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614
颗粒名称: 卷八 水利
分类号: S279.2
页数: 20
页码: 257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水利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水利

内容

第一章工程设施第一节发展概况据清同治六年(1867年)《广昌县志》载:县中有石坝1座,陂塘63处。清后期至民国前期,水利建设无考。苏区时修建一些水塘和水陂等蓄、引水工程。民国后期也仅修建小型陂塘。到1949年初,广昌只有小型塘、陂、圳1027处。
  新中国成立后,水利事业得以较大发展。1952~1965年是水利设施大发展阶段,其中1958~1960年和1961~1965年分别占增长总数30.6%和20.8%,1966~1976年占16%。1977年以后,重点放在巩固中发展,除险加固、续建配套和维修挖潜,充分发挥现有工程效益。同时,有计划地改造更新原有部分柴陂。至1990年底,全县有各类水利工程3515处,其中:蓄水工程1268处,引水工程1971处,提水工程164处,堤防工程112处。最大是青桐、中坊、石咀和芙蓉水库,石上和吴坊引水工程,廖家坳电力灌溉站。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水利工程是1949年初的2.42倍。
  广昌县1990年水利工程设施表单位:处第二节蓄水工程清同治《广昌县志》记载:全县有水塘19口,最大为文会里(今吁江镇范围内)的大兴塘,长数30米,宽30米余。文下里(今甘竹镇南部)的社湖塘,灌溉面积1300市亩为最多。
  苏区时期,中寺区贯桥乡(今高虎脑乡)1932年兴修水塘12口。1947年(民国36年)广昌县政府建设科统计资料:全县挖塘14口,其中9口是江西省水利局修建的。1949年底止,全县只有184口水塘,总蓄水量5475万立方米,平均每口蓄水量不到3000立方米.1950~1952年蓄水工程增13处,1953~1957年增65处,1958~1960年增405处,1961~1965年增240处,1966~1976年增178处,1977~1978年增114处,1979~1990年增69处。至1990年底,全县蓄水工程1268座,总蓄水量达7494.7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2座,蓄水量4795万立方米;小(一)型水库5座,蓄水量1498万方米;小(二)型水库25座,蓄水量678万立方米;水塘1236座,蓄水量5197万立方米。除水南圩乡没有蓄水工程外,其他乡(镇)均有蓄水工程,只是多少和大小不同。(见附表) 新中国成立之始至1990年止,先后建成水塘860座,其中;蓄水1~10万立方米水塘86座;蓄水1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32座,增加蓄水量7436万立方米。
  广昌县1990年水库、水塘统计表单位:万立方米中型水库简介青桐水库位于吁江镇青桐村苦竹港上,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总库容2395万立方米。其中:死库容34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37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685万立方米,养鱼水面面积1335市亩,灌溉农田159万市亩,发电装机容量800千瓦,是一座灌溉、发电、养鱼、防洪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1958年9月开工,1960年3月完成大坝、溢洪道、涵洞枢纽工程,1961年3月完成渠道开挖和渠系附属建筑物,同年投入运用。经1972年、1975年和1979年3次保安加固,达到抗御日暴雨500毫米韵标准,相当于抗御、千年—遇的洪水。
  大坝坝基地质为红砂岩,系粘土心墙坝型。坝高29.5米,相应高程127.5米(假设);坝顶宽4米,平均坝长65米,迎水坡1∶3和1∶3.5,在112米高程设有2米宽马道,原用红砂岩块石护坡,后因风化,于1988年冬改用花岗岩块石护坡;背水坡11∶3和1∶2.5,在116.9米高程设有2米宽马道,用草皮护坡,1990年对其进行整理,重新在马道以上坡面上浇制“青桐水库”四大字,并在108米高程以下设有高10米、宽2米、内外坡1∶l的棱体反滤层,原用红砂岩块石,1978年重新翻做,但风化仍严重.1990年春用花岗岩在其外坡再护厚0.4米。
  溢洪道设在大坝左侧0.8公里的山凹处,顶高程123米,堰顶总宽度120米,最大过水深3.8米,最大流量1237立方米/秒。原溢洪道顶高程120.5米,宽40米,1962年5月底被洪水冲成宽15米,深3米的深潭,同年冬用混凝土筑成溢洪堰,下游设护坦。1964年冬~1965年春,在溢洪道底上加建间距2米、高1.5米叠梁式闸门。1972年4月在闸墩间用混凝土浇高1米(内有2孔未浇)。1975年8月在老溢洪道左边哑口处增开宽40米、顶高程123米的新溢洪道,1977年10月至1978年3月又增宽40米。两边侧墙用红砂岩块石浆砌,外包混凝土,但陡坡和消力处未加衬护。同时原溢洪道都用混凝土浇至123米高程。
  隧洞位于大坝左侧,系压力隧洞。进口底高程110.5米,长124米,坡降1:100。洞内直径1.6米,外用20厘米厚混凝土衬护。隧洞下游外段用双层钢筋混凝土制成直径1.1米接钢管,与蝴蝶阀相连后到水轮机。尾水灌田。隧洞可通过4.5立方米/秒流量。启闭系圆筒闸门放水,现因启闭不灵而失去效用。
  电站位于坝下左侧建电站,系坝后式电站。
  渠道及其附属建筑物:青(桐)甘(竹)渠道全长22公里,纵坡降1:2500,过水深0.9米,流量也由4立方米/秒渐变为1立方米/秒。有支渠12条,总长13.5公里;泄洪闸门13座;渡槽10座(1961~1964年全部改为钢筋混凝土渡槽);跌水3处,放水涵管95个;大挖方3处;大填方2处。灌溉吁江镇的青桐、桥头、清水、下村和甘竹镇的答田、坪上、株溪、鹅龙、甘竹村农田,共1.59万市亩。灌区单季变双季稻田9000市亩,旱地变水田6000市亩。
  库区淹没农田313.75市亩,迁移41户共165人,房屋155间。移民安置在苦竹镇范围内。
  整个工程(含电站部分)完成土方57.5万立方米,石方4.8万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5920立方米,干砌与浆砌块石8845立方米;用去水泥3520吨,钢材263吨,木材3315立方米;用去145万劳动日(含技工35.7万工日);工程总造价为325.6万元(含国家补助235万元)。
  青桐水库施工附记:青桐水库是广昌第一座中型水利工程。县长萧著源任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国家干部100多人和各人民公社民工5000多人(最多时达7000多人),以营、连、排的军队建制,进行施工。在大坝清基后合龙时,正值严冬冰冻天气,工地所有领导带3000多民工下水作业,并挑选300名身强力壮的基干民兵组成突击班,轮流潜入水中,保证合龙按时完成。当水面以上大量回填土方时,工地指挥部要求“在三天之内实行车子化”。各个公社一天之内就调集100多名木工和篾工,赶造手推独轮车和二轮车,2天内就全部用车子推土,加快工程进展。终于在3个月内完成高达28.5米(后加高1米)大坝回填土方任务。
  中坊水库位于吁江镇顺化村的长桥港上。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31.6平方公里,总库容2080万立方米,其中:死库容20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55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330立方米(不含调洪库容719万立方米)。养鱼水面1110市亩,设计灌溉农田3000市亩,发电装机容量1260千瓦。1971年2月开工,后因故两上两下,1973年11月再次复工。1975年3月完成大坝、溢洪道、隧洞工程,1980年完成溢洪道弧形闸门。经1978、1980、1984、1989年保安加固,达到抗御日暴雨734毫米标准,相当于抗御千年一遇洪水。
  大坝坝基地质为花岗岩,系粘土心墙坝。坝高42米,相应高程164米(吴淞);坝顶宽6米,平均坝长112.5米(顶部185米,底部40米);迎水坡1:2.5、1:3和1:3.5,在139和150米高程分别设有2米宽马道,用块石护坡;背水坡1:2和1:2.5,在150米高程设有2米宽马道,用草皮护坡,马道以上坡面上有“中坊水库”四大字,并在135米高程以下设有高9米,顶宽2米、内外坡1:1棱体反滤层;坝顶上筑有高宽各1米浆砌块石防浪墙。大坝左岸原山脊单薄,岩石破碎,出现渗流,经1988年冬~1989年秋用水泥进行灌浆处理,效果良好。
  溢洪道分为正常溢洪道和非常溢洪道,均在大坝右端。正常溢洪道底高程153米,2孔净宽各12米,装有2扇高6米、宽12米的弧形闸门,设有启闭房,内装2台15吨双吊点卷扬式启闭机(1990年改装)。溢洪道采用挑流消能,最大洪量1110立方米/秒;非常溢洪道是爆破自溃式,坝顶高程156米,底宽40米,平时用土料填塞,遇到特大洪水即用小炮爆破冲开泄洪,最大泄流量950立方米/秒。溢洪道进口处左至大坝右端、右至非常溢洪道的护岸,1990年冬进行翻修加固。
  发电隧洞设在大坝左侧,进口底高程140米,洞内直径1.7米,比降1:500,总长150米,洞壁用30厘米厚的混凝土衬护,下游用双层钢筋混凝土浇制,直通电站三通钢管,进水口系卷扬式平板闸门,最大流量7立方米/秒。
  灌溉洞设在大坝右侧,进口底高程150米,洞内直径1.1米,用浆砌块衬护,比降1:100,长度70米,斜管放水,泄流量0.5立方米/秒。1990年在大坝下游建起中坊水陂,此洞封死失去效用。
  电站位于大坝左侧,系坝后式电站。
  渠道及其附属建筑物:干渠长度10公里,有渡槽.1座,隧洞7座,灌溉吁江镇顺化、赤岸村农田,共3000市亩,至1990年底,尚未受益。
  库区淹没农田118.6市亩。
  整个工程完成土方61.3万立方米,石方9540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8530立方米,干砌与浆砌块石3.5万立方米;用去水泥5150吨,钢材260吨,木材740立方米;用去135万劳动工日(含技工42万工日);工程总造价398.4万元(含国家补助293.2万元)。
  小(一)型水库简介石咀水库位于头陂镇龙港村西港溪发源地,流域面积9平方公里,坝高22.6米,总库容63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489万立方米,养鱼水面面积540市亩。1965年6月开工,1967年10月竣工。总干渠长0.7公里,东干渠长16.5公里,西干渠长10公里。灌溉头陂镇龙港、西港、山下、头陂村农田,共1.12万市亩,其中由单季变双季约1万亩。库区淹没农田673.1市亩,迁移40户,139人,房屋211间,他们分别安置在山下村的砂背和龙港村的连坑。整个工程完成土方22.5万立方米,石方1.96万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700立方米,干砌与浆砌块石1100立方米;用去水泥254吨,钢材17.9吨,木材208立方米;用去51.6万劳动工日(含技工2-1万工日);总造价73.65万元(含国家补助49万元)。
  芙蓉水库位于塘坊乡塘坊村塘坊港上。流域面积22平方公里,坝高31.5米,总库容436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16万立方米,养鱼水面面积290市亩。1971年10月开工,1974年4月竣工。干渠总长20.5公里,灌溉塘坊乡塘坊、村里、熊坊、张坊村农田,共3150市亩。由于渠道土质差,崩塌漏水严重,因而实灌面积只有1600市亩。在渠道中段装有160千瓦和75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工程总造价65万元(含国家补助30.5万元)。水库隧洞因当时资金和材料短缺有86米未进行衬护,1988年汛后发现洞内流出跌落石块,崩塌还在继续扩大,急待加固。
  官陂水库位于甘竹镇鹅龙村的小溪上。流域面积2平方公里,坝高18米,总库容168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27万立方米,养鱼水面面积110市亩。这座水库即清同治《广昌县志》所记的文下里官陂,又名雯峰陂,原系条石干砌,内坡用糯米蛋白和石灰混合填缝止水。1969年冬,在坝高不到8米基础上,加高5米。1975年冬,在坝内坡浇筑1米厚混凝土防渗墙,1976年又加高4.5米。背水坡按1:2.5用干砌块石加固。1977年冬,在坝顶和背水坡分别浇0.2米和0.5米厚混凝土,原古官陂坝体原封不动地藏于新坝体中。同时,将原系自然岩石凿深10米,进水口用铁锅堵塞,放水后又置新锅于管口的涵管。今已将前段改为条石,后段改为混凝土,斜管放水。整个加高改造造价15.2万元(含国家补助4.7万元)。至此古陂换新颜,能灌溉甘竹镇鹅龙村农田1200市亩。
  塘背水库位于柯树乡塘背村的小溪上。流域面积2.5平方公里,坝高23米,总库容119万立方米,有效库容91万立方米,养鱼水面面积60市亩。1977年10月开工,1978年6月竣工。灌溉柯树乡塘背村农田300市亩。坝后和灌溉渠下段分别装有4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各1台。因土料和施工质量问题,大坝渗水十分严重。经1987年用粘土劈裂灌浆以后,除和溢洪道底平衡以上的2米还有渗漏外,其他部位已控制住渗漏。工程总造价20万元(含国家补助11.6万元)。
  高坑水库位于旴江镇大塘村的小溪上。流域面积2.5平方公里,坝高26米,总库容14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98.5万立方米,养鱼水面面积68市亩。1978年11月开工,1980年11月竣工。经过1982年和1990年保安加固和渠系配套,灌溉大塘村农田1200市亩。工程总造价18.5万元(含国家补助10.1万元)。
  小(二)型水库简介 50年代后期起广昌小(二)型水库进入发展阶段,兴建新安乡海尾垅水库、赤水镇源头水库。60年代兴建有甘竹镇钵仔窠水库、吁江镇杨梅水库、头陂镇罗源和水源水库。但在1962年特大洪水,新安乡海尾垅水库发生溃坝事件,冲毁20多市亩农田,1962年冬~1963年春组织劳力突击抢修恢复。70年代兴建有新安乡楼梯岑、高岩、山背、石矿水库,旴江镇焦坑、鸡拨垅、龙井、送子塘水库,驿前镇下坊、天子嵊水库,甘竹镇雷公石、万陀岩水库,千善乡胡源水库,长桥乡含田、下埠水库,赤水镇八尾垅水库。这一发展时期兴建小(二)型水库,都是依靠群众自力更生的。由于当时资金和材料都不足,施工质量较差,造成一些大坝沉陷,溢洪道狭小,平管断裂堵塞现象。
  80年代以后为巩固时期,按照防洪标准,逐座进行加固,并搞好渠系配套,确保安全,发挥效益。虽经近十年加固,但老化现象不断出现,至今还有险库1座(八尾垅水库)和病库4座。又离村庄较远的山坑尾,交通不便,管理较难。
  广昌县1990年小(二)型水库情况表单位:平方公里、米、万立方米、市亩、万元水塘工程简介清代和民国时期,广昌只有184口水塘,蓄水量54.75万立方米,大多都处地坑尾,流域面积小,水塘容积少,抗旱能力差。平均每口水塘蓄水2975立方米,可灌农田逾10市亩,小的水塘只能灌溉3~5市亩。1949年以后,先后新建1052口水塘,蓄水量增加465万立方米。单蓄水1~10万立方米的水塘,全县有86口,旴江镇小港村茗坑小组杨坑水塘相当于小(二)型水库。1979年以来,蓄水1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塘,得以保安加固,配套挖潜和扩建,增强抗灾能力。
  第三节引水工程据清同治《广昌县志》载,广昌有引水工程44座,灌田最多是文下里(今甘竹)的穗墀陂达3700市亩(已毁)。这些古陂大多为柴木或干石砌成。
  1932年(民国21年)1月,苏区政府投资300元,动员18~50岁农民900人,用一个月时间,在新安乡石林坪修建高1.8米的干砌块石坝并开3公里长渠道,灌田1500市亩(后被冲毁)。1933年春,前山乡(今柯树)在横山修水陂1座,灌田200市亩。1945年全县筑陂13座。1947年全县筑陂9座。到1949年,全县有小型陂圳843处。
  1950年起,全县在各条河溪上利用地面迳流,按照农田高低,在河中作堰抬高水位,旁山开渠,遇水搭桥(渡槽),把水引向农田灌溉作物。在60年代和70年代用块石(大卵石)干砌或用混凝土“包饺子”。80年代用块石圬工坝或混凝土坝。到1990年底,全县共有引水工程1971座,比1949年增加1129座。1953~1957年增103座,1958~1960年增404座,1961~1965年增217座,1966~1976年增173座,1977~1978年增116座,1979~1990年增115座。其中:有灌溉千亩以上引水工程5座;灌溉百亩以上引水工程128座;灌溉百亩以下引水工程1839座。从现状看,凡灌溉百亩以上引水工程质量都较好;百亩以下的都是柴木结构,极易遭受洪水冲垮,一年内要修复三四次,今后要改造更新成为永久性的建筑物。广昌水利工程以引水为主,是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的,因境内东、南、西陡峭山岭和深切河谷相间,河溪密布。
  重点引水工程介绍大禾引水工程位于赤水镇大禾村的中寺港上,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70平方公里,坝高4米,坝长40米,系干砌块石外包混凝土结构。渠道长5公里,引用流量0.1立方米/秒,灌溉赤水镇大禾、杨坊村农田,共1000市亩。发电装机28千瓦(现已失用)。1958年10月开工,1959年7月竣工。
  石上引水工程位于甘竹镇朝华村,坝址座落于千善乡高洲村石上。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56平方公里,坝高3米,坝长38米,系干砌块石外包混凝土结构。渠道长13公里,引用流量0.3立方米/秒,灌溉甘竹镇朝华、图石、龙溪村农田,共2000市亩。1965年5月开工,1966年4月竣工。这条干渠由于旁山环绕,漏水较大,险段较多,急待加固。
  新湖引水工程位于新安乡立新村。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5平方公里,坝高4米,坝长20米,系浆砌块石结构。渠道长12公里,引用流量o.l立方米/秒,灌溉新安乡立新、下湖村农田,共1000市亩。发电装机由原来12千瓦更新为40千瓦。1965年7月开工,1966年5月竣工。渠道中段的鸬鹚渡槽横跨广(昌)宁(都)公路,高13米,长120米,是广昌最高最长的一座渠系附属建筑物。但由于长久失修,管理不善,失去灌溉效益。
  吴坊引水工程位于头陂镇龙虎村,坝址座落在柯树乡柯树村吴坊,经过长720米隧洞,进入头陂境内。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39平方公里,坝高3米,坝长32米,系混凝土结构。引用流量0.5立方米/秒,渠道长13公里,灌溉头陂镇龙虎、山下村农田,共1200市亩。渠道中段利用50米的自然落差,装有2套16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1972年10月开工,1975年10月竣工。1990年5月兴建—座装机2套55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的二级电站投产。
  尤鱼引水工程位于甘竹镇樟树村。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35平方公里,坝高3.5米,坝长36米,系干砌块石外包混凝土结构。引用流量0.2立方米/秒,渠道长4.5公里,灌溉甘竹镇樟树村农田1000市亩。1976年11月开工,1979年4月竣工。
  广昌县1990年引水工程情况表单位:座第四节提水工程 1955年以前,广昌只有筒车、龙骨水车和戽蓬(俗名甑盖仔)一类古老简陋的提水工具,动力提水则无一处。1956年建立抽水站安装第一座10马力煤气机,灌田150市亩。同年7月,在赤水镇留田村新开岭抽水站按装一台2105型20马力柴油机,灌田200市亩,当年受益。尔后全县柴油机抽水站发展较快。1961年在吁江镇顺化村中坊抽水站安装一台20千瓦电动机,灌田260市亩。1964年又发展了一批水轮泵站。到1990年底,全县有提水工程164处(含水轮泵站19处),保有量3069马力。1956~1957年增2处,1958~1960年增25处,1961~1965年增42处,1966~1976年增32处,1976~1978年增29处,1979~1990年增37处,它们均分布在吁江及其支流的港溪上。
  广昌县1990年提水工程表说明:电动机按1千瓦=1.36马力折算。
  一、柴油机抽水站至1990年,全县先后安装柴油机有2105A型26马力、2105型20马力、1110型和175型5马力等型号,配带水泵有2831、2833、4835、6813、6820、8818,扬程都在5米以上,最高扬程达20米。柴油机抽水站48.8%是流动提灌,用于分散坑排农田灌溉,以头陂镇和赤水镇为多。固定站则多在甘竹、旴江镇和尖峰等乡。1961年甘竹镇图石村安装80马力柴油机抽水站,因耗油量大、成本高、管理不善,于1967年拆除。
  二、电动机抽水站 1961年青桐水库电站发电后,县内才有电力提水灌溉设施并得以发展。主要分布在甘竹、吁江镇。装机最小的2.8千瓦,最大的75千瓦。扬程最低的3米,最高的29米。电力灌溉站虽然启动方便,运行费用较低,但受电力能源不足限制,还有一些地方高排田因水源和电源而得不到解决。
  三、水轮泵站 1964年,全县大力推广水轮泵。水轮泵利用自然落差,由水力冲动转轮带动水泵,不用油和电的一种提水机械。运行费用低,一度发展到140多台。后因栏水陂坝被洪水不断冲毁,无资修复,到1990年底只有16台。主要型号有:AT20-4和AT20-6、AT30-6、AT40-6、SLD40-10,还有AT60-4和AT60-6等。甘竹镇罗家村杨陂上水轮泵站扬程为24米。
  第五节堤防工程据清同治《广昌县志》载,宋时在县西约二里处筑一石坝,名平西坝,以遏水患,历代累毁累修。至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此坝自京茶巷抵沙罗口,长104.5丈(约350米),高1丈余(约3.2米)。清咸丰四年(1854年)毁于水。
  新中国成立后,堤防工程有大的发展。至1990年有堤防112处。广昌境内抚河河床纵坡较陡,堤防绝大部分于吁江两岸。总长89.37公里,保护耕地面积17110市亩,保护人口284万人。这些堤防短而小,质量差,抗洪标准低。
  旴江堤它是保护县城的重要屏障。1950年,在咸丰四年水冲城墙废基上建起,到1958年达到堤高3米、长3.5公里(北门至顺化桥),初具规模。1954年和1962年两次大洪水,共冲开8处决口,均在当年冬天修复。1984年的大洪水,虽未冲开决口,但出现泡泉96处,险情严重。
  甘竹堤它是广昌县内唯一平原地区的圩堤,保护耕地面积3000市亩。1972年与交通部门合建河堤公路(后未成功)。下段堤顶宽8米,上段3米,平均高3米,总长5公里。堤身质量差。
  广昌县1990年堤防情况表单位:处、公里、亩、人第六节排涝工程吁江两岸及其一级支流下游,地势低洼,常年渍水,土地虽然肥沃,但因渍水而只能种植一季作物。1973年以后,先后建成甘竹镇罗家桥龙王坑、图石、罗家,吁江镇白田、顺化、赤岸、小港、地藏殿、杨坑口,赤水镇港王、驿前镇岭背电站,共12站13台,总装机容量585千瓦,排涝面积8250市亩。电动机容量30~55千瓦,扬程1.5~2.5米,排水流量1.5.立方米/秒。它们配带的水泵是吁江镇农机厂生产的“广排4型”。这些排涝站因电机容量大,使用时间短,成本昂贵,加之管理不善和人为毁坏,至1984年绝大部分电力排涝站已失去排涝作用。
  第二章灌溉效益第一节有效灌溉面积新中国成立前,广昌水利设施少、规模小、质量差、效益低,抗灾能力都在30天以下。头陂镇山下村曾江河村小组地处黄土丘陵,溪流少而小,“晴天一块铜,雨天一包脓”。祖祖辈辈梦寐以求增河,而取其名,长期未变为现实,因而流传一首民谣:“有女莫嫁增江河,十年旱死九年禾。”1949年全县有效灌溉3000市亩,旱涝保收面积1800市亩,分别占总耕地面积1.37%和0.82%(据1964年水利大检查核实数字)。全县95%以上田靠天水,正常年景勉强可收一茬,遇上干旱就遭灾,二季稻田根少,有的因水量无保证而栽桠禾。
  1949年,有效灌溉面积3000市亩。之后,兴修水利,抗旱能力增强,有效灌溉面积急剧增多。1950~1952年增5370市亩;1953~1957年增18940市亩;1958~1960年增17625市亩;1961~1976年,增99335市亩(1961~1965年为41325市亩),是前11年的2.36倍,年均增6208市亩。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之原因在于青桐、石咀、芙蓉、官陂水库和大禾、石上、新湖、吴坊引水工程相继投入运用,还有19座小(二)型水库和小型陂塘,以及100座机电灌溉站投产。
  1977~1978年增长速度减慢,只增3925市亩。1979年起,劳力、资金重点用在骨干水利工程保安加固,续建配套和维修改造,未上新工程项目,有效灌溉面积增得较少。1979~1990年只增6260市亩。
  1990年,全县水利设施能抗旱30天以上有效灌溉面积1572万市亩,占耕地总面积71.92%。比1949年增50.3倍。其中:蓄水工程灌溉面积5.71万市亩,引水工程灌溉面积8.41万市亩,提水工程灌溉面积1.6万市亩。以引蓄为主,提弓f结合有头陂、甘竹、旴江3镇。其他乡(镇)以引为主,兼有少量的蓄水和提水工程。
  广昌县1990年有效灌溉面积情况表单位:万市亩第二节旱涝保收面积 1949年全县旱涝保收农田0.18万市亩。尔后扩大旱涝保收农田,成为水利建设和管理的主攻方向。
  1950~1952年旱涝保收面积增4270市亩。1953---1957年增12210市亩,1958~1960年增11880市亩;1961~1965年中小型蓄水工程得以发展,旱涝保收面积增2787市亩;1966~1976年兴建的骨干水利工程经过除险加固、续建配套和完善渠系建筑物,效益更大,旱涝保收面积增加较多,增50630市亩;1977---1978年增4810市亩;1979~1990年增6260市亩。
  1950~1990年,全县共增旱涝保收面积12.36万市亩(平均每年递增3045市亩),占耕地面积56.67%,比1949年增67.67倍。新中国成立后,全县新增旱涝保收面积中有引水灌溉6.58万市亩,蓄水灌溉4.44万市亩,提水灌溉1.34万市亩。旱涝保收面积除头陂镇占耕地面积80%外,高虎脑、塘坊、大株、尖峰、长桥、甘竹、旴江、苦竹等乡镇占耕地面积50%以上,其他乡镇都在5096以下。
  广昌县1990年旱涝保收面积情况表单位:万亩第三节灌溉效益区划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建设不断发展,灌溉效益随之提高,至1990年按水利标准划分:基本过关区:头陂、甘竹、吁江3镇。区内有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12座,灌溉千亩引水工程3座,机电灌溉站77座。合计旱涝保收面积5.282万市亩,占全县旱涝保收面积42.7%。其特点是:骨干工程多,灌溉面积大,保证效率高。
  基础较好区:高虎脑、塘坊、大株、尖峰、苦竹、长桥6乡(镇)。区内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2座和相当数量的塘陂工程。合计旱涝保收面积3.973万亩,占全县旱涝保收面积32.1%。其具有植被较多、迳流较好、陂圳灌溉保证率较高的特点。
  基础较差区:柯树、新安、赤水、杨溪、驿前、水南圩、千善等7乡(镇)。区内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11座,灌溉千亩以上引水工程2座,还有一些极小型的塘陂。合计旱涝保收面积3.105万市亩,占全县旱涝保收面积25.2%。其特点是:植被条件差,流失面积大,涵养水源差,水利设施少,抗灾能力弱。在泉水枯竭的年景里,干旱灾害更为严重。
  第三章工程管理第一节管理权限民国期间,各地塘、陂等,多数由地主、富农把持,随田出租给佃户,由各户自行管理。管理维修有按灌溉田亩承担动力和摊派经费;或“陂圳田”,收租谷。都由民众推选沟、堰长管理。
  苏区时的水利工程管理无考。
  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工程按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县、乡(镇)、村委全、村民小组四级管理。灌溉面积超出上述范围的,则实行联乡、联村管理。
  属县管理的工程有青桐水库、中坊水库、河东水电站,由县水利电力局主管。1987年以前,统一由县电力公司管理,两库一站只是个报帐单位,没有自主权,极大地影响干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经济效益停滞不前。1988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两库一站从县电力公司分离出来,上升为二级单位,属事业性质,实行“单独核算,自负盈亏”企业管理,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经济效果。
  属乡(镇)管理的工程主要是较大的小型水利工程。头陂镇石咀水库和吴坊引水工程,柯树乡塘背水库,塘坊乡芙蓉水库,甘竹镇石上引水工程都设立管理站,由乡(镇)政府主管。青桐水库青甘渠道因有2镇受益,贝4由吁江和甘竹2镇联合管理。
  属村民委员会管理工程主要是小(二)型水库和少数小(一)型水库,较大机电排灌站。全县25座小(二)型水库都由村民委员会管理,官陂和高坑水库因只有1个村委会受益,也由村委会管理。装机75千瓦的廖家坳电力灌溉站是吁江镇清水村管理,有1~3人专人负责。
  属村民小组管理工程主要是小型塘、陂、圳和机电灌溉站,都有人专管或兼管。
  各级管理机构都通过上级主管单位任命或选聘负责人,较大灌区还成立管理委员会,由同级主要负责人任主任或组长,每年定期召开1~2次管理委员会,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和措施,解决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节工程管理制度各地较大的水利工程,都由当地政府主持,通过受益柑灌区代表,因地制宜地订制本工程的管理制度。由受益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干部负责执行,坚持以教育为主,奖惩结合。其他小型水利工程,也通过群众讨论制定乡规民约。
  附一:广昌县水利电力局《关于保护水库工程的布告》(1984年8月)。
  一、不准破坏水库范围内保护工程的林木、护草、护石。
  二、严禁在水库规定的范围内挖土、取土、开石、捞石、铲草、开荒、放牧。
  三、严禁在水库内偷鱼、炸鱼、毒鱼、电鱼。
  四、严禁毁坏库区果木和偷摘果实。
  五、严禁在库内玩水、游泳。
  六、水库的机电设备、防汛器材、观测设备、修建材料等不得毁坏,不准移用、挪用和盗卖。
  七、保护水库工程,人人有责。对违犯上述规定者,管理单位有权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教育、罚款处理。情节严重的,由公安、司法部门依法惩办。
  附二:广昌县青甘渠道管理委员会制订的“三要八不准”管理制度(1981年3月) “三要”:一要发扬共产主义风格,认真搞好维修工作,上游兼顾下游,不断扩大灌溉面积。二要执行团结用水,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合理灌溉,认真交清水费粮、款。三要爱护水源,及时堵塞涵管、闸门,减少渗漏损失。
  一八不准”:一不准在干渠堤埂的挖方3米、填方5米内开挖、爆炸土石方,开荒种作物。二不准在于渠两旁放牛、吊牛、铲草皮和堆放各种障碍物。三不准在干渠私自启闭闸门,挖沟,开缺口,增设撕爽涵而拦渠堵水,作陂作堰,架设有碍渠水流速流量的大桥、木枧。四不准在渠内炸鱼:干鱼、电鱼、毒鱼、放水下河、拦水碾米。五不准在渠内过往和停放竹木、柴草和其他杂物。六不准任意损坏干渠上的各种建筑物。七不准盗取干渠所有林木、果实和其他作物。八不准砍伐、折断渠道两旁的绿化林木。
  第三节用水管理民国时期,为数极少的水利设施多为豪绅富户把持。每到用水集中季节,水量分配不均,水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农民为了栽种,日以继夜地为水而辛劳,争水抢水不时发生,甚至为水而发生争斗伤亡事件。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在大力兴办水利设施同时,实行统一管水,纠正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政府专门规定以农田灌溉为主原则,有灌溉、发电、养鱼的综合利用工程,在春耕、夏种等用水高峰季节,一律服从灌溉。在较大灌区应上游照顾下游,下游体谅上游,认真做到团结用水,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水利管理单位或管理人员按“先远后近,先高后低,先干后湿”原则进行放水,并积极执行浅灌、轮灌、勤灌的灌水方法。青桐水库青甘渠道长期坚持分段管理,责任到人,按照下游农田需要,各段都划水位线,逐段往下送水,保证达到水位线,并在分段渠道上进行巡查,及时堵塞漏洞,保证渠水畅通。头陂镇石咀水库长期实行“三员”制度,即水库一个配水员,村委会一个分水员,村民小组一个看水员,坚持“一把锄头放水”,避免水利纠纷发生。
  在抗旱紧张阶段,各级领导都深入渠道和田间,与管水人员一道管水。1990年7月,20多天未下滴雨,又值紧张的“双抢”季节,县、乡(镇)主要领导深入灾区帮助群众抗旱抢种,全县二晚种植面积完成任务。
  第四节水费征收管理 1963年,青桐水库灌区采用以稻谷交纳水费做法。尔后,头陂镇石咀水库、吴坊引水工程、甘竹镇官陂水库、石上引水工程,也坚持征收水费。其他大多数工程,受历史习惯影响,即自己修的水利自己用,不缴费,出现支大于收的后果,甚至连管理人员工资无力支付。
  1985年起,县人民政府就全县水费征收标准、办法和使用,先后下达广府发(1985)44号、(1988)44号、(1990)18号文件,管理工作日趋加强,水费征收额逐年增多。1989年全县收费为12.51万元,比1988年增44.2%。1990年为14.8万元,比1989年增18.8%。青桐水库灌区坚持27年征收水费,每年每亩收稻谷7公斤,解决自身开支正常运行,还有一定积累,受到省、地水电部门好评。
  1990年水费征收大致有4种方法:一是以实物计征,二是以实物折款,三是以货币计征,四是以平摊代交。总的问题是面还不广,标准偏低。
  附:广昌县人民政府广府发(1990)18号文件《关于实行农业水费计收实物办法的通知》 一、从1990年起,凡属灌溉50亩以上的灌、引、提水工程,都要实行有偿供水,一切用水户都要按规定向管理单位缴纳水费。(下略) 二、农田灌溉水费一律实行计收实物,标准为自流灌溉每年每亩收稻谷7公斤(提灌减半)。……委托当地粮食部门按每户应交数量代收。(下略)。
  三、用水户和用水单位必须按核定的水费粮任务,在夏收后预交70%以上,秋收后全部交清。逾期不交者,水利管理单位有权限制供水,直至停止供水。(下略) 四、水费粮在每年年底以前,由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到当地粮食部门进行结算,按当年粮食议购价格售给粮食部门,专户存入银行。水费粮是按现状核定的供水成本,是水利工程管理运行中必不可少的费用,不作地方财政收入,免交各种税收和交通能源重点建设基金和国家预算调节基金。
  五、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切实负起管理责任,主动为用水户和用水单位做好服务工作,切实加强财务管理,收好、管好、用好水费。水费主要用于供水工程管理、维修和更新改造。水费可连年结核,长年积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截留或挪用。
  六、其他行业用水的水费标准,仍按广府发(1988)44号文件规定执行。
  第五节综合经营管理 80年代始,走水利综合经营致富之路,逐步发展。
  1989年,青桐水库管理站建立培养自己的捕捞队伍,自己动手捕捞鲜鱼3.2万公斤,节省雇人捕捞工资1.6万元;中坊水库果园场产柑桔2.8万公斤;头陂镇石咀水库和黄泥水电站栽种柑桔共1000株,初次摘果1000公斤。
  1990年,青桐水库管理站综合经营有发展,开发库区水塘40亩,投放草鱼5000尾、鲤鱼3000尾、鳊鱼2万尾。又种草、养猪,形成以养殖业为主的综合利用体系。
  是年底,全县增至15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开展综合经营,各类专业单位共17个,从事水利综合经营的职工293人,年总收入25.75万元,比1989年增1.2%。全县养鱼水面面积7004市亩,平均亩产l4.3公斤。柑桔面积163市亩,其中挂果70市亩,总产2.54万公斤。种植三花李10市亩,饲养生猪13头,存栏10头。产柑桔2.8万公斤,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这些工程综合经营项目都由集体或个人承包,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虽还处于投入阶段,但经济效果较好。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