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567
颗粒名称: 二、技术
分类号: S721
页数: 2
页码: 236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造林育林的技术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造林育林 技术

内容

清代白水镇的“紫蜜梨”,即是行嫁接术培育成质嫩味甘的名水果,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县令表称“前抚宪胡,因公赴镇,口谕业户及时移接”②(②见《江西省农工商矿略》。)。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0月,主要用播种造林法直播油茶林。株行距5×6市尺,每穴下籽3~5粒,复土。1951年2月直播马尾松种子造林,株行距4X.5市尺,每穴点籽四农工商矿略》。
  至六粒复土,发芽率95%,因鸟啄食保存率70%。1952年机关多用植树钻栽松树,一人持钻,一人放苗,每人一天可栽松苗200~300株;农村群众行“一锄法”,随挖随栽,每人每天可栽松苗300~400株,成活率高达95~98%。
  1953年,头陂羡地群众,用一年粗壮无病杉木伐株萌芽条造林,用快刀斜削枝条成马耳状,七八市寸长,削口沾上黄泥浆,面向斜坡上方插下,用植树钻一推一拉踏实,每人每天可插杉条200根以上,成活率85%,造林规格株行距5X6市尺。
  1957年10月,在赤水区公所举办第一期造林培训班,区乡林业干事、农业合作社干部160余人参加,学习杉凇、油茶、油桐、板栗林的营造技术。
  1959年,翠雷山垦殖场开始推行适地适树、良种壮苗、合理密植、改革工具、抚育管理、防治病虫六项造林基本技术。造林时不清山、炼山、整地,只挖除植株旁边的灌木杂草。1968年11月开始推广先规划设计,冬季清山、炼山,再环山条带,大穴整地(穴宽33.3厘米见方,穴深50厘米)。
  1977年始,改清山炼山水平带状穴垦整地,穴宽33.3厘米,深50厘米,株行距为1.66×1.66米、1.66×2米。造林苗木,要求杉松苗规格26.6厘米(8市寸)以上,地径粗0.5厘米。推广这一造林技术后,造林符合设计要求,质量高,成活率达90~95%。其做法一直沿袭下来。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