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衣着消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20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衣着消费
分类号: D669
页数: 1
页码: 912
摘要: 民国时期,农民和一般城镇居民衣料,只有粗制的丰城产缎青、蓝土棉布和自纺自织的糙白夏布。款式单一,色调灰淡。衣着褴褛,补钉叠补钉者,更是屡见不鲜。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初期,实行棉布凭票供应,每人每年4~6米。但基本色彩是蓝、灰、黑、白,基本款式为中山装、列宁装、青年装。1983年12月取消布票后,群众开始转向穿好、穿新。1990年,全县衣着消费零售额达1700万元,人平均89元,占生活开支中的27.6%。
关键词: 广昌县 消费水平 衣着消费

内容

民国时期,农民和一般城镇居民衣料,只有粗制的丰城产缎青、蓝土棉布和自纺自织的糙白夏布。款式单一,色调灰淡。衣着褴褛,补钉叠补钉者,更是屡见不鲜。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初期,实行棉布凭票供应,每人每年4~6米。衣着布料,50年代穿士林(士林蓝),60年代穿二绒(灯芯绒),70年代穿涤纶、涤卡。但基本色彩是蓝、灰、黑、白,基本款式为中山装、列宁装、青年装。
  1983年12月取消布票后,群众开始转向穿好、穿新。衣料发展为毛料、呢绒、皮料,服式讲究新颖,色彩华丽,“茄克衫”、“滑雪衫”、“羽绒衫”、“牛仔裤”、“西服”和棉麻涤纶纯毛丝呢等各类料质时新服装以及皮靴、皮鞋、旅游鞋、锦纶袜等风靡城乡各地,群众择衣已由原来“一衣多季” 改变为“一季多衣”。1990年,全县衣着消费零售额达1700万元,人平均89元,占生活开支中的27.6%。
  广昌县人均衣着消费表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