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石、器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037
颗粒名称: 五、金石、器皿
分类号: K872
页数: 4
页码: 855
摘要: 北宋地券出土于旴江镇白田村杨敏修墓。高41厘米、宽84厘米,横式直书,字体遒逸娟秀,刻工洗练,碑文有道教色彩。1982年入藏于县博物馆。江知县平寇记碑收集于头陂镇山下村。极乐寺碑原置于千善乡千善村口极乐寺(已废)内。碑正面刻明代皇帝御印图案,背面有“讲经天童净观”字样、蒙文和一铁线人物刻像。碑文记叙农民起义军杀死地主武装首领饶秀远的情况及饶之后人重建极乐寺的经过。碑文为明何文渊撰,揭稽篆额,南京刑部山西清史司主事李瑄书丹,碑体断为2截,上截于1981年入藏。石斧 1件出土于甘竹镇赤溪村,长8厘米,宽3.9厘米,厚2厘米。属江西首次发现。铭文仅依稀可见“出门税”3字,及两腰的工匠姓名。
关键词: 广昌县 历史文物 金石 器皿

内容

北宋地券出土于旴江镇白田村杨敏修墓。青石质。高41厘米、宽84厘米,横式直书,字体遒逸娟秀,刻工洗练,碑文有道教色彩。1982年入藏于县博物馆。
  江知县平寇记碑收集于头陂镇山下村。红石质。碑文记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知县江浩镇压农民起义军事,为何文渊撰。1981年入藏。
  极乐寺碑原置于千善乡千善村口极乐寺(已废)内。大理石质。明景泰三年立。碑正面刻明代皇帝御印图案,背面有“讲经天童净观”字样、蒙文和一铁线人物刻像。碑文记叙农民起义军杀死地主武装首领饶秀远的情况及饶之后人重建极乐寺的经过。碑文为明何文渊撰,揭稽篆额,南京刑部山西清史司主事李瑄书丹,碑体断为2截,上截于1981年入藏。
  复兴东岳宫碑出土于县城教师进修学校附小后山。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复修东岳宫时立,明文学家何涛撰碑文。今藏于县博物馆。
  石〓 出土于甘竹镇赤溪村,四方扁平,磨光,长6.6厘米,宽3.3厘米,厚1.2厘米。
  石斧 1件出土于甘竹镇赤溪村,长8厘米,宽3.9厘米,厚2厘米。1件出土于甘竹镇株溪村,长7厘米,刃宽1.3厘米,厚1.8厘米。
  南朝辟雍砚南朝随葬品出土于甘竹镇大嵊村。瓷质,圆形,周边环水,中心稍隆起,呈铁灰色,内心直径15.3厘米,口径19.5厘米,底径18.8厘米。有11只脚,饰以米黄色釉彩,脚高2.5厘米。1983年入藏,为二级藏品。
  皈依瓶北宋随葬品。出土于旴江镇白田村。高28.5厘米,底径8.5厘米,腰围径30.8厘米,顶径6.5厘米。宝塔形,冰裂碎级瓷,中有莲叶花瓣形图案。
  瓷俑随葬品。北宋文臣俑,出土于旴江镇白田村,1982年入藏。明渔翁俑,高5.5厘米;骑象书童俑,高8厘米;小狮俑,高4.5厘米;鳌鱼水注俑,高6厘米。此4件瓷俑都出土于县档案馆基建工地,为明万历法华瓷俑,其中渔翁俑为一级藏品。
  三足兽面香炉元代造。1983年出土于旴江镇羊面岭村,高13厘米,口径32.7厘米。虎爪形脚高3厘米,瓷胎细腻。
  折枝石榴蝶恋洗明随葬品。出土于旴江镇大塘村。瓷质,高8厘米,口径14厘米,3脚。1983年入藏。
  祭篮花瓶六角形,两耳,口小唇平,颈短腰鼓。高40.5厘米,口径15.9厘米,底对边距离13厘米,肚围60.5厘米,颈围28厘米,全器呈深蓝色。
  瓷碗 2只元代瓷碗出土于甘竹镇图石村豆绿色;1只明代成化年间瓷碗呈棕褐色,外围有9种蓝色图案。
  釉里红屋脊攒尖顶为明代甘竹镇图石一古庙屋脊的瓷构件,高34厘米,底径15厘米。1982年入藏。
  瓷盘多为寿盘,用于棺内托住死者头部。收藏甚众,主要有:菱口六开光青花大瓷盘,为明万历年造,蓝边,蓝釉,盘内四周为葵花和四吉祥图案,中心为开窗盆景花卉,1983年出土于旴江镇;祭蓝瓷盘,明万历造;此类瓷,属广昌外销瓷。葵口青花盘、青花蔗节纹盘、团菊青花瓷盘、青花盘皆为清代烧造。有的盘外壁书、刻墓主姓名、生殁年月。
  英国瓷碟 1982年出土于旴江镇顺化坪。为清代烧造。盘底绘一皇冠纹饰,上下有英文,译为中文,上方的为“王室器皿”,下方第一行为“约翰逊·布劳斯”,第二行为“英格兰”。
  龙泉剑原藏于杨溪乡江背村一明代上屋中,木鞘铁剑。长61厘米,宽4厘米,为清代制品。1983年入藏县博物馆。
  铜香炉铸于明宣德年间,为定心寺法器,三鼎二环,高5.8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8厘米,底部有监督官姓名。
  铜镜卷边,有2条清晰槽沟,镜背铸有“五子登科”4字,直径10厘米。
  三宫殿寺钟铸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钟高49厘米,纽高14厘米,略呈直筒形,上围径154厘米,下围径157厘米,钟上铭文清晰可见。
  太阳庙寺钟铸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高75厘米,上围径115厘米,下围径163厘米。顶有四扁纽,纽侧有狮面图案,四沿铸4个铜钱图案,外壁有阳铸直排铭文。
  1986年4月,头陂乡塘下村出土1只陶罐,内藏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10余件,为江西首见。
  广昌县1985~1988年入藏文物统计表古币宋代银锭2件,出土于1987年。这2件宋银锭,均系浇铸而成,整体成长条束腰形。两端较宽,呈弧状。背面有铸造时的气眼如蜂窝密布。属江西首次发现。1号银锭重990克,2号银锭重1000克。铭文仅依稀可见“出门税”3字,及两腰的工匠姓名。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