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10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
分类号: R199.2
页数: 3
页码: 870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食品卫生 环境卫生

内容

一、食品卫生管理民国时期,由县立卫生院管理,但未全面开展工作。
  1951年,食品卫生工作由县卫生院兼管。6月,该院制定《饮食卫生管理规则》,开始对全县食品卫生进行检查、监测。1955年3月,县人民委员会颁布《广昌县有关食品行业管理暂行规则》。1962年3月,县卫生局发出《关于全面进行有关食品行业登记颁发卫生许可证的通知》。
  1983年,相继在县城和各公社成立食品卫生领导小组,配有食品卫生监督长、监督员和检查员共32人,依照食品卫生法,负责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当年,县内249个生产、经营单位(其中:国营92个、集体103个、个体54个)有229个符合卫生条件,准予发证,发证率为90.15%。是年,县内饮食行业全部普及电冰箱设施。
  1984年12月,县人民政府提出《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的意见》。是年,广昌县卫生防疫站被评为全国执行食品卫生法先进单位,并由省卫生厅推荐,参加全国执行食品卫生法经验交流会。
  1986年6月16日,县商业、公安、卫生、农牧渔业、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畜禽检疫、肉品检验与屠工管理的通知》。
  1987年,对全县食品单位达标管理,境内1556个食品单位基本达标。
  1989年,全县开展食品卫生执法大检查。是年,食品卫生监测率100%,监测合格率69.5%。
  1990年,全县配备食品卫生检查员38人。是年对全县994户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全部进行监督,监督面达100%。988个合格单位和个人,全部颁发食品卫生许可证。
  从业人员体检 1964年,对吁镇饮食服务行业、机关食堂的服务员、炊事员、保管员、会计、出纳等进行健康检查,查出的传染病患者全部调离。1981年,饮食行业从业人员685人,体检605人,查出传染病患者8人全部调离;3名疥疮患者给予治疗。1984年,食品从业人员和食堂炊事员1453名全部进行健康检查,普遍建立健康档案。1986年开始,对生产、加工、销售豆制品的厂(坊),水果销售摊点,粮食加工(面条、米粉、薯粉)的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后,每年皆对各类食品从业人员进行一次体检。
  食品检测 1980年7月,县卫生防疫站会同县工商局对县饮食服务公司冷饮部和汽车队冷饮部生产的8种冷饮品和2种制冰水进行抽样化验,结果,除县饮食服务公司冷饮车间制冷用冷水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外,其他冷饮品细菌总数、大肠杆菌群数都大大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1982年,县内随机抽样检验冷饮品30份,其中19份细菌总数检验合格,合格率为63.3%;大肠杆菌检验合格15份,合格率为50%。
  1984年,抽检酒样品66份,合格64份,合格率为96.76%;酱油样品33份,合格率为100%;冷饮样品111份,合格91份,合格率81.78%;各种餐具489件,合格302件,合格率61.75%。
  1988年,扩大食品样品抽检面。是年,除对酒、酱油样品照常抽检外,还抽检饮料19件,合格18件,合格率94.7%;粮食3件,合格1件,合格率33.3%;糕点20件,合格19件,合格率95%;面制品种植物油各1件,均合格;其他食品6件,合格5件,合格率87.5%;各种餐具307件,合格279件,合格率90.7%。
  1990年,抽查各种食品215件,合格122件,合格率56.7%。
  二、环境卫生爱国卫生运动 1950年,为粉碎美帝国主义发动细菌战争,开展广泛的爱国卫生运动。
  1956年4月,县人民委员会批复公安局、卫生院《关于建立城关镇街道清洁卫生管理规则》报告。当年,清除垃圾16.45万担,卫生积肥15.72万担,清理沟域729.5米。涌现出卫生模范单位18个,个人卫生模范109人,卫生积极分子196人。
  1963年后,凡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节日前都进行大扫除,并组织检查评比。1971年,开展“三移”(移有碍卫生的猪、牛栏,移有碍卫生的厕所、粪窖、马桶,移有碍卫生的鸡、鸭窝)、“四改”(饮河水改饮井水,平头灶改烟囱灶,小窗户改大窗户,吃泡米改吃生米。注:泡米,见本书《风俗卷》)、“二建”(建公共厕所,建水井)卫生村的卫生运动,当年建设卫生村69个。
  1981年3月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将爱国卫生运动纳入“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中,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要内容。当年,县财政投资修建垃圾处理场和简易化粪池,修建自来水塔及供水系统,增添清运垃圾汽车。城乡普遍制定卫生公约,落实卫生责任制。1983年2月,县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加强县城卫生管理的通告》。1984年,县地方财政投资13万元用于环境卫生基本建设,新建水泥路面5000平方米,修下水道200米,疏通下水道2万余米,增添垃圾箱43只,果壳箱22个,手压水井29口,简易自来水14处。县城解放路两旁种花植树,城镇实行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是年,经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文明卫生单位37个,县“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表彰24个卫生先进单位。
  1990年重新签订门前“三包””责任制。旴江镇在全区检查评比中,一直保持全区第一名。
  除害灭病 1958年,县委发出《关于开展除七害灭六病运动指示》,赣州卫校派出一批教员、学生支援广昌除七害(老鼠、苍蝇、蚊子、麻雀、蟑螂、臭虫)灭六病(疟疾、丝虫、钩虫、麻疯、性病、头癣)工作。当年全民动员,全县消灭老鼠476422只,麻雀567200只,灭蚊578.5公斤,挖蛹710.5公斤,灭蝇1209公斤。查出丝虫病患者14748人,钩虫病1204人,头癣1199人,疟疾11422人,性病3485人,麻疯病134人,全部予以免费治疗。
  1985年后,县城每年进行一次大面积灭鼠活动。1987年5月,在县城范围内统一投放毒饵4000多包,灭鼠后,县城鼠密度下降87%。
  1990年,县城统一投药4000包。后,鼠密度由6.07%下降至3%。
  管水管粪 1950年,开始管水、管粪工作。当年新建水井3口,改良水井9口。在城关镇实行饮水消毒。1958年10月,城关镇人民委员会颁发《广昌县城关镇粪便管理暂行办法》。1975年,在甘竹公社坪上大队搞“两管”试点。
  1976年,县防疫站对旴江河城关镇流段上、中、下游3个点及自来水采样,进行理化分析、离子检验、细菌培养等20来个项目检验,结果为:自来水中含铁量0.7mg/l,超过国家标准(0.3mg/l)1.3倍;水中锰含量超过国家标准3倍;水感观性质量显混浊,并含有大量泥沙。细菌培养结果为细菌总数150个/ml,超过国家标准0.5倍;大肠杆菌30个/ml,超过卫生标准100倍。
  1978年,全县新建水井51口,改建45口,饮用清洁水达1.1万户。332个生产队实行粪便集中管理,其中无害化处理33个,建沼气池3个。
  1979年对35份钻井水、水厂水、井水作铁锰锌汞、PH值、硬度、氟化物、氢化物等项化学检验,其中钻井水中,锰含量超过国家标准,铁含量有18份超过标准。
  1988年,广昌县农村改水领导小组成立。是年,对甘竹、头陂2镇和塘坊乡饮用水现状进行调查,结果:饮用安全卫生水人数占总人数58.57%;饮用完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人数占11.24%;稍加改建即可达卫生标准的占30.19%。
  同年6月,县卫生防疫站对县自来水厂吸水点和供水尾点分别采水样2份作细菌检验,结果:吸水点水样(尚未净化消毒处理)每毫升检出细菌总数530个,大肠杆菌群每毫升230个;供水尾点水样每毫升检出细菌总数110个,大肠杆菌群每毫升160个,超过国家卫生标准(标准为生活饮用水每毫升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0个,大肠杆菌群每毫升不得超过3个)。大肠杆菌群超过标准52倍。
  1988、1989年两年,拨款、集资12万余元新建和改进水井,受益者达4.6万余人。
  1990年,开展农村饮用水现状调查,与各乡镇签订完成农村改水任务责任状。落实改水经费5.5万元,其中省拨1万元,县水电局1.5万元,群众集资3万元。新建手压井98座,受益人口5929人;新建水井30口,受益人口4976人;改建大口井47口,受益人口3976人;改善饮用水条件1279人。是年改水受益人口16160人。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