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分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21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分布
分类号: C922
页数: 2
页码: 56
摘要: 介绍广昌县的人口数量在各地区的分布
关键词: 广昌 人口 演变 分布

内容

1941年(民国30年)6月,广昌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5人。1944年12月,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2人。
  1947年6月,城镇一平西(今吁江镇)和白水镇(今赤水镇)人口为12303人,占全县总人口18.64%;乡村人口为53692人。乡村人口分布:麟角乡(今顺化、赤岸村区域)5696人,甘竹乡6356人,龙泉乡(含今长桥、水南圩、千善乡)7951人,观前乡(今属尖峰乡)6514人,株溪乡(今大株、杨溪乡)8047人,驿前乡7641人,头陂乡4510人,安湖乡(今新安乡)4977人。全县人口密度为33人/平方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广昌人口密度不断增大。
  1950年,每平方公里56人,1956年为62人,1966年为72人,1976年为97人。1976年人口密度是1950年人口密度1.7倍。1978年,为101人,1980年为102人。1982年7月人口普查时为104人,接近全国105人的人口密度。1983年为105人,与1982年全国人口密度持平。1984年为106人,是1950年人口密度的1.9倍。1986年为109人,1988年为115人。1990年为119人,是1950年人口密度的2.1倍。
  人口主要聚居于吁江及其支流两岸。平原丘陵地区人多,密度较大;偏僻山区人少,密度较小。
  地势平坦、水陆交通方便的产粮区,经济作物区或矿产区所在的圩镇,人口较集中,密度较大。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古竹圩人口为4452人,为全县人口最多的圩镇;头陂圩次之,为3361人;驿前圩为2349人;甘竹圩面积仅0.18平方公里,人口达2159人;赤水圩面积为0.2平方公里,居非农业人口1990人。吁江镇北门村,地处郊区,是县城蔬菜主要生产地。人口为1570人,其中北门530人,来山上242人,吴家岭218人,上熟源243人,焦坑121人,横塘腾216人。
  全县10个农村圩镇(甘竹、千善、水南、长桥、头陂、尖峰、赤水、塘坊、驿前、古竹)共有17465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10.4%。全县圩镇(含城关镇)居民7239户,占全县总户数22.15%;32180人,占全县总人口19.2%。自然村居民25440户,占全县总户数77.85%;135363人,占全县总人口80.8%。
  1989年,县城人口16764人,占全县总人口8.9%;县城及苦竹、头陂、赤水、驿前、甘竹镇街道人口为24347人,占全县总人口12.92%。
  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县吁江、苦竹、头陂、赤水、驿前、甘竹6镇人口119212人,占总人口的60.97%;千善、水南、长桥、柯树、新安、尖峰、高虎脑、杨溪、大株、塘坊10乡人口76308人,占总人口的39.03%。
  各乡镇人口密度表说明:据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