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489
颗粒名称: 粮食作物
分类号: F327
页数: 3
页码: 188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种植业的粮食作物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种植业 粮食作物

内容

明代,境内“禾有籼、糯两种,其名甚伙,早晚成熟不一时。麦有三种:大麦似谷,舂糅为食;小麦为面;荞麦赤茎白花,实可粉之为食。”①(①见清同治六年《广昌县志·食货志》。)明正德十年(1515年)水稻亩均产量达到上等田3石,中等田2石,下等田1石。民国时期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体,还种植早晚红薯和少量玉米、高粱与大小麦等。水稻亩产低,靠广种薄收维持一定生产水平,总产不稳定。1934年(民国23年)是灾年,稻谷总产17949.6吨,亩产100.8公斤,按总人口人均有谷172.6公斤;1944年是丰年,稻谷总产40500吨,亩产162公斤,人均有谷478.7公斤;1945年为平年,稻谷总产34059.7吨,亩产153公斤,人均稻谷418.99公斤。
  广昌县粮食作物产量表单位:亩产—公斤、总产一吨说明:杂粮项下,( )内是杂粮折稻谷吨数。
  广昌县民国时稻谷总产量表新中国成立后,广昌粮食生产获得空前的发展,但其发展历程是曲折的。
  1952~1957年农业生产稳定,粮食总产年均增加1845吨。
  1958~1962年受自然灾害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左”的政策影响,粮食总产比1957年年均减501吨。
  1963~1965年实行调整改革,比1962年年均增粮4821.7吨。
  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生产受到严重干扰。至1968年持续减产,年均减lu90吨。
  1969~1976年由于广大干部、群众抵制极“左”路线,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总产增加1.05万吨,年均增产1310吨。随后大力推广杂交水稻良种,试行联产计酬,划组作业。1981年全面推行包干到户农业生产责任制,粮食总产、单产持续增长。1983年粮食总产94449吨,亩产284公斤,是近百年来粮食产量最高纪录。1990年粮豆总产77885吨,比1952年增1.79倍。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