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11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防疫
分类号: R199.2
页数: 9
页码: 872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卫生防疫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防疫

内容

一、预防接种 1935年(民国24年)起,开始接种牛痘疫苗和注射霍乱、鼠疫菌苗,预防天花、霍乱、鼠疫病,但收效甚微。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6年开始就抓紧接种牛痘疫苗和注射鼠疫、霍乱、伤寒菌苗。
  1963年10月颁发《广昌县预防接种工作实施方法》。1980年,县内贯彻卫生部《关于函发开展计划免疫工作的两个办法》规定,根据传染病监测和人群免疫水平,开始实行计划免疫,使各种预防用生物制品按所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行接种。并对7岁以下儿童进行计划免疫建卡、建册,城镇居民和机关、厂、矿、场、校儿童实行1人1卡;农村以生产队为单位按年龄组建立花名册。是年,全县建接种卡片1641人,建册32163人。以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联合制剂、牛痘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等为儿童基础免疫制品,实行计划免疫。
  1985年,县卫生局、教育局、妇女联合会联合转发省、地《关于我省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的通知》,要求县内儿童入托、入学时,必须持有符合规定、记录完整的预防接种证。
  1987年,全县儿童建卡率达100%,各种单苗接种率:卡介苗、脊灰炎疫苗为99.05%,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为100%;“四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疹活疫苗、脊灰炎活疫苗、卡介苗)覆盖率:12个月龄为88.57%,8个月龄为98.1%。是年,经省、地考核验收,被确认达标。
  1990年,加强计划免疫管理制度落实,做到县防疫站一苗一运转,各乡镇卫生院一苗一会一训。是年,经地区考核,“四苗”覆盖率86.67%,卡介苗接种率96.67%,麻苗接种88.57%,糖丸接种率93.81%,百白破接种率93.81%,实现第2个85%的目标。
  广昌县预防接种表(一) 单位:人、份广昌县预防接种表(二) 单位:人、份二、传染病防治鼠疫预防 1945年(民国34年),在甘竹区龙溪乡饶家堡发现鼠疫病人。1946年10月7日《民国日报》载:“广昌县属之头陂现已有鼠疫病例发生,并已死一人。”当年施种鼠疫疫苗。1947年“四月份我县鼠疫患者为男63人,女59人,计122名,五月再增加59名”。
  1948年再次施种疫苗。1949年“南丰发生鼠疫,并已传播到广昌,被传播者月有死亡。” 1950年起,县内免费注射疫苗。1951年,甘竹区龙溪乡饶家堡发现类似鼠疫的嫌疑患者。嗣后,县内未再发生过鼠疫病。1953年后,继续施种疫苗,并积极开展灭鼠工作。
  霍乱、副霍乱预防 1948年6月30日《力行日报》载:“据传本县所属之头陂镇,日前有一妇人忽患急病,上吐下泻,倾刻而亡,依据病状颇似霍乱病象。”建国后,县内未出现过霍乱病例。1951~1953年、1962~1965年皆进行预防注射。1987~1989年,在霍乱病流行季节进行疫源检索。
  天花预防民国期间,天花不断流行。1935年,开始接种牛痘预防天花。据县立卫生院门诊统计,1945年“天花患者15人,死2人。”1947年“三至四月猩红热、天花患者达53人。”同年4月29日《力行日报》载:“广昌近来天花流行,染天花而死者已达数名。” 1950年,县内免费接种牛痘,后未再发生天花。1951年,实行免费普种,当年种牛痘11839人,后接种牛痘从未间断。至1983年,停止牛痘苗接种。
  伤寒、副伤寒预防 1945年(民国34年),县卫生院门诊发现伤寒病患者4人。1952年,县卫生院门诊发现伤寒病患者5人,嗣后仍有散在性发生。
  1950、1953、1960年进行预防注射,结合爱国卫生、食品卫生进行预防。1977年后未见伤寒病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治 1959年此病在广昌流行一次。1967~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人口流动甚大,发生较大流行,病人皆收治于各级医疗单位。1970年,县防疫站对工人、农民、学生、幼儿园儿童共556人作咽喉拭子培养脑炎双球菌检验,培养结果为:带菌128人,带菌率为23%(其中:A群3人,B群109人,C群3人,1811群1人,319群4人,1916群1人,自疑7人)。当年活菌苗预防接种19933人。后预防接种从未间断。1987年,活菌苗接种37500人份,抗体测定200人份。是年发现8例病人,至1990年仍有散在性发生。
  麻疯病防治 1955年、1956年,在县内进行麻疯病线索调查,查出麻疯病患者63人。1958年10月,县委、县人大作出《关于根除麻疯病的决定》,成立了麻疯病防治委员会,制定了麻疯病人集中隔离防治规则,建立“广昌县麻疯病防治隔离所”。
  1958年冬~1959年春,开展了全民性麻疯病普查运动,查出麻疯病患者134人,发病率为1.3‰,其中瘤型27人,结核样型95人,未定型12人。68人收容在麻疯村隔离治疗。
  1961、1964、1970、1980年,开展四次全民性麻疯病普查普治运动。至1984年12月,历年共发现麻疯病人157名,入麻疯村隔离治疗119人,村外治疗38人,其中已临床治愈86人,死亡27人,仍留村治疗12人。
  1987年8月,县内全民性麻疯病线索调查,查出新发现病例5人,其中1人为多菌型,4人为少菌型。1990年,全县仍有麻疯病人51名。
  肺结核病防治 1960年12月,成立广昌县防痨委员会,制定防痨工作方案,在县城各机关单位、厂矿、学校和居民小组开展肺结核病普查工作。1971年,组织广昌县结核病线索调查专业队,对甘竹、苦竹、柯树、头陂、新安等5个公社28个大队和3个社属单位进行结核线索调查,发现可疑患者1559人,占总人口4.86%;经X线胸部透视1239人,查出结核病患者100例,占实检人数0.8%。并在塘坊公社村里大队和甘竹公社甘竹大队对患者进行3至5年免费医疗,其他患者分别由当地医疗单位治疗。
  1986年,在县城和千善乡开展结核病重点人群和线索调查,结果:线索调查登记53人,重点人群调查登记1423人,确诊肺结核病人30例,其中县城23例,千善乡7例;其中一型1例,二型3例,三型26例。是年,40名肺结核病人在县医院住院部接受治疗,其中县城22例,农村18例;其中二型2例,三型37例,四型1例。农村18例分布在苦竹镇2例、长桥乡2例、水南乡2例、头陂镇2例、甘竹镇2例、赤水镇2例、杨溪乡3例、柯树乡1例、千善乡1例、尖峰1例。
  1990年,管理、治疗病人95例,其中新发病人75例;查痰79例。
  头癣病防治 1955年起,开始头癣病查治工作。1959至1979年20年中,开展3次普查普治。1979年普查150318人,查出头癣病患者119人,全部进行治疗。1982年,全县在校学生中普查23734人,查出患者68人,全部进行治疗,治愈31人。
  附记: 1934年盛夏,国民党军占领贯桥,士兵随地大、小便,乱倒剩饭,苍蝇奇多。加之战后尸体遍野,掩埋不周,9~11月间在贯桥乡中舍排、羊角嘴、庄下等15个村庄疾疫流行,病死1000多人。据知情乡民云:当时发病急骤,病者上吐下泻,顷刻而亡,阖家相染而死。疑为霍乱,但当时无法确定。
  三、地方病防治疟疾新中国成立前,县内农村大多人畜同居,环境卫生极差,蚊虫孳生场所很多,疟疾发病率高达80%以上。1949年,县内疟疾发病人数达48160人,占全县总人口60%。1955年,头陂区柯树乡和甘竹区罗家乡疟疾发病率分别为88.9%和87.74%。1956年开始全民性普查普治,查出有疟史病人22850人,占全县总人口22.1%,全部进行抗复发治疗。1957年后继续开展全民性普查普治,采取“二根治”(现症病人根治和疟史病人冬季休止期根治)、“一预防”(疟疾发病高峰季节实行全民性预防服药)、大力灭蚊的综合防治措施,使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1976年,广昌参加闽、赣两省三地十一县(福建三明地区之宁化、建宁、清流、明溪县;江西赣州地区的瑞金、宁都、广昌、石城县;抚州地区乐安、南丰、宜黄县)疟疾联防组织,进行联合防治。1981年,县内16个公社(场)164585人,疟疾发病仅20人,发病率下降到万分之一点二一,出现七个无疟公社(苦竹、尖峰、新安、驿前、贯桥、柯树、塘坊)。甘竹、赤水公社发病率在万分之一以下;长桥、水南、沿江、千善、头陂、杨溪、城关镇等七公社(镇)发病在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五之间。
  1982年7月,县防疫站会同赣州地区疟疾联防四县协作组,对尖峰、赤水公社部分地区进行中华按蚊种团数量及其栖息习性初步调查,获得中华按蚊和贵阳按蚊2个品种,其中尤以中华按蚊占绝对优势,是目前疟疾的主要传染媒介。
  从1982年起,在县内开展“四热病人”(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感冒发热和原因不明发热)血检工作。1983年,本县已基本上达到消灭疟疾标准。
  至1984年12月,全县建立12个血检站,1个血检总站。当年,血检4427人份,阳性病人2例,阳性率0.045%,血检覆盖面93.56%。
  1985年,广昌县评为闽赣两省三地(市)十一县抗疟联防先进单位。
  丝虫病广昌民间称为流下火、流火、冬瓜脚等。民国时期本病流行十分猖獗,不少患者因“冬瓜脚”而丧失劳动力。
  1955年统计,全县丝虫病患者4007人,占总人口4%。1956年,县卫生院在城关区所属范围内进行全面调查,查出丝虫病患者1373人。芰田乡红星社(今旴江镇清水村长嵊村民小组)898人,查出有丝虫病体征者329人,血检744人,检出微丝蚴阳性190人,阳性率为25.6%。经血片虫种鉴定,属于斑氏丝虫病流行区,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后开展3次全县性普查普治和12次小规模重点查治,至1984年11月,对原发病率较高新安乡进行全面普查,全乡6960人中,在应采血检6425人中已采血镜检6361人,查出微丝蚴阳性1例,阳性率为0.015%;有流火史的31人,象皮肿34人,共65人,患病率为0.93%。广昌人群现阶段微丝蚴感染率和患病率均低于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指标。
  1985年,17乡镇52村委会中的60531人,采血镜检54072人,查出微丝蚴阳性3例,阳性率为0.005%,以村为单位阳性率0~0.13%,达到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后继续加强对此病的防治,阳性率逐年下降。
  1988年,血检2420人,未发现阳性患者。
  1989年,对1981年以来查出微丝蚴病人全部进行复治和血检。
  地方性甲状腺肿广昌县民间称该病为“大粗脖病”。1956年,县内进行普查,查出病人3602人,占全县总人口3.5%。1966年11月,在苦竹、尖峰、高洲、水南、塘坊、大株等6个公社进行供应碘盐防治该病的试点工作。1982年9月开始,2个月内对全县16个公社(场、镇)的44个大队457个生产队和1所小学进行抽样调查,查出病人373人,患病率0.89%。同时对17个地区的17份地下水、河水、井水进行含碘测定,结果仅5份符合标准,其余的皆为低碘水。
  1986年,县内制定《防治地甲病“七五”规划》。是年,病区碘盐测定采样283份,合格率91.77%。
  1987年,开展病区地甲病防治效果考核,考核405人,近期有效率70.3%。
  1988年,对县内3个病区乡镇7579人,25个碘盐销售点,229户村民,33份尿碘测定进行调查,经省地考核验收,认定达到部颁控制标准。
  1990年,完成地甲病考核和地甲病区碘盐监测。
  广昌县传染病发病表(之一) 单位:人、份广昌县传染病发病表(之二) 单位:人、份广昌县传染病发病表(之三) 单位:人、份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