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223
颗粒名称: 一、特点
分类号: H173
页数: 1
页码: 929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方言的词汇特点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方言 词汇

内容

广昌方言保留较多的古汉语。一是标志性词汇多:人体躯干部叫“文身”,反映古越先民被发文身之遗风;孩子称“〓囝”〓(今写作“伢仔”),是吴越语“〓〓”之音转;人称代词“我”,白读为〓(或音转为〓),音义皆同楚语①(① 王力:《楚辞韵读》。),是因广昌古属越楚之故;事情“完毕、结束”为“蒇”,“没有”叫“毛”,与《后汉书·冯衍传》所云“饥者毛食”音义通(“毛”今写作“有”),且与关中方言一致,是移民开发广昌的历史标志;“丑时”叫“好时”,“乙丑”称“乙好”,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在广昌从事革命活动,而使天历纪年影响深入民间之所致。二是口语中应用古词多:如“禾”(水稻)、“彘”(猪)、“群”(热闹)、“徛”(站立)等,许多不见于普通话而方言独有的词汇,都可在《楚辞》、《尔雅释诂》、《辖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说文》等古帙中找到,其中,动词尤为丰富,而且单音节词多。
  广昌话还有超前意识型词汇。如“神光”,俗谓人体表有光层,叫“神光”。“神光”高则光亮度强,其人抗邪(抗病)之力也强,反映生命活动的某些信息,与近代人的研究成果基本吻合②(② 张有容:《人体发光现象》(载《人民日报》1989.2.19)。原文云:“人体表面有一个厚达15毫米的彩色光层”,“光的最亮点恰巧与我国针灸图标出的741个人体穴位相吻合”。)。
  此外,广昌话与普通话比较,除有词汇形、义异同等一般特点之外,还有双音节词倒置现象。
  广昌话双音节词倒置情况举例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