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种类、产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488
颗粒名称: 二、种类、产量
分类号: F327
页数: 7
页码: 188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种植业种类和产量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种植业 种类 产量

内容

粮食作物明代,境内“禾有籼、糯两种,其名甚伙,早晚成熟不一时。麦有三种:大麦似谷,舂糅为食;小麦为面;荞麦赤茎白花,实可粉之为食。”①(①见清同治六年《广昌县志·食货志》。)明正德十年(1515年)水稻亩均产量达到上等田3石,中等田2石,下等田1石。民国时期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体,还种植早晚红薯和少量玉米、高粱与大小麦等。水稻亩产低,靠广种薄收维持一定生产水平,总产不稳定。1934年(民国23年)是灾年,稻谷总产17949.6吨,亩产100.8公斤,按总人口人均有谷172.6公斤;1944年是丰年,稻谷总产40500吨,亩产162公斤,人均有谷478.7公斤;1945年为平年,稻谷总产34059.7吨,亩产153公斤,人均稻谷418.99公斤。
  广昌县粮食作物产量表单位:亩产—公斤、总产一吨说明:杂粮项下,( )内是杂粮折稻谷吨数。
  广昌县民国时稻谷总产量表新中国成立后,广昌粮食生产获得空前的发展,但其发展历程是曲折的。
  1952~1957年农业生产稳定,粮食总产年均增加1845吨。
  1958~1962年受自然灾害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左”的政策影响,粮食总产比1957年年均减501吨。
  1963~1965年实行调整改革,比1962年年均增粮4821.7吨。
  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生产受到严重干扰。至1968年持续减产,年均减lu90吨。
  1969~1976年由于广大干部、群众抵制极“左”路线,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总产增加1.05万吨,年均增产1310吨。随后大力推广杂交水稻良种,试行联产计酬,划组作业。1981年全面推行包干到户农业生产责任制,粮食总产、单产持续增长。1983年粮食总产94449吨,亩产284公斤,是近百年来粮食产量最高纪录。1990年粮豆总产77885吨,比1952年增1.79倍。
  水稻1950年起播种面积居于其他作物之首,约占总播种面积的70~90%。1990年经过调整农业结构,水稻栽培仍是大头。稻谷总产年均递增2.77%。
  红薯农户利用旱地种早红薯,收割完的早稻田种晚薯,以赤水、杨溪、塘坊、尖峰、甘竹、吁江等乡面积为大。多数年份全县播种6000市亩左右。总产最高是1972年,折谷达2095吨(5公斤薯折1公斤谷)。
  大豆通常利用旱地、缺水的秋闲田、种植误季的晚稻田播种的谓之“田豆”。种于田塍的叫“塍豆”。大豆生产长期以来管理粗放。品种退化,亩产低,多年停留在30公斤左右(亩产最高为1981年,达到101公斤。总产最高为1957年,达到845吨)。
  杂粮主要有小麦、大麦、荞麦、高粱、玉米等。种植面积小,耕作粗放,产量低。
  经济作物清光绪时,广昌白莲、晒烟、泽泻已形成拳头产品。还有芸苔(油菜)、花生、芝麻、苎麻、山药、固芷、薏苡等,品种甚多。苏区开始种棉,以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1933年(民国22年)全县种1.3万担谷田的棉花。民国后期,以烟、莲、泽泻为生产重点,年产量最高年分别为:1947年总产白莲550吨;1948年产晒烟1230吨;1947~1948年产泽泻500吨。其他经济作物最高产量年份分别为:1939年产花生500吨、产油菜籽132吨;1946年产甘蔗1470吨;1947年产苎麻150吨;1948年产芝麻35.7吨。
  新中国成立后,广昌经济作物生产以莲、烟、油料作物为重点,年际作物总产最高纪录为:1952年花生、油菜籽总产量分别为354吨和490吨;在“大跃进”和“农业学大寨”期间,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使经济作物徘徊不前,1980年后逐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济作物得以相应发展。1983年甘蔗总产3740吨;1985年白莲总产1527.9吨;1990年芝麻总产19吨;烤烟总产179吨,晒烟总产1344吨。历年白莲、晒烟、泽泻产量情况详见《三大特产》卷。
  蔬菜、果用瓜清代至民国,蔬菜有芥菜、白菜、萝卜、、芹菜、菠菜、苋、蕹、葱、姜、蒜、韭、〓头、辣椒、茄子、黄瓜、冬瓜、南瓜、丝瓜、菜瓜、苦瓜、四月豆、豆角、毛豆、蚕豆与豌豆、蹲鸱(水芋、旱芋)、马铃薯、脚板薯、茭白、莲藉、百合等。葛薯(又名土瓜、新罗葛)品种优良,“极脆而鲜”。清县令沈寅作《土瓜记》以述之。果用瓜有梨瓜、金瓜、敞瓜,蔬果兼用。各地蔬菜生产各具优势,新安辣椒、河东藕、上熟源萝卜、白水(今赤水)紫茄,因其质优、上市早而驰名。1950年后,人民政府鼓励农村群众种菜,给农民划定自留地以便种菜。
  广昌县粮食作物产量表单位:亩产—公斤、总产—吨广昌县经济作物产量表单位:亩产—公斤、总产—吨 1956年设立城关镇蔬菜队,有耕地100余市亩。1968年后又在县农场、城郊公社北门大队及清水大队饶家咀生产队建立蔬菜基地,供应城镇居民。同时还引进甘蓝、球茎甘蓝、花椰菜、甜椒等蔬菜良种。果用瓜栽培自60年代始,以抚州西瓜为主,1970年从安远县引进马兰瓜,在塘坊公社种植,3年中普及全县。接着又引进日本西瓜、北京西瓜和无籽西瓜进行重点种植。1985年始至1990年,蔬菜与果用瓜获得较大发展。
  广昌县蔬菜、果用瓜产量表单位:市亩、吨果、茶清代,果有梅、桃、杏、李、杨梅、枇杷、栗、梨、柿、石榴、葡萄、枣、柑、橙、桔、柚等。光绪十年(1884年),白水镇(今赤水圩)“向种梨树,名曰紫蜜,每年产百余担,每担值(银)三两有余,行销抚、建一带”。1934年(民国23年)全县有梨树500株,产梨15吨,桃5000株,产量500吨,李1万株,产量20吨。食茶栽培兴于元代,并开征茶税,清初有民荼地一顷六亩八分(折今98.26市亩)。每岁以新茶芽纳贡于朝廷。
  民国仅有田塍种茶。果茶生产均属农民个体零星经营。
  新中国成立后,果茶生产逐步发展。1963年水果种植面积629市亩。种茶497市亩。1968年引进温州蜜桔,试种成功。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赤水毁掉梨、李果林,改种粮食。1976年引进食茶品种“福鼎大白”、“上海川”、“乌龙”等试种成功。同时先后建立国营、集体茶园和县园艺场、塘坊公社茶果场、城关园艺场等集体果园,都以生产绿毛茶和柑桔为主。1989年开始发展桑园,当年种桑21市亩,次年种桑14市亩。水果有板栗、柑桔、梨、水蜜桃、脐橙、葡萄、柿、李等。据初步统计,户办、联户办果园440余个,经营面积3000市亩;国营果场11个,面积350余市亩。此外,尚有乡(镇)、村、村小组办果场近百个。
  广昌县茶、果生产情况表单位:市亩、吨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