镇青桐村发现,其墓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继在新安、驿前两地也有发现(据县博物馆资料)。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