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苗木培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563
颗粒名称: 二、苗木培育
分类号: S72
页数: 2
页码: 232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造林育林的苗木培育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造林育林 苗木培育

内容

1934年(民国23年),县设苗圃于城厢镇(今吁江镇)永锡庵,仅3人垦荒2亩,培育油桐、苦楝、乌桕苗木为主,兼育少量松洋楝苗。1945年迁地藏殿(今县养路段家属宿舍),5人育苗2市亩。1946年迁下兰的(今属吁江镇)沙港上,隶属县农业推广所,年均育苗2市亩。以松、油桐苗为主,杉、茶叶苗为次。樟、榆、杨柳、赤松、乌桕、油茶苗较少。所育苗木免费供给大众造林,当年头陂、贤乐(今头陂镇羡地村)、新安、白水、贯桥、模溪(今杨溪乡下模村)、大株、尖峰、观前(今属尖峰乡)、下湖(今尖峰乡双湖村)、长桥、水南、千善、土屯(今大嵊)、甘竹、芰田(今属吁江镇)等乡育苗83市亩。计10个树种。亩均产苗量5.6万株,平均每乡育苗5市亩余,观前乡为最多,达12市亩,长桥乡首次引进赤松种培育,为县引进树种之始。
  1950年广昌县森林苗圃育松苗9.5市亩。1951年11月苗圃迁青桐乡(今属旴江镇)杨坊,职工5人,育杉、松、油桐苗7市亩。1953年迁长嵊大士殿(今广昌二中所在地).职工8人,育苗19市亩,以育松苗为主,杉苗次之,经费由省拨款。
  1955年以大士殿为中心苗圃,并设分圃。1957~1962年年均育苗145市亩,杉松苗占85%,梨、柑桔、板栗苗占4%。
  1959年新增翠雷山垦殖场、龙井、东华山森工林场育苗单位3个,年均育苗10市亩。当年冬,县农业总指挥部在头陂公社山下大队石黄生产队办起全县第一个队办苗圃,历时3年解散。
  1969年前除果树苗外,其他苗木一律免费供给个人或单位造林。1970年起一律收费育苗。1961~1971年年均育苗6市亩,主要培育油橄榄苗、毛竹苗、杉木子代测定苗为主,区域划试验苗以及庭院风景树苗次之。
  1981年前国营、集体育苗单位都按实际播种育苗面积,由县林垦局拨给经费100元/亩,林木由县林垦局自销。林科所、旴江林场育苗经费不足部分,县里用乙种育林基金补足。集体则以木林销售山价弥补。
  1981年实行家庭承包生产责任制后,除部分社、队林场坚持育苗外,还出现育苗重点户22个。重点户育苗前,先和县林垦局签订育苗合同,种子、化肥由林垦局提供,苗木以产计酬,杉苗高26厘米以上,根系直径0.6厘米规格苗,每株0.8~1.2分,松苗每株0.6分,谁用苗谁出钱,苗木概由林垦局调拨。至1984年止,全县育苗重点户,每年平均育苗21市亩,提供针叶阔叶苗木63万株,可造林3150市亩。
  1951~1984年全县育苗总投资38.31万元,育苗总面积5751市亩,其中集体育苗3894市亩,占全县育苗总面积67.7%。
  1985年起,各国营、乡(镇)、村林场实行苗木自给有余,并涌现出个体育苗户67户。至1990年止,41年间共投资36.862万元,林木育苗2514.17市亩,其中国营761.3市亩,集体1731.87市亩,专业户21市亩。
  广昌县育苗经营情况表单位:万元、市亩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