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间舞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4927
颗粒名称: 三、民间舞蹈
分类号: G249.27
页数: 3
页码: 826
摘要: 广昌民间舞蹈多姿多彩,且历史悠久,据旧志记载,早在“唐咸亨元年上元,灯舞若市,村民皆舞之”。遍及全县的灯舞,有几十种,大型的有龙灯、桥灯、梢仔灯,小型的有茶篮灯、三福船、伞灯、马灯、狮灯。在甘竹一带有最古老的“三星舞”。此外,还有“滚团牌”、“高跷”等舞蹈。濒临绝迹的道教祭祀舞“走蘸”、“闯梭”,在广昌甘竹、塘坊一带,也有它的传人。新中国成立后,民间舞蹈有较大恢复和发展,且引进了新的舞蹈。梢仔灯流传于驿前地区。舞灯者达三五百人。广昌民间还将和合舞并入三星舞中。魁星舞局限在春节期间演出。1981~1985年,把民间舞蹈整理成书,于1990年出版《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广昌民舞分卷》。
关键词: 广昌县 民间文艺 民间舞蹈

内容

广昌民间舞蹈多姿多彩,且历史悠久,据旧志记载,早在“唐咸亨元年(670年)上元,灯舞若市,村民皆舞之”。
  遍及全县的灯舞,有几十种,大型的有龙灯、桥灯、梢仔灯,小型的有茶篮灯、三福船、伞灯、马灯、狮灯。在甘竹一带有最古老的“三星舞”。此外,还有“滚团牌”、“高跷”等舞蹈。
  濒临绝迹的道教祭祀舞“走蘸”、“闯梭”,在广昌甘竹、塘坊一带,也有它的传人。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舞蹈有较大恢复和发展,且引进了新的舞蹈。
  1952年,留县工作的南下干部向群众传授北方的腰鼓、秧歌和“钱明棍”舞。
  1978年后,民间舞蹈恢复生机,春节、元宵节又可见金蛇狂舞的欢乐场面。1979~1980年,县文化部门先后组织力量对民间舞蹈重新采集整理。从1984年5月起,先后动员300余人为民间舞蹈普查、录像、编写资料。
  龙灯属灯舞,全县皆分布。有秆龙、旱龙、矮龙、麻布龙和百节龙(一般为5~7节)。百节龙由96个竹圈加上龙头龙尾各2个,共100个竹圈扎成。龙灯舞的主要动作有“蚯蚓钻沙”、“闯四门”和“翻江”,伴奏音乐为打击乐和唢呐,大多在春节表演。
  桥灯亦属灯舞,主要分布在塘坊、大株、杨溪、尖峰、长桥一带。此灯百节相连而成,每节在一块长约6尺、宽约6寸的木板上装3个精制的形似花篮的小竹灯笼。也有龙头龙尾。舞桥灯,少则一二百人,多则上千人,灯舞队伍延绵数里,甚是壮观。舞蹈造型有“龙盘珠”、“窜四门”等。
  梢仔灯流传于驿前地区。群众在“梢仔灯会”上所舞。因在一小竹竿上串上三五盏各式彩灯而得名。舞灯者达三五百人。彩灯种类多达100余种,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其中穿插各色灯舞及36个民乐队,由二十四“花神灯”压阵。每逢农历二月十三日起灯,连跳3夜。届时,不仅相毗邻的江西石城、宁都、福建建宁有大批群众涌来观灯,且广东梅县也有人慕名而来。
  三福船灯舞的一种,流传于全县,在正月演出,场地不限。由三部分组成:花篮灯、船灯、蚌灯。未婚女子手持花篮灯首先上场,载歌载舞,多唱小调,如《四季歌》、《采桑曲》和《送郎当红军》等。船灯在表演完花篮灯后上场。船内为俊俏女子,船外艄婆由男子扮演,边舞边和少女说笑。最后蚌灯上场。一渔翁,一蚌壳,无歌无言,全以舞蹈动作叙述情节,表情达意。
  滚团牌流传于驿前里田西。包括劈四门、踏水马、斩马脚等动作,矫健壮美,有武术成分,表现古代出征将士保家卫国、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三星舞三星是指魁星、财神、加官。广昌民间还将和合舞并入三星舞中。三星舞为百具舞,源于古代傩舞,明代与吁河高腔相溶合,成为广昌民间戏曲《赐福》中的一出。三星舞在全县城乡和南丰县的白舍、波罗、中和等地都受欢迎。
  魁星舞局限在春节期间演出。广昌魁星装扮与其他地方不同:上身赤膊,仅披一布质云肩,着彩裤,系三角裙,面具由三节组成,红、黄、蓝、绿、黑、白、银七色皆全,眼睑及嘴巴可活动,异于傩舞及其他的面具舞。基本动作为“蹲桩步”,刚柔适宜,轻盈飘逸。伴奏的锣鼓曲牌为《一盘火》,洒脱活泼。在舞台上表演,要求严格,必须装扮齐全。在禾场上表演,一般由三位少年组成,一位打小鼓,一位打小锣,一位扮魁星,只须戴面具。
  财神舞单人表演,只限于舞台演出。主要动作有“下马”、“托握掌”、“交叉手”、“翻腕背鞭”等,伴奏锣鼓曲牌为《火爆》和《长锣鼓》,热情奔放。
  加官舞单人表演。除在春节期间演出,往往在乡民所举办的“还愿戏”中演出。共有108个动作,干脆利落。伴奏锣鼓曲牌为《帽子头》,节奏明快。
  和合舞为双人舞,不戴面具,扮相与戏剧中的““哪咤”同。主要动作有“搭肩合掌”、“点头佛手”、“两面照”等。两位表演者动作整齐划一,轻盈自如。以唢呐伴奏,曲牌《柳青娘》,旋律流畅,节奏欢快。
  1981~1985年,把民间舞蹈整理成书,于1990年出版《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广昌民舞分卷》。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