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转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57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转运
分类号: S782
页数: 2
页码: 243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木材经营的转运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木材经营 转运

内容

一、陆运广昌木竹短途运输,古来多靠肩运。一般劳力一天只能运2~3钱码子杉木下山。
  1958年,在九里山砍伐工地以及七七砍伐工地,推广土滑道、竹滑道、木轨平车道等技术运材集材,提高工效4~5倍。
  1960年,翠雷山垦殖场、龙井、东华山森工采育林场,分别在角前窝、郎君桥、笔架山3个林区,修建木轨平车道运输专用线6条,计24公里。每个平车运材只要2~4人一个工班,每车次可运木材0.6~1立方米。
  1962年,翠雷山垦殖场水运木竹在青桐水库过坝,时间久且损失大,始改为拖拉机及汽车运材。拖拉机运材每次运量2.5立方米,汽车4~7立方米(主车运量)。从此,车运成为主要手段。
  1969年夏,各公社林业站开始用拖拉机运材,从生产大队运至林业站。1972年7月省林业汽车运输团到县运材。至1984年仅由广昌顺化渡相口至抚州火车北站车运木材,运量251万立方米/公里。县内车运木材运量约695万立方米/公里。1988年起,全县木材长短运输,均由县林业车队统一运输。
  一、水运水运木竹,历史悠久。有驿前至东坑、杨溪至赤水、大株至赤水、中寺至赤水、营前至巴口桥、石良至下坪、头陂至小港、长桥至顺化饶丰州、洽港至长生桥、下陈至罗家堡等10条水运港道。
  1932~1948年(民国21~37年),春夏汛期各条港道均可水运蓑衣排,每人每次可放六斗(节),约5两木材;枯水只能放三斗,还得沿港分段截流堵水放运。由县城运至临川,每人每次可水运木材20两,12天可达临川,水运工资19块银元。当时竽平均水运量约3000~3500两。
  1954年,广昌用小溪“洪水赶羊”方式,每次运木材30~40立方米,主要利用中寺一赤水,东坪一中坊、高洲一长生桥等港洪水流送。
  1956年10月耗资5000元炸开苦竹下陈至甘竹罗家堡的水运港道,长30余华里。
  1957年11月爆破暗礁,疏通中寺长蛛坑双江口至赤水大禾的水运港道,长20余华里。县供销社资助800元。
  1958年,从赣州引进扎排技术,改蓑衣排为大斗子排,改草绳扎排为篾缆扎排,改吊枪吊排为木锚吊排。结束广昌用草绳扎排的历史。木竹水运量由原来每人每次20立方米上升为60多立方米。顺化渡至抚州周渡行排时间缩短至7天。
  随后,赤水、顺化渡、长生桥、罗家堡等处湘口、货场办起篾缆厂,实现篾缆就地取材、加工,就地供应。
  1958年5月,赤水采购组下良坑采伐工地临时工不扎排,由巴口桥放运原木200余立方米至顺化渡,当天到达,受赣南地区林业局嘉奖。并将这一利用港、江流水“赶羊”技术在全赣南推广。
  1961年冬,为更有利于吁江洪水“赶羊”、“收羊群”,县森林工业局投资数万元在吁江河畔饶丰州处修建拦河埂400余米,仅用一次,于1962年5月26日洪水将拦河埂冲垮,被冲木材200多立方米。
  1980年春,木竹转运站工人开始试用推广尼纶绳扎排、吊排,可降低水运成本61.66%。篾缆使用逐年减少。
  1956~1984年全县水运至周渡木材38.44万立方米,毛竹179.88万根,占这一时期全县木材生产68.3%,毛竹生产59.82%。1986年无水运之事。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