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南圩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18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水南圩乡
分类号: K921/927
页数: 2
页码: 39
摘要: 乡名水南圩,因茶园、马茨二水在村南汇合而得名。全乡位于县境东部,东毗南丰县傅坊乡和福建省建宁县里心乡,南邻尖峰乡,西连长桥乡,北界千善乡,总面积63平方公里。
关键词: 广昌县 水南圩

内容

乡名水南圩,因茶园、马茨二水在村南汇合而得名。全乡位于县境东部,东毗南丰县傅坊乡和福建省建宁县里心乡,南邻尖峰乡,西连长桥乡,北界千善乡,总面积63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水南圩距县城22公里。新中国成立前夕属龙泉乡。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设水南乡,1950年设水南、官溪、陈庄3乡,1953年划为张坊、水南、陈庄、官溪4乡,1956年合并为水南、张坊2乡,1958年为水南公社,1968年并入长桥公社,1972年恢复。1984年6月更为今名。现辖水南、官溪、张坊、大庄下、陈庄5行政村,54村民小组,61自然村,1179户,53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4人。均汉族。
  水南圩乡地处赣闽边界,峰峦层叠,形势险峻。山地占95%,无平原。主河北有长桥港,境内流长14公里,南有水南港,流长10公里。建有水利工程55处,有效灌溉面积3800市亩,旱涝保收面积2100市亩。
  全乡耕地面积8248市亩,机耕面积300市亩。工业较为落后,仅建有小电站9个,年发电量7.17万度,尚有些小型砖瓦厂等乡办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事业有较大发展。1958年起陆续兴建了县社和社队公路,全乡5行政村均可通汽车。1973年赣闽省际交通要道广(昌)建(宁)公路通车后,交通更为称便。
  至1990年,全乡累计新建住房16.53万平方米,人均住宅27.O平方米。
  乡内文物胜迹有:宋代马茨街银场和竹坑村附近的冶铜场遗址;还有水南圩的刘家祠,是1931年5月毛泽东、朱德同志率红军经此攻打建宁时,召开总前委谈话会会址。均为县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水南圩原仅有一条横街,1973年起扩建新街一条,商贾众多,市面较盛。
  附:自然村村名全乡在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属天授乡的迁善里。有自然村8个。1949.年(民国38年)有自然村9个。1990年末有大嵊、邱家、严荣、瑶前、刘家湾、胡家、大坪头、石陂下、排上、庆高山、方村、胡安、丁坑、马茨街、南坑、胡竹窠、官溪、大煅、竹家芬、沙排、黎家圳、三尾咀、溪岭、郭背、石枧、肖家山、郭家岭、易坑、沙背、苦竹、排下、下熊、江家、下廖、太子岭、张坊、竹坑、凉山岽、大庄下、黎家源、董家坪、杨家岭、石乐场、李家、里堡、将军咀、鄢家、外堡、古家陂、张园、茶园、嶂下、上余、下余、新圳、刘家山、陈仔坑、戈家山、陈家咀、陈庄、鲁家咀等自然村61个。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