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佛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25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佛教
分类号: B947
页数: 3
页码: 941
摘要: 开元时有僧结庵于禅岭,“趺坐不食者十年,一朝化去,里人祀其真身于庵”①(① 清同洽六年《广昌县志·仙释志》。民国末,据统计共有大小寺庵170余处,僧尼760余人。还有朔望吃斋,俗称吃“花斋”,多属妇女。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广昌县委设统战部,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农村群众自发集资修复或重建寺庵。同年12月1日,广昌县佛教协会成立。当年4月21日,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广昌县 宗教 佛教

内容

一、源流及发展远在唐仪凤年间(676~679年),兴城乡农民曾延所种红莲忽变为白,因以为异,即“舍宅田为寺”,建“惠安禅寺”(今头陂镇山下村莲塘尾)。开元时(713~741年)有僧结庵于禅岭(今千善乡盖竹村属境),“趺坐不食者十年,一朝化去,里人祀其真身于庵”①(① 清同洽六年《广昌县志·仙释志》。)。
  宋代,广昌佛教乍兴。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仅县城东大觉寺便有僧众300余。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县衙设“僧会司”,置会司1员于永兴寺治事,以管僧众。正德七年(1512年),全县有禅寺24处,至清同治六年(1867年)寺庵递增至50处。民国末,据统计共有大小寺庵170余处,僧尼760余人。居家持斋供佛者遍布于农村,其教派多为净土宗,也有禅宗(分临济宗、曹洞宗),俗呼“斋公”(男)、“斋婆”(女),亦称“居士”。还有朔望吃斋,俗称吃“花斋”,多属妇女。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广昌县委设统战部,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教育宗教界人士遵守政府政策法令,爱国爱教,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文化大革命”中,多数寺庵被视为“旧文化、旧思想”的标本予以拆毁,僧尼遣送回乡务农,寺庵房产划归当地生产队。1979年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恢复寺庵产权。农村群众自发集资修复或重建寺庵。1984年,省、地批准龙凤岩古刹、定心寺分别为全省、全地区重点宗教开放单位。1988年县人民政府批准禅思庵、华庄寺、慈生寺、嘉兴寺、正觉寺、南华寺、留华寺、玉华寺、南印寺、普渡禅寺为县级重点开放寺庵。上述12所古寺有僧尼151人,落实房产面积近5000平方米。同年12月1日,广昌县佛教协会成立。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全县佛教信徒,提倡人间佛教积极进取的思想,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1990年全县有寺庵70余个,僧尼324人。
  二、教务活动 1937年(民国26年)广昌佛教界人士加入中国佛教协会宁(都)、广(昌)、瑞(金)、石(城)、会(昌)、于(都)分会。该会在宁都县普莲寺成立。
  旧俗,民间每遇水旱虫蝗疫病流行,皆延僧念经以“禳灾赐福”;老人去世,诵经以求“超度亡灵”。1950年以来,此类活动停止,但1980年后为亡人做“佛事”者有之,为生人诵经“求福”者亦不少。
  1987年,在重点开放的古寺里建立僧团执事组织,设住持一人综理全寺事务;监院一人管理财务、库房,组织僧尼学习,安排生产并负责治安、消防等工作;又设知客、维那、僧值、会计、出纳,各有专司,推行民主管理寺务的制度。同时,健全十方丛林管理制度,严格要求僧尼遵守戒律仪制,严禁淫、盗、赌、贪,惩戒违犯根本大戒者。各寺僧尼,遵守政府政策法令,爱国爱教,实行农禅并重,发展生产,自治自养,教务活动逐渐走上正轨。
  三、主要古寺定心寺坐落今赤水镇大禾岭下。唐咸通五年(864年),僧永戒从福建鼓山来寺传教。明清两代最盛时有僧尼300余人。该寺是迄今广昌保存下来的唯一千年古寺,1984年由抚州地区批准为重点宗教开放单位。
  真隐寺位于驿前乡驿前街西约2公里山窝里。此处有明代梅驿十二景之一——“真隐竦钟”。该寺建于南唐(937~975年),元代重修,明清屡次修葺。今存主体建筑和左侧观音堂,堂内有佛教故事壁画。
  慈生寺在今旴江镇大塘村小组境内。宋绍兴八年(1138年)“仿唐都长安慈恩寺和雁塔”模式而建寺、建塔。明万历九年(1581年)重修,易名慈生禅寺。拗牛僧(建昌凤岗人,俗姓林),“人称林菩萨,遍游峨眉、五台、庐山,率徒二百余人来寺开垦荒壤以给食。”以后续有僧人住持。因寺后有六层古塔,故俗称“塔下寺”。寺内存有明清时代碑刻。1958年寺产由当地生产队照管。1984年夏有数名僧人来住。当年4月21日,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产收回。现有常住僧尼16人,香火颇旺。
  大觉寺坐落县城吴家岭。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建。明代何文渊撰《重修大觉寺碑记》载:“宋之中叶有古佛一尊,自河流而下,溯小溪而上,人以佛之入溪口处名‘佛流口’,所止处为‘佛流源’。县令赵彦博以其事之近异,即‘佛流口’建大觉寺,‘佛流源’建永兴寺”。“大觉寺创建之初,佛殿僧舍极其宏壮,僧人三百余,为广昌大刹。”宋末寺毁于兵火,僧散去,元初再建。元末复为兵火所毁,明洪武初,复建,但“寺极卑隘”。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后,增建金刚殿、大佛殿、法堂。环寺以外茂林修竹,清荫蔽室,成一胜境。至民国末期,有僧10数人。新中国成立后,广昌采茶剧团曾一度设此,房地产权转移。现无僧人居住。
  龙凤岩古刹又名青雨寺。在城西偏南16公里处,今属苦竹镇大陵村辖境。明弘治年间僧慧庆募资创建。清初寺毁于兵,后复遭火焚而几经修缮。僧尼属净土宗法徒。
  民国36年(1947年)6月举行“大传戒”,有尼500余人、僧800余人参加盛典;此外,来自7省受戒人(戒子)达672名①(① 民国36年6月1日《民国日报》。)。历时42天。数千人拥挤佛堂,楼坍,造成僧人伤亡。
  1958年,该寺划为翠雷山垦殖场大陵大队庙下生产队一个作业组,僧尼自耕自食,有僧、尼返俗。原有佛像和藏经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作为“四旧”之物焚毁。1980年重修古刹。1984年重塑佛像。有僧、尼50人。同年,经省批准为省级重点宗教开放单位。1986年1月1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该寺山门题词。1990年该寺有耕地20市亩,山林面积约500余市亩。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