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科技服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488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科技服务
分类号: G322.7
页数: 5
页码: 807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科技服务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科学技术 科技服务

内容

第一节情报提供与采用一、情报提供 1977年5月,县科委创办刊物《广昌科技》。
  1981年,科委设立情报室,负责对科技情报搜集和研究。
  1983年6月,创办《科技情报》。
  至1984年,县科委与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464个科委或科研机构建立资料联系,收集1000条有关广昌情报资料。有《猕猴桃的经济价值及国内研究动态》、《红薯粉加工工艺》、《胶合板用新胶合剂》、《塘虱鱼的人工饲养》等。同时,在广昌收集到较有价值的情报资料100条,有《白莲高产栽培技术》、《针刺法静脉尿路造影术》、《立窑焙烧红砖技术》等。
  1984年,收集10067条情报资料分类整理,写成调研文章20篇,情报员石恩源写的《去毒漆筷,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产品》一文,在1984年4月23日,江西省科学技术中心情报研究所编印的《科技情报》第十四期转载,中共江西省委委员、副省长、省经委主任钱家铭写信给广昌,评价此文对全省有指导作用;《白莲腐败病防治》一文,农民竞相购买。
  至1984年,《广昌科技》出版发行11期,每期700份;《科技情报》20期,每期100份。
  二、情报采用 “红410”水稻良种推广 1978年,县科委情报人员,从福建建宁得到“红410”水稻良种情报,立即派人前往考察,确是早稻中熟高产品种,并引进1万公斤种子。1979年,经县农业部门试验结果表明,比本地当家品种平均亩增25~50公斤。1980年,全县种植“红410”占早稻总面积40%,1983年,全县栽种10万亩,为种植总面积31%,仅平均按亩增20公斤算,1年增产稻谷200万公斤。
  解决去毒生漆粘结性问题 1981年底,县科委情报人员获南京化纤厂“去毒生漆”在2#漂浆池应用良好,能经受浆泊高速冲击,用小刀刮试证明漆膜坚硬,附着力好的情报,向领导和“去毒生漆”(中试)科研人员汇报。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南京化纤厂操作程序及配方,解决“去毒生漆”粘结性问题。1982年后,将去毒生漆推广到化肥、化工、医药、玻璃纤维、酿酒、有色金属等工业中应用。
  猕猴桃开发利用 1979年,了解到猕猴桃资源调查和省内外猕猴桃开发利用的情报,县科委组织人员开展全县猕猴桃资源调查。在摸清广昌猕猴桃资源后,提出县酒厂开展猕猴桃酿酒及最佳研究。县林科所开展单株选优和人工驯化试验,旴江林场进行猕猴桃速生栽培等科研课题。
  广昌县酒厂1980年试制出第一批猕猴桃酒,投放市场受到欢迎。1981年,收购猕猴桃7.5万公斤酿酒。1982年底,扭亏为盈实现利润2000元。1983年1~5月,上交税收5万多元。比1982年同期增长1.35倍,产量比1982年同期增长5倍。1983年,县酒厂各项指标提前5个月超额完成,实现税利17万元。产品销往广东、福建等省的二十三个县、市。1984年,产品进入深圳特区。
  1980~1984年,县酒厂收购猕猴桃达15万余公斤,群众从这项副业中获得收入3万余元。
  第二节科技普及活动 1958年4月~1962年12月,举办科学讲座50余次,学术讨论30余次,编写科普文章200余篇。
  1977年始,利用《广昌科技》刊物,宣传科学种田,普及技术知识。至1984年,共刊登科普文章54篇;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会、学术讲座、学术年会及专业讨论会1300多次,听众达5万多人次;撰写学术论文164篇;编印《广昌科普》小报8期,共发行25600份;刊出科普资料汇编460期,印发5万多份;放映科技电影86场,观众3.6万多人次;举办破除迷信图片巡回展览,观众5.2万多人次;组织报告团下乡讲授农业科学知识,听众0.2万多人次;举办中、小学学生智力竞赛2次,参加人数49人次;组织青少年参加省、地小论文竞赛和小发明竞赛2次,获省二等奖1个。
  1985年3~4月,县科协等11个单位81人次在县城和7个乡镇举办科技集市,口头咨询逾9000人次,有偿提供资料5851份,销售科技书籍1520册、气象服务资料1535份,供应种子2万余公斤,兽药5000包,夏花鱼苗10万尾,计划生育宣传材料8870册、药物1600多瓶(套)及其他资料、良种等。
  同年,引进推销新品种肥料、激素、微肥共85吨、烷醇970盒、稀土50余公斤。
  1986年,县科协与县直有关单位采取“送政策、送技术、送资金”的方法,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建立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学校,举办技术培训班;大力推广水稻等优良品种;赠送《广昌科技》等技术资料,进行现场指导,服务到户。利用电影、广播等形式,宣传科学种田、科技兴农。
  1987年,开办“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设种植、养殖、加工、企业管理等10多个专业,当年招生141名;继续开展扶贫服务工作,并受到省科协表彰。
  1988年,印发《致富信息》42万条,各地来函购买《信息》人数达2300多人次。
  1985~1989年,印发《广昌科普》20期,达4.6万份。发至各乡镇村干部。科技示范户、“农函大”学员及县属有关单位;县科协向县广播站投送科技稿件86篇;各学会、协会每年开展学术活动1次,共交流学术论文149篇,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792期,达36800多人次。是年,“农业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招生711人。
  县白莲协会收集8个荷花品种,作为全国唯一的子莲荷花品种在北京北海荷花艺术节上展出。县青少年科技辅寻协会在小发明小论文竞赛中获省二等奖3人、三等奖3人,获地区一等奖4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2人。
  1989年9月,县社联与县企业家协会、工业企业职工思想研究会联合主编的《广昌社联通讯(国庆特刊)》出版,印刷400册。
  至年底,县社联与有关单位合作,先后召开哲学年会1次、振兴广昌经济研讨会1次、理论座谈会3次。
  第三节科技应用推广一、县内面肥深施 1975年,县农业局农技站开始试验。每亩用碳酸氢铵7.5~10公斤、过磷酸钙10~15公斤,混合拌匀,于最后一次耕田前施下,施后立即耙田。有利水稻根系吸收,提高肥效。试验成功。1977年开始大面积推广。1979年统计,早稻施用10万余市亩,增收粮食126.1万公斤;中稻施用2.4万市亩,增收7.35万公斤;晚稻施用3.8万市亩,增收53万公斤,全年共增186.45万公斤粮食。
  杂交水稻 1975年,开始试种杂交水稻,1977年春,县南繁育种队带回杂优种子1.5万多公斤,当年栽种2.3万市亩,中稻亩产第一次突破300公斤,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纪录。晚稻第一次突破150公斤。是年,应用海南岛杂交制种方法,逐步扩大种植面积。1979年种植14.2万市亩,中稻亩产314.5公斤,晚稻亩产突破200公斤,达到增产。1981年种植13.3万市亩,占总面积41.05%。1984年中晚稻种植10.5万市亩,占总面积35.12%。中稻亩产322.5公斤,晚稻亩产265公斤。
  亚硫酸造纸废液采脂技术 1978年,采用这种技术全县达64%,1979年上升到78%,增产44万公斤,增收12.8万元,节约劳动力223个,节约树源6万株。
  电缆松香投产 1979年9月,电缆松香产品产值在普通松香基础上翻番,吨利润200元,3年生产合格产品330吨。电缆松香成为县化工厂的拳头产品。
  省柴灶 1981年、1982年全县砌省柴灶2867个,按综合热效率25%计算,一般比老式灶省柴1/3或1/2。以每口灶每年节省柴1000公斤。按50公斤1元计算,可节约开支5.73万元,一年可节约木材3820立方米。
  白莲种子秋播繁育良种技术 1981年以前,单产一直徘徊在25公斤上下,1981年推广秋播繁育技术。1982年繁殖1.2万余市亩,1984年达1.5万余市亩,亩产达49公斤。
  莲田养鱼 1986年,县农业局水产站在甘竹镇小试莲田养鱼获得成功。1987年在全县推广。1989年全县莲田养鱼面积1万市亩,新增纯收入30万元。
  袋栽香菇 1986年,县科委从福建引进袋栽香菇技术获得成功。1987~1988年全县推广袋栽120万袋,新增产值500万元,增收150万元。
  白莲良种 1987年,县莲科所选育出白莲新品85-4、85-5。该良种具有产量高、质量好、成熟早等优点。1988年全县推广3000市亩,亩均增产20%。1989年增至7000市亩,1990年达1万市亩。
  烟—秧—稻连作制 1987年,县农业局农技站进行“烟—秧—稻连作制”试验成功。1989年在全县推广,面积达3000市亩,新增纯收入40万元。
  红壤苎麻低产变高产 1988年,“江西红壤苎麻低产变高产技术推广”通过国家农业部验收。1989年,邓震南获农业部丰收奖。
  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白僵菌防治松毛虫试验成功后,县林业局开始在全县森林中施用,近十年来全县未暴发松毛虫害。
  立窑连续焙烧红砖成品率提高,成本下降,节柴效果好。每烧万块砖,成本为400元,比土窑烧每万块砖降低11.25%,按年产300万块砖计算,一年可节约资金1.5万元,可节柴90万公斤,折合木材1200立方米。
  二、县外立窑连续焙烧红砖新技术 1982年6~12月,与浙江永康城关砖瓦厂、江西铅山砖瓦厂等省内外7家砖瓦企业订技术转让合同。
  隔热式水浴恒温箱 1984年9月,向德兴、余干、黎川、龙南、分宜、波阳、武宁及宜春市等地推广。
  去毒生漆 1984年,南京化纤厂在防腐设备上应用这一工艺。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