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活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296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生活习俗
分类号: K892
页数: 4
页码: 951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生活习俗的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生活习俗

内容

第一节服饰一、衣服明代景泰、天顺间盛行大襟衣,长及腰部,“袖曲肱而已”。长衫为礼服。至成化时,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贩鉴编户,且衣锦绮,被珠翠”。男女衣皆宽衣大袖,长及于膝。据广昌县博物馆提供的清理明布政使吴念虚夫妇墓葬时所得实物资料看,男女便服特点为:高领(男10厘米,女5厘米)、长袖(62~66厘米)、袖宽(男28厘米,女21厘米)、袖口紧小(男25厘米,女15厘米),右开襟,苎麻布料。
  清代至民国初,官绅之家男穿长袍、马褂,女穿齐脚百褶裙。平民穿大襟衫,交头裤,裤头15厘米高,肥大偏短,女裤裤脚口镶花边。另有男式长衫,右衽,长及脚踝,官民通用为礼服。1935年后,官绅中男兴中山装、西装裤,女兴旗袍,齐膝短裙。劳动者穿对襟衫。1950年仿军服的解放装、青年装、大翻领列宁装兴起。1957年以来男装有茄克衫、工装背带裤;女装有春秋衫,凡立丁、泡泡纱为料。
  “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取缔一切色彩绚丽、新款式的服装,男女青年都穿草绿军装,中老年人服色多是灰色和深蓝色。
  1979年是城乡男女服装变化的起点。中青年开始穿西服,大中城市“新潮”服装源源而来,款式翻新。选料以涤卡、的确良、涤纶、腈纶、乔其纱以及各种丝绸,棉布少有。童装已由传统的毛伢衫、开裆裤变成多品种、多款式,有后开扣套肩袖棉衣、罩衫、连衣裤、海军装、工装裤以及各式裙子。
  二、帽鞋袜帽子明代景泰以前,广昌男子戴窄檐高帽。成化间流行莲子帽、桃尖帽、平顶帽。清至民初,男戴猪肚帽、瓜皮帽,老人戴披肩风帽,妇女额系“眉勒”、“绉纱”。民国中期,士绅戴呢制礼帽,学生戴布质圆顶有帽舌的学生帽。1950年后,中青年由戴八角帽变为戴解放帽、鸭舌帽,中青年妇女扎头巾,老年妇女戴各式风帽。
  鞋袜清代以来,男穿双鼻黑布鞋,白色布袜。女穿双鼻绣花鞋,因有缠脚陋习故裹缠脚带,外罩脚裤。民国初期,男女多穿圆口布鞋(女鞋前端绣花者多)。棉纱袜、丝光袜流行。民国中期有皮鞋、防水“钉鞋”(又叫油鞋)、胶鞋和力士鞋。1950年后,浅、高帮球鞋与解放鞋盛行,穿皮鞋者日多。夏天穿木质拖鞋,1962年起已为塑料凉鞋、拖鞋所取代。
  二、首饰旧时,女戴耳环、手镯、发钗、发簪和戒指。金、银、玉质均有,贫者仅戴银制品。小孩戴银镯、颈箍。1950~1977年,妇女无戴金银首饰者;1979年起,女子戴金银项链、耳环,男女戴戒指。
  第二节饮食一、主食一日三餐,大米饭为主,辅以薯、芋等杂粮,干、稀搭配。大米有“生米”、“泡米”两种。稻谷经煮熟、晒干后制成的米叫“泡米”,因其出米率高达75%,在农村缺粮年代多吃“泡米”饭。1979年起,农民口粮充裕,泡米已成稀有之物。城乡人民的食物构成中肉、蛋食物有所增加,但大米饭仍为主食。
  二、宴席菜肴酒席种类有:海参席、鱿鱼席、鱼圆席、双碗席(又称硬鱼硬肉),还有八碗、四盘海味席,均以首菜定名。平民之家宴客通用八个碗的“鱼圆席”,出菜顺序:1、鱼圆;2、落鸡;3、捶鱼;4、片肉(或仁鱼肉丝);5、香菇;6、春箍;7、墨鱼(或肉皮);8、棋子块肉(红烧肉)。1980年起城乡办酒席用十菜一汤,或十二菜一汤。体现莲乡风味的莲子羹,几乎每宴必备。
  三、糕点除饮食业的各式糕点之外,民间有糯米糍、黄糍、粳米糍、七层糕、杓仔糕和盅仔糕等糕点。
  四、饮料酒广昌民间酿酒始于南宋绍兴年间。水酒为糯米酿制而成,香甜可口。甘竹农家以独特工艺酿造的米酒,色清碧,味香醇,有“竹叶青”之誉。烧酒多为“谷烧”(以稻谷酿制),还有以杨梅为原料的“杨梅烧”,家庭自造自饮。冬月酿造的米酒,若呈红色,民间认为来年运气必佳。70年代始,盛行饮啤酒,在县城几乎取代水酒。
  茶有绿茶、红茶。开水冲泡谓之“沏茶”,清香可口。古寺“龙凤岩”特产之茶叫“岩茶”,是广昌茶中佳品。
  擂茶保持客家习俗,用胡椒(或花椒)、茶叶、油、盐、芝麻、五香八角等置齿钵内擂烂,沸水冲烫,另加炒熟的大蒜、芹菜(加大米粥的叫“米擂茶”)。擂茶清香诱人,咸辣适口,功能健胃、提神、发散风寒。大株、塘坊两地四季常用,客人来了,先烫擂茶,炒南瓜子、花生、豆子等配饮。
  第三节营建迁居一、营造旧时建房要请堪舆师,看“龙脉”,选地址。多数村庄背负青山(叫“后龙山”),门临开阔地。房屋规制,坐北(或西北)朝南(或东南),有上下两厅(或三厅),中间天井,上厅设神龛,祀祖先;两侧分正间、厢房、舍屋。或四楹三间一厅。平房楼房,单门(双开门少)窄窗,采光不足。楼房喜建吊楼。房屋建筑,土木结构多,砖木结构少。屋前有禾场、门楼。村前有“水口”。聚族而居,历久少变。
  1979年起私人建房多为砖木混凝土结构(特困地区仍有土坯结构),二层楼房,四间一套。或为四间单列式、双列式。也有六间一幢独院房,一楼设客厅;二楼建平台,置盆景花卉;院内空地种果木,晒衣物。住宅采光面积大,通风条件良好。
  旧俗,建房需择黄道吉日上梁。大梁缠红布,架上屋顶,点燃鞭炮。木工手提雄鸡立梁上,念祝词:“伏以,手提金鸡似凤凰,东君有志造华堂,金翼凤凰来庆贺,黄金白玉堆满堂。”每念一句,地面有人应和:“有哇!”梁上抛下糍团,任人捡拾。接着木工宰鸡,滴血“祭梁”。今农村仍存此俗。
  二、迁居新居落成迁居时,要从原住宅带“火种”(燃烧着的木炭或茶枯)入新宅,亦叫“移火”。亲友以瓷碗、香烟、鞭爆相送以祝开“烟”“爆”族(人丁繁衍之义)。主人宴客,不贺则不请。现今迁居不移“火种”。
  第四节嗜好一、吸烟晒烟是广昌之传统特产,古称黑于菟,今名黑老虎。自明万历末传入境内,种烟、吸烟很快进入社会生活。清初,县人以为吸烟“辟瘴消寒最有用”,自制烟丝,吸之者众。甚至“八岁孩提亦吸烟,喙焦面墨不知怜”①(① 高丹杏《枕石集稿》。),危害健康而不自觉。吸烟成风,又产生烟具使用等级习俗。富室豪门用的是白铜水烟壶,饰以银练,配以银签(挑烟灰用),显示高雅。其他阶层人士用的是长短不一的竹制旱烟筒,凡烟筒杆长70厘米以上的,仅武术教头或畜禽阉刈师可用;若烟杆极短(15厘米以下)的则仅有乞丐、团头可用。上述两种长度的烟斗,普通群众不敢乱用,否则视为犯规,往往要受罚。此俗沿至民国中期消亡。后卷烟上市日多,用烟斗吸旱烟者日少。1966年以来,县人吸卷烟者骤增,香烟年销量由8~15万条增加到20万条,用烟斗吸烟者甚少。1980年起人们以吸高档烟、进口烟为荣,把低档烟谑称为“忆苦烟”,不受欢迎。
  二、食咸辣谚云:“盐健脚,辣开胃。”““三日无盐脚软,三日无辣口淡。”县人口味喜咸爱辣,农村尤甚。盐炒、盐卤的食物丰富。家常吃菜少不了辣椒,筵席佳肴常用生姜、胡椒佐味,烹调擂茶也少不了花椒、胡椒。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