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化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286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文化习俗
分类号: K892
页数: 3
页码: 949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文化习俗的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文化习俗

内容

第一节学童启蒙清代、民国年间,广昌学童启蒙(俗称“发蒙”)须举行“进学”仪式。厅堂设“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孔子”之牌位,燃香烛,献酒馔,学童向孔子牌位行礼后,即向启蒙老师行礼,叫拜师。老师将写有“上大人,孔夫子,化三千,七十二……”等文字的红帖置书案上,手把手地教学童逐字、逐笔填写,边写边读偏旁名称与字音,叫做“发笔”。字写完,老师口致“聪明智慧,云程发轫”之类的祝辞,鸣爆,礼成。后主人备酒宴宾,老师必坐首席。次日,家长领学童上学,并带米酒、果品招待学友,增进友谊。
  第二节孟戏开演广昌木偶戏谓之孟戏。孟戏开演前各有独特的祝神、开台仪经,且因戏班之不同而异。孟戏刘家班演出习俗有: 请神、出帅夏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请神。供蒙恬、王翦、白起“三元将军”面具于神案,刘姓族人齐集祠堂参神,祈求地方平安。是日至廿五日“串戏”(即排练孟戏)。
  正月初一日早餐后出帅。刘姓合族男丁参加,抬着神像游行,前头8人手捧香炉,成对行进,大唢呐1对,奏《浪淘沙》曲为前导。中段是清源祖师仪仗,有龙牙旗、“回避”、“肃静”牌净道,两人捧香盒,一把百叶凉伞遮护着清源祖师木雕像,一班小吹打,细吹细打而行;接下来是三角形帅旗、将旗各2面,一对“回避”、“肃静”牌和香炉,导引“三元将军”前进。殿后的有长唢呐,乐师、锣鼓手以及主持出帅的“首士”队伍手执线香簇拥着帅神,浩浩荡荡地在甘竹街上行进。出帅队伍要经过每一屋场的厅堂门口,各家门前设香案迎神。游行完了,帅神回祠堂归位。
  当日午饭后再请神,以猪头、全鸡为祭品。主事人手捧“神木”,逐一唱出县内各庙神名和已故各代艺人师傅姓名,请他们“下凡看戏”。
  化妆刘家班演员化妆时,演员在后台坐定,由“大花”(净角)做“主笔”,执朱笔在板壁上画“……”,再在各演员额头点一点硃红,大家才开始化妆。化妆时,女角不能坐在官衣箱上。
  祝神、开台正月初一日演头夜《孟戏》,演出前要祝神。其时,由一名演员扮演秦始皇亮相报台,其词云:“一笔钱财一注香,拜会秦朝三元将,三元将军甘领钱财去,保佑合坊信士大吉昌……”。
  祝神后,各角色登场,放鞭炮,跳八仙,演出开始。
  第三节灯舞春节龙灯,有纸龙、布龙、稻草龙(俗名“秆龙”)灯,灯舞习俗古今基本相同。
  一、起灯正月初,一些村庄组班子,备三牲向清源祖师献祭后,筹备舞灯事宜。
  二、舞灯行进序列是牌灯(各书“回避”、“肃静”等字)、乐队、三福船和龙灯。如果纸龙同稻草龙相遇于途,稻草龙为尊,前者应给后者主动让路。
  牌灯到,合屋燃爆竹迎灯。在乐队伴奏下,三福船在禾场上表演一通,即退到一旁;龙灯绕场一周,再进入厅堂盘旋起舞,向例是鞭爆之声不停,舞灯不止。龙灯出厅堂时,持龙尾者一跃而出,主人疾速关大门,留龙神,若被关住龙尾,则要重新舞灯。
  新婚夫妇的新房最兴接龙灯,图吉利。龙灯只在房内穿行一过。先年做新屋人家也欢迎龙灯光临。
  三、落灯元宵之夜,龙灯不出村,仅在本村各屋场舞灯,而后将龙灯送往水口,撕去彩纸,就地焚化。木架留在水口,越夕取回收藏。
  第四节游艺一、游戏投石儿童仿成人“投壶”之法,练视力和手法。参加者持卵石投向小洞,投入多者为胜,负者唱歌或讲故事。
  请月光姐妇女结伴对月举行。银钗置瓷盘,主持人念念有词,钗起落跳动,计其起落次数,猜邻家筷子双数。
  请扁担神两青年各以掌心顶住扁担之端,凝神屏息,呈“入静”状态,另一人念念有词。不一会,二人奋力推搡,各不相让。表演中双方如醉如狂,需观众拉开才罢。
  请月光姐、请扁担神,同赣南客家习俗,均在中秋之夜举行。
  二、下棋农村青少年常于劳动余暇,就地取材,创造出一些名不见于经传的棋类活动。其中:算盘棋是利用算盘对弈;西瓜棋、老虎棋,可划地为棋盘,拾石子为棋子,简便易行。寓启迪智力于娱乐之中,今仍流行。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