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487
颗粒名称: 一、种植结构
分类号: F327
页数: 2
页码: 187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种植业作物结构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种植业 种植结构

内容

明天启至清道光年间(1621~1850年),广昌既有以水稻为主体的粮食作物,又有以白莲、晒烟和泽泻为主体的经济作物,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作物种植结构。但明末清初,饥荒时作;县衙限制经济作物种植,免得与粮争地,烟草更受限制,因其“种植必择肥饶善地,尤为妨农之甚者”,到晚清弛禁,经济作物才有所发展。民国末期,谷贱而莲、烟价俏。白莲50公斤售价28万元(法币),折值黄金35克,晚谷50公斤售价1.55万元,菜油50公斤售价8.25万元①(①民国35年11月1日江西《新闻日报》。)。价格刺激生产,使经济作物出现发展势头。
  新中国成立之初,粮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之比为88:12。1953年《全县土特产交流会总结》曾指出:“主要的土特产如烟叶、白莲、泽泻等……总值折合稻谷近三千万市斤。”1958年始,单一抓水稻生产,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锐减,仅占作物总播面积6%左右,至1979年才回升。1985年起调整作物布局,粮食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之比保持在84:16左右,但对高热能、高蛋白质饲料作物(如高粱、豆类、玉米等)种植偏少,使粮、经、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存在“断层”,因此每年要从外地购入1000多吨玉米,供应饲料加工业。
  广昌县农作物年度播种面积表单位:播种面积——亩、复种指数一% 说明:1+2+3一总播种面积。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