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4993
颗粒名称: 广播网
分类号: G219.2
页数: 2
页码: 846
摘要: 1956年县广播站利用县区电话线传送广播音频信号,线路总长100公里,全县共有广播喇叭400只。1959年,赤水人民公社建起全县第一个公社广播站。当年,江西省广播事业局在此召开全省农村广播工作现场会。1960年,全县有10个公社建放大站。1968年恢复广播站时,用于传送广播信号的电话线路总长180公里,全县有喇叭2950只。此后,各社队抓恢复工作,筹集资金2.28万元,恢复15个大队、99个生产队的广播线路。1984年,新安乡集资7000元,用2个月时间,恢复村村通广播,户户有喇叭。各乡镇进行了广播整网工作,甘竹镇自筹资金8000元,恢复了镇至村的部分广播网络。1987年,新安乡架设了乡至4个行政村的广播专线,苦竹镇恢复部分广播网络。
关键词: 广昌县 广播 广播网

内容

1956年县广播站利用县区电话线传送广播音频信号,线路总长100公里,全县共有广播喇叭400只。1959年,赤水人民公社(今赤水乡)建起全县第一个公社广播站。当年,江西省广播事业局在此召开全省农村广播工作现场会。1960年,全县有10个公社建放大站。1968年恢复广播站时,用于传送广播信号的电话线路总长180公里,全县有喇叭2950只。
  1967年始建县城广播线路。
  1968年冬开始,全县大办广播。至1972年,全县15个公社全都建了放大站。县城有线广播线路4.6公里,全县喇叭总数为11373只。1977年是全县农村有线广播网的发展顶点,县城广播线路10.2公里,全县喇叭总数19385只。1978年1月,架设第一条县城至公社(新安)的广播专线(双线),长12杆公里。
  1982年,农村广播网处于线断杆倒的状况,通广播的生产队只有29.2%,喇叭入户率17.2%。此后,各社队抓恢复工作,筹集资金2.28万元,恢复15个大队、99个生产队的广播线路。其后又有所下降。1984年,新安乡集资7000元,用2个月时间,恢复村村通广播,户户有喇叭。这一年,除新设的大株乡外,其余乡镇都建有广播放大站,共有“三员”(机线员、报道员、播音员)42人,全年事业经费2.6万元。
  广昌县农村广播网建设表单位:公里、只说明:1990年农村线路数为全县合计数。
  到1984年底,全县通广播的村民委员会共70个,通广播的农户2022户,除舌簧喇叭和压电喇叭外,有5~25W高音喇叭209个,动圈喇叭405只,乡镇广播站有录音机7台、收音机15台、收扩音机17台,总功率4700瓦。
  1984年县城主要街道的高音喇叭改为低音音箱。
  1985年县广播站建立广播调频发射台,全县各乡镇基本上能收转县广播站的调频广播。至此,县广播信号既不用电话线传输,也无直达乡镇的专线。各乡镇进行了广播整网工作,甘竹镇自筹资金8000元,恢复了镇至村的部分广播网络。1987年,新安乡架设了乡至4个行政村的广播专线,苦竹镇恢复部分广播网络。1988年,大株乡在省军区及地、县有关部门的支援下,建起乡广播站,实现行政村通播率100%,村小组通播率25%。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